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便如何读 作者:山阳客


 

书便如何读

读书之法,因人而异。前人读书,书中各有记述,我今读书,读到前人读书之法,颇有感触,零星记之。


苦读

古人读书,大都为功名前程,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我们从小为老师与父母长辈教训的就有“悬梁刺股”、“萤囊映雪”、“凿壁偷光”、“划粥断齑”等故事,以前贤为榜样,刻苦读书。所以,很多人从小就被这种苦读吓得退避三舍,如果家境还能过得去,真是不必如此拼死拼活去读书。虽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虽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但咱吃不了那份苦,就住住茅草屋,一天三顿粥,丑妻薄地家中宝,也就了此残生吧。

这种苦读的精神,在今天仍然盛行,因为,也有许多贫寒子弟企图通过读书而改变现状。这种苦读,是没有丝毫乐趣可言的。至于是不是能出人才,窃以为,未必。

多读古人以博览群书为才华,所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书是读得越多越好。当时知识的传承主要的载体是书,没有音像资料,没有网络与电视,交通也不发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不频繁,书是了解历史、社会、风土、人情等的最好的工具,那当然是读得越多,知识越丰富了。

但是,浩如烟海的书籍,谁能读得完呢?

读到一则轶事,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少时曾拜见当时的历史学家夏曾佑,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当陈寅恪老了时,觉得此言不虚,中国的古书真是可以读得完的。

当然真正每本每篇都读完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举纲张目,把握重点,了解系统,是可以举一而反三,一通而百通的。这便是思考性地提纲挈领地读书,也是一种捷径。


熟读

有人问苏东坡:“公之博洽可学乎?”答曰:“可,吾读《汉书》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货财之类,每一过博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参伍错综,八面受敌,沛然应之而莫御焉。”这是说要把书读透,上面那个苏东坡读《汉书》的故事,还说他被谪黄州后,每日手抄《汉书》,凡三遍。每个故事第一遍用三个字为题,第二遍用两个字为题,第三遍用一个字为题。有人考他,说了一个字,他随即应声而诵几百个字而无一字差错。苏东坡有诗曰:“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看来,对于经典著作,是需要反复熟读,才能体会其中之精华。孔老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亦此之谓也。


厕读

入厕读书似乎有些不雅,圣贤之书如何能在混溷恶臭之处诵读呢?然而自古至今,确实很多读书之人都有此好。欧阳修曾经说过:“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他说这句话是在赞扬一位名叫宋公垂的人,此人每上茅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

我想,很可能不少人都有便秘的毛病,一次大解需要较长的时间,又无所事事,所以借此机会读书,一是排遣,二也是利用时间。当然,今天装潢美观清洁的卫生间,更适合读书了。弱弱地说一句,我也有此好呢。

乐读林语堂有一段精彩文字,抄录如下:

我认为最理想的读书方法,最懂得读书之乐者,莫如中国第一女诗人李清照及其夫赵明诚。……易安居士于《金石录后序》自叙他们夫妇的读书生活,有一段极逼真活跃的写照,她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什么才叫做真正的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就读,这才叫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的本意。……或在暮春之夕,与你们的爱人,携手同行,共到野外读《离骚经》,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淡巴菰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


借读

现在浙江的东阳是个很出名的地方,很多人都因为东阳有个横店影视城而知道东阳,中国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可能有半数出自横店。可在明朝有个非常有名的文人宋濂,他的一篇《送东阳马生序》成为千古名篇,也让东阳这个地方闻名遐迩。

宋濂在这篇文章中写到他年幼时是如何读书的,因为家贫无法买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无独有偶,清代著名的文人袁枚也写了一篇《黄生借书说》,也说了自己从小借书读的故事,感叹道:“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夜读

虽然古代的照明条件远不如现代,但夜读也往往是文人们选取的一种形式。我想,可能是因为夜深人静,注意力容易集中,也可能失眠不寐,用读书来打发漫漫长夜。

很有名的一个夜读的故事,就是关羽夜读《春秋》。无论是在戏曲里,还是画图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盔甲戎装的关羽端坐灯下,手捋长髯,持卷专心读书。关羽的夜读据说是因为身于曹操麾下时,曹操欲“乱其君臣上下之礼”,安排刘备夫人和关羽二人同住一间破屋,关羽为保护刘备夫人,让其在屋内安息,关羽只身在外,晨夕问安,夜读春秋,秉烛达旦,此事传为美谈。

夜读还许多出名的典故,比如清代女诗人席佩兰有诗“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夜读书”,如果在香气缭绕的夜晚,有美女在旁伺读,那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之事呀。不过,我总以为,在这种氛围下,只能发生《聊斋志异》中的人狐相恋的艳遇,是无法清心读书的。

那位狂放不羁的金圣叹也有一句“雪夜闭户读禁书”的名言,试想一下,在漆黑冰冷的雪夜,如果拥炉秉烛,读起《金瓶梅》来,该是何等地一种意趣呀!


醉读

读书之乐与饮酒之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相通的,大概都是可以赏其心,而乐其情,沉浸在书酒之中,亦可忘却世俗之烦恼,领会豁然之快意。

五柳先生陶渊明,是一个爱书爱酒之人,他写的《五柳先生传》道出了他的至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好读书而不求甚解,性嗜酒而期在必醉,真是性情中人。

宋代苏舜钦好酒,每天要饮一斗酒,晚上读书时也要喝酒。有一次在读到《汉书张良传》中张良狙击秦始皇,误中侍卫之车,就击掌叫道:“惜乎夫子不中!”说完就满饮一大杯。又读到张良对刘邦说“此天以臣授陛下”时,他感慨道:“君臣相遇,其唯如此!”说完又满饮了一大杯。他岳父看到这种情景大笑道:“有这样的下酒物,一斗实在不算多也。”这就是“汉书下酒”的故事。

明人张灵读书至妙处,则命童子进酒,屡读屡叫绝,辄命童子拍案浮一大白(浮白:饮酒也)。其实,读书本如饮酒,常常书读至激昂处,荡气回肠,如饮啜烈酒,血热情激而不能自已;读至含蓄处,与心契合,似佳酿在口,醇香悠长而极耐回味;读至隽永处,神思飞逸,正五分酒意而飘飘然也。

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饮;书海浩瀚,你便如何读?

                                                                 2013-03-22


山阳客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208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