今日韶山
作者:勐龙河
|
|||||
今日韶山 阳春三月,阳光明媚,春意盎然。 韶山冲,上屋场,毛泽东故居所处的那个山沟。两边的山坡上林木茂盛,苍翠可人,沟底狭长的农田里金黄色的油菜花正在绽放,故居前那个水塘仍然波光粼粼,还是像四十几年前一样,真是春风不改旧时波。 乍一看,这条山沟里的青山、绿水、屋舍,这么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化。其实,只要稍稍深入其中,你就能感受到,没变的只是其外表,内在的东西早已沧海桑田了。 韶山本来只是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因为出了个毛泽东,它才逐渐地被人关注,近年来也成了炙手可热的旅游景点。 如今的韶山,旅游肯定是它的支柱产业,这里一定有不少人以此为业。关于这点,从走出韶山火车站那一刻起,你就能明显地感受到。 同样是经商赚钱,这里似乎有些不同的特色。 从火车上下来,我在车站附近搭上到故居的中巴,车上的女售票员精明强悍,起先还非常强势地坚持己见,当车上乘客中有人说:“主席家乡的人不能这样只顾赚钱”。她竟然出人意料的妥协了。 故居景点的山路旁,有许多出售纪念品的摊位,出售的纪念品几乎全部与毛有关,其中金色的、大小不一的塑像特别显眼。 我从摊位前走过,摊主殷勤地招呼着说:“老板,请一尊宝像回家吧,它会保佑你的。”明明是买,她居然说“请”,这种说法,好像只出现在宗教场所,还说能够保佑,那就离宗教更进了一步。 从车站到故居景点后,我在附近一家类似农家乐的小旅馆里落了脚,已时过正午,正饥肠辘辘,便出门觅食。 附近就有一家规模不小的饭馆,“毛氏饭店”的招牌赫然醒目,原来这是当地名声显赫的馆子,据说,在北京、上海都有分店。走进店堂里面各种图片、照片琳琅满目,给人眼花缭乱、花里胡哨的感觉,所有图片的内容都紧紧围绕着“毛氏”这个主题。 毛氏红烧肉是这里的招牌菜,在店家的推荐下,我点了一份,等菜上桌后,我立马就后悔了,满满一大钵红光油亮的肥肉,根本就没法吃。 这次到韶山,也算是自由行,饭后就四处游荡。路边山脚下,有家饭馆竟然拉着红色的条幅,上面赫然写着“老党员、老书记毛月秋饭店”的店招,还慎重申明:诚信为本,毛月秋后代绝不宰客。 人说在商言商,像这样把做生意与政党扯在一起的样本,在其他地方似乎并不多见。仔细一想,它其实也是广告,也算是一种创意,似乎也是此地经商的特色。 时隔四十多年,毕竟时移事迁,这次到这里看到了不少上次来时没看到的东西。 毛泽东父母的墓地离故居很近,就在山沟里的小山坡上,山脚下建有一座牌楼,沿着宽阔整齐的台阶上山,不久就能看到毛泽东父母的墓冢。这里有一些游客,有个导游正在向他们解说着,诸如此地的风水如何的非同一般。 从山上下来,山沟里的一家农户正在办丧事,唢呐声、鞭炮声在山沟里回荡,丝毫没有悲伤的气氛,这可能是此地的风俗,我想,毛泽东父母当年出殡时情景应该也是这样。 把风水说得神乎其神的地方,应该是毛泽东的祖父墓,这从一些野史里也可看到。此墓在滴水洞里面一个叫虎歇坪的大山之巅,这里山高路远,一般旅游团队不太会来这里,那天,我沿着陡峭山路上山,一路山高林密,游人稀少,走得我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当年,把棺木抬到山顶入土,所费人力之大,可以想象。 几乎是在大山之巅,毛泽东的祖父安葬在一棵大树旁,没有墓碑,只有微微高出地面的墓冢。当年挖坑下葬的时候,由于地下有石头,墓穴稍稍有点斜,据说就是由于这有点斜的角度,更成就了此地的“龙脉”。 墓地旁边,有人搭了个简易棚子,里面供有毛的塑像,有人正在烧香膜拜,看上去有点像土地庙,只不过这里是要收费的。 据说民国时期,蒋介石为了破毛的“龙脉”,专门派人到此地来挖毛的祖坟,由于此地农民的保护而没有得逞。不知是真还是假,反正说得有鼻子有眼,听上去有点像武侠小说。 不过此类闹剧,中国历史上到并不少见。 韶山景区有不少毛氏宗祠,大都修缮一新,一看就知道化了不少的人力财力。 上述现象,我总感觉到是在为一种观念推波助澜,那就是“君权神授”。这种观念直到今天仍然还未根除,真担心有些人为了维护什么东西,暗中对此还非常喜闻乐见,由此可见,我们社会民主化、法制化改革还有多么漫长的路要走。 毛泽东遗物馆建得很气派,里面展出的都是毛用过的旧物,其中有不少破旧的拖鞋,补过的睡衣、毛巾,如果有人不会独立思考,看完后,或许就以为毛是个苦行僧。 如果细看展物,你应该也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展品中有几件晶莹剔透的瓷器,其上殷红的梅花栩栩如生。据说,这些瓷器当时几乎倾景德镇全城之力烧制的,制成后仅留一部分供毛专用,其余的统统砸毁。这样的做法怎么能与“为人民服务”联系在一起,真叫人百思不得其解。 如今,毛泽东广场成了这里标志性的景点。 我在那里听到一个导游在非常投入地解说,在他的口中广场的宽度和长度,塑像的高度等都有非常神秘的内涵,他在滔滔不绝地说,游客在津津有味地听…… 广场上游人如织,有人在随意走动,有人在列队宣誓,此时,重庆的唱红打黑正如火如荼。 2013-03-2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