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三巴
作者:隐于市井
|
|||||
走近大三巴 稍微关心一点地理的人,大致都会记得一些地标性的建筑,诸如巴黎的拉菲尔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像等等。澳门就是以它的大三巴牌坊映入我眼帘的。叫它牌坊也是应了中国民间习俗,不是吗,有门有柱,基本结构如同牌坊一般。可是那形状有点怪怪的,莫不是澳门风俗?后来听说了,原来啊,那是一座教堂的山墙。 三巴这名字很土不是!原来是“圣保禄”(旧译,现在大陆通译圣保罗)的俗称。广东人说话口音重,就念成了“三巴”,而这个“大”字,则不仅仅因为这教堂高大雄伟(建在山上,看起来自然雄伟),也是相对于圣若瑟修院教堂而言。后者在规模上略小,建院较迟(前者初建于1580,后者建于1740),都是培训进入中国传教修士的耶稣会修院。至于圣诺瑟修院教堂叫做“三巴仔”或“小三巴”则与谐音没有多大关系,在当时澳门居民口语中,“三巴”已经趋近与“教堂”是同义词了。 大三巴牌坊由花岗石建成,高宽各有二十多米,上下可分为五层,自第三层起往上逐步收分至顶部则是三角形山花,整个墙壁据说是巴洛克式,但一些设计或雕刻,却具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如象征中华的牡丹或象征日本的菊花等图案(其中应该有些殉教故事),这座中西合壁的石壁在全世界的天主教堂中是颇具特色的。山墙(也就是现存的牌坊)很厚,近2米。各层都有雕塑,各雕塑都有其特定的宗教意义,可惜,本人对天主教教义不甚了了。 大三巴建于一小山坡上,看起来显得格外高大。门前一小块广场,下七八十级台阶便可进入民居小巷。这大三巴建筑、和石阶均以花岗岩铺就。广东是不出花岗岩的,这四百多年前怎么会选此等建材?原来这些花岗岩石材还是来自葡萄牙。倒不是为了建教堂不远万里特地运来的,而是当时中葡贸易兴旺,从中国运走了茶叶瓷器,空船而来经不起海上风浪,于是便把葡萄牙盛产的花岗岩作为压舱石带来了。这些麻石条一躺几百年,足以见证澳门变迁。1996年整修遗址,将教堂后部的地下室辟为博物馆,教士墓葬也得以保留。早就听说教堂都有地下室和墓葬,可是亲眼看见,这还是第一次呢。 圣保禄教堂曾经二次重建,三次烧毁。坊间传说,这外教不该占据咱中国地盘,建几次就得烧几次。你瞧,大三巴旁边有一哪吒庙,哪吒脚踩风火轮,司火。谁要是挡了我哪吒庙门前的路,保管付之一炬。 这哪吒庙与大三巴牌坊同在一山坡上,依附在旧城墙一侧,建筑深不到米,宽不过米,为两进式建筑,但中间没有天井,是传统中式庙宇中较罕见的例子。建筑主要由相连的门厅及正殿组成,正殿四面墙体均以青砖筑建而成,青砖表面抹灰并重新划上砖线,屋顶为传统硬山式,整体主要以灰色为主,除山墙上有少许草尾点缀外,一般不作装饰。 正殿入口前是门厅,没有天井作为过渡空间,其部分屋顶重叠于正殿屋顶上。门厅三周不砌墙,祗以黑色木栏栅围绕。整个屋顶由正面两条石立柱及插入正殿山墙之木梁承托,建筑正脊有鳌鱼及宝珠衬托,垂脊呈飞檐状。建筑整体装饰简约,即使装饰最多的地方,也只是位于两重叠屋顶间之空间里,精巧别致。 哪吒庙像一个建筑小品,它不和旧城墙及大三巴牌坊竞争墩厚和雄伟,而是通过简单的虚实对比手法,展现江南建筑风格。文人墨客说法与坊间传闻相反,常把大三巴哪吒庙誉为澳门中西文化和谐相处的象征。 不过坊间传闻毕竟是传闻,尽管不失为民意。查一下历史,三次火灾分别发生于1595、1601和1835。哪吒庙则始建于1888,是当年百姓为祛除瘟疫,祈求哪咤保佑而建。 近年来,澳门时髦建筑不少,无论新葡京还是威尼斯人,再怎么富丽堂皇,少了一份文化底蕴,不能给人追思与遐想。大三巴作为澳门地标的地位不可撼动。 2012-09-17 相关图片欣赏请移步作者博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