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谝知青"文化"现象 作者:西部老土


 

闲谝知青"文化"现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是咱这样的凡夫俗子能去认识清楚的,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元曲明清小说,那个拿出来都是世界级"遗产",咱们也为此自豪了一辈子。

文化思想或文化理论或文化领域或文化阵地或……,这些都是听得见看不到够不着的东西,就如当今虚拟经济一样,玩的是高深、玩的是奥妙、玩的是混沌。全国几千个专门机构、全国几百万名专门人才研究、实践、探讨了几十年,都还未有结果,惊动了党中央召开六中全会来决议"文化"大发展战略。咱们平头百姓那里有能力去玩"高深"、"奥妙"和"混沌"呢?!近年来有过知青经历的群体发生了裂变,大部分退休离岗,极少数步入国家政坛。退休前后就有了怀旧情结,有过知青经历的人自然把"怀旧"定位在了少年时代的"上山下乡"上面,就如志愿军经历人群的朝鲜战争情结、越南反击战经历人群的越战情结、各大院校的师生情结一样,没有什么奇怪的,很是正常。

怀旧,就有了怀旧的"现象",比如近几年全国各省知青类"网站"频频开通,各地知青类活动频频发生,各地知青类民间组织频频设立等等,细细地想想,这些恐怕也是"文化"的一种"现象"。不敢说是"文化"只说是"文化现象"就是"现象"还未成"系统"。

能够称其"文化"者大都是由"思想"、"体系"、"手段"、"工具"、"实践"等等方面组成的"3D"系统,而"文化现象"则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咱们的知青怀旧情结可能也在这个范畴之列吧。

知青类的文化现象也逃不出"文化"的框架,自然是由"思想"打头。交流、探讨知青时代(大部分人只有两三年的经历)和后知青时代的历程就是一种思想的碰撞与提升,这里不说"历史"只说"历程",原因是知青二字对于咱们来说可能影响一生,但对于历史甚至是历史阶段来说仍然是沧海一粟。

作为知青文化现象的一部分,咱们有了描写知青生活的文艺作品,前些年批判"四人帮"就出了"伤痕文学",这些年渐入小康社会就出了"美好文学",随着社会进步还会有"忏悔"文学出现,无论哪种文学表现形式都为知青类文学增添了色彩,这也可能是知青时代与后知青时代思维方式不同的原因吧。

知青网上的网友们常常调侃的一句话是:咱涨得么文化!陕西土话"涨得"就是说"张扬"、"猖狂"、"得意"等意思,呵呵,无知者无畏,越是么文化咱就越敢涨一哈,就像咱敢谝一哈"知青文化现象"一样!

对于有没有知青文化,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就好比是上山下乡运动的"有悔"和"无悔"的辩论一样,其实对于"有悔无悔"的思想探讨,就是知青文化的一种重要的现象。还有那些"受苦论"、"磨练论"和"光荣论"、"丑陋论"等等观点,共同编织出了"曾经有过知青经历的人群"的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现象。

有了思想,才会有了思考,才会有了用手段(比如影视、小说等)去实践的活动。意识决定行为,后知青时代的意识是多元化状态,与上山下乡那几年共同的经历相比没有了"共性",有着知青经历的两千万人融入了社会发展的滚滚潮流,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所以说现代知青文化现象是搭载在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上的,只不过是有了一个"知青情结"的共同外衣。

我们披着共同的外衣去开展的后知青时代的种种活动,可以算作是知青文化的一部分吧,硬要说知青么文化也不妥当,硬要说知青有文化好像也有些牵强。重要的是看你怎么去理解"文化"的含义,从思想的高度来说知青文化形成之路可能还是个未知数,但从狭义的"文化"来说,知青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化",两千万人的"思想"、"经历"、"故事"、"活动"等,总比什么当红"小品"文化,当红"歌星"文化等要来的厚实多了吧。

有么有"文化"并不重要,有么有"人性"非常重要,时代需要更多的"反思"。我们光荣过、我们失落过、我们丑陋过,我们觉醒过,用良知去编织知青文化才能对得起自己的灵魂。

                                                                 2011-12-3


西部老土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59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