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碎片】:唠叨的额吉·舔碗·工作习惯 作者:海宽


 

【记忆碎片】:

唠叨的额吉

在草原插队的时候,曾经住在一户牧民家里放羊。这家的主妇大约40岁,婆婆已经有60多岁。我跟着家里的孩子一道称家里的主妇为“阿妈”,称她的婆婆为“额吉”(蒙古语“母亲”)。额吉(这个额吉不是“我的额吉”,不是草原上曾与我感情最深的那位额吉。)一天到晚嘴里总是在絮絮叨叨地抱怨儿媳妇,似乎这也不好,那也不好。

我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对额吉很不以为然。心里想,你一天到晚坐在那里抱怨,自己什么事情也不做。

儿媳妇的娘家在我们公社东边的满都宝力格牧场。一年的夏天,儿媳妇回娘家住了大约十几天。夏天,挤奶是妇女最繁重的工作。早晚要挤奶,还要把奶做成奶制品(奶豆腐)储存起来,作为冬天的主要食品之一。今年夏天制成的奶豆腐,一直要吃到第二年5月长出青草、奶牛吃饱了青草的时候。儿媳妇走了,挤奶、烧茶、做饭的任务就落到了老额吉的身上。我看到,这十几天中,老额吉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平时,阿妈每天挤奶都会挤到很晚。老额吉每天却早早地就把十几头奶牛的奶挤好了。在草原上,通常都是每次挤两遍奶。老额吉却是每次挤三遍奶。

这之后,我对老额吉确实是刮目相看,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我理解了她的烦恼和唠叨。


舔碗

1967年下乡的时候,草原上牧民的饮食习惯是每天喝两次“茶”,吃一顿饭。早上和中午是喝茶,基本的内容是奶茶,炒米或小米,奶豆腐(奶酪)。有时会包括炸面团(炸果子,蒙语称为“包包”),手把肉。晚上吃一顿饭,主要的种类包括:1、手把肉,加喝茶,被称为“布和郝勒”;2、小米肉粥,粥里放许多大块的羊肉;3、大米肉粥;4、羊肉面条;5、羊肉包子;6、羊肉水饺。

牧民从小就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可以主要依靠肉和奶制品维持营养需要,对粮食的需求很少。1972年以前,牧民的定量是18斤/月每人,知青的定量是30斤/月每人。牧民的18斤通常吃不了,知青的30斤往往不够吃。知青,常常借牧民的购粮本,买牧民吃不完的定量。1972年,取消了定量,粮食可以随便买,满足供应。

现在回想起来,许多知青,尤其是男知青,未能很好地融入牧民的生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未能适应牧民的饮食习惯。住在牧民家里,往往吃不饱饭。与最常见的小米肉粥和羊肉面条相比,牧民认为手把肉是更好的饭。为了招待客人,常常是煮手把肉。一些知青却最怕吃手把肉。对于这些知青,肉粥和羊肉面条可以吃饱,一顿可以吃6、7碗(小碗)肉粥或羊肉面条,遇到手把肉,却只能吃3、4成饱,夜里就会饿得发慌。

现在回想当初的生活,我之所以较好的融入了牧民的生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经过一段痛苦的适应过程,最终改变了饮食习惯,适应了牧民的饮食习惯,可以靠肉食和奶食品吃饱肚子。一些知青最终未能真正融入了牧民的生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未能改变原有的饮食习惯,不能仅仅靠肉食和奶食品吃饱肚子。

当时,在吃完肉粥、面条一类晚饭后,要用舌头把碗舔干净。记得在一次会议上,一位牧民妇女给知青提意见说:“希望知青们今后更加注意清洁卫生。一些知青吃完饭后不舔碗,太邋遢(蒙语“夏日很老布谢”),今后应该注意改正。”当时。我曾经练就了一套熟练的舔碗的本事,可以在吃完肉粥、面条后,用舌头将碗舔得干干净净。

当时,炒米、小米中经常会掺有沙子和细石头。我还可以在喝茶的时候,将碗底上的每一粒炒米或小米粒用舌尖舔进嘴里,最后,在碗底儿仅仅剩下沙子和细石头。

今天80后的牧民,通常还会舔碗,但一般不再舔了。90后的更年轻牧民,大多已经不会舔碗了。


工作习惯

大约从1973年到1978年的5年中,我经常会扮演类似于“青年突击队长”的角色,带领一帮年轻人,在远离部落主要营地的偏远地方安营扎寨,完成诸如建房、修建棚圈、打石头、羊配种、牛配种等任务。当时,我有一个不成文的工作习惯:到新营地的第一顿饭,一定要包饺子。

这是由于,一批年轻人,远离部落主要营地,来到偏远的荒山野岭,难免会有畏难和落寞的情绪。饺子一包,饭一吃,歌一唱,就可以将这种畏难的情绪一扫而光。

                                                                      2013-06-16


海宽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0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