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后的悲怆不能平息——罗丹《知青笔记》读后记 作者:劳作坊


 

读书之后的悲怆不能平息

       ——罗丹《知青笔记》读后记

端午节前,到图书馆借来这本书,就是因其书名——《知青笔记》(花城出版社2010年版,作者罗丹)。之前对作者罗丹毫无所知,待静静地看完全书,我对作者肃然起敬,而读书过程中接收到的悲怆情绪,也一时无法平息。

我慢慢地在室内来回踱步,整理一下情绪,得出一点最为深刻的印象:比较罗丹所经历的知青生活,我们黑土地知青,真的不是最苦的。虽然我们插队的地方是祖国的最北端地区,在“与天斗、与地斗”方面,似乎不会比云南、湖南等地“知青”优越多少,但在“与人斗”方面,我们并没有如此惨烈的痛苦记忆。(看过邓贤著《中国知青梦》,案头上还有一本邓贤著《中国知青终结》,可知云南知青当年的大致情形。)

《知青笔记》中的“罗丹们”则不同,在诉说生产劳动与物质条件方面,作者尚能平静地坦然面对,甚至其中不乏“人定胜天”的乐观情绪,比如讲述把碍眼的“荒废石头山”改造成“美丽的茶园”,字里行间跳跃着欢快的语调。可就是在痛诉“以阶级斗争为纲”方面,作者分明是蘸着血泪写下一字一句,即使事过几十年来,留在心里深处的伤痛还是会引发一声声惨烈的嘶叫。不必说亲历者,即使作为读者的我,也被“罗丹们”所经历的那段历史搅得头脑七荤八素。共和国的“痛史”到底有多少?

罗丹插队的地方在湖南省江永县,(我特地拿出地图册看一下,位于湖南最南端,邻近广西东北部,县域内有海拔2009米的韭菜岭)。当时当地属于穷乡僻壤,农业生产恶劣,知青一日劳动所得不满一毛钱。在罗丹笔下,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位年仅16岁的大城市姑娘,在生产队里找到一些精神上的愉悦,有同伴互相鼓励的笑容,有长辈老乡慈祥宽容的口吻,有当地同龄人羡慕敬佩的眼光,还有克服困难、学会劳动、取得成果的快乐(比如“躲雨”篇)。但在十年“文革”最为黑暗的那段岁月里,在当地一个个有野心的“罪人”策划下,一双双愚昧、野蛮、残暴的黑手,伸向尚在娃娃年龄段的“罗丹们”,一次次有组织的集体暴行,肆无忌惮地践踏“革命的知青”,也在当地留下了耻辱卑鄙的历史记录。“罗丹们”遭难了,几乎无一幸免地摊上了大事——生死存亡在一夕之间(比如“长沙知青大逃亡始末”篇)。读到这些“笔记”,再坚强的心脏也不能不脆弱一时半会儿。

“罗丹们”与我的“插友族”有所不同。他们插队时间早(在“文革”前夕插队),经历过完整的初中教育或高中教育,但是绝大多数人被“时代风”烙上“黑五类”的印记。所以在“文革”前期,遭受大灾难;而稍晚几年的我的“插友族”绝大多数是“红五类”的“小将”,家里没有“牛鬼蛇神”,也不具备初中文化,头脑简单与四肢发达,一头忙于生产劳动,很少顾及当时他人心灵上的的创伤。(我记得,在我们那个知青集体食堂里劳动的一位上海知青带队干部,他的眼神严峻、从不露微笑,但经常用温和的口气称用餐者为“小将”。)所以,看到“罗丹们”在《知青笔记》集中释放的痛苦记忆之时,不得不承受一次高强度的心灵地震。

我在同情“罗丹们”的同时,也敬佩“罗丹们”的豁达与聪慧。在经历一次次灾难挫折之后,“罗丹们”说的最多词汇是“幸福”(比如述说“闵立宏”篇)。读了这本书,我懂了:沾上牛粪的鲜花,终究还是鲜花。

                                                                  2013-06-08


劳作坊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225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