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苦命女人的故事——老知青涓涓和她的母亲和外婆 作者:哥巴


 

三个苦命女人的故事

    ——老知青涓涓和她的母亲和外婆

阳春三月,我去永州古城零陵拜访了知青朋友闲人、涓涓和蓝蓝。我与他们网上神交七年,这回大家才第一次见了面。

同是文革前就上山下乡的老知青,见面、聊天的主题当然是自己的知青经历。而涓涓对我讲她的知青生活时,第一句话就是"能活到现在,真不容易"。

说实在的,对涓涓这话,我这个也在农村滚了九年泥巴的知青起初并不十分理解。但当我听了涓涓一家三代人的故事以后,我理解了。她的故事使我感觉她是我见到过的家庭经受的苦难最多、命运也最坎坷的知青。光凭她15岁下乡,30岁才回城,也以感觉到这一点。

涓涓家的故事,要从她的外公说起。

涓涓的外公唐煚,是辛亥革命烈士。作为中国最早的工科大学(南洋公学-交通大学)毕业生的她外公,1911年辛亥革命时受命制造炸弹时发生爆炸而牺牲,后公葬长沙岳麓山。

涓涓的外公去世时,她外婆才21岁,是两个年幼女孩的母亲。而涓涓的妈妈,当时尚不足一岁。据说,得知丈夫的死讯,涓涓的外婆哭得死去活来、神经错乱。不过别人安慰她,说她是革命有功人员的夫人,会有好日子过的。

涓涓的外婆大约也算得上出自官宦之家。外婆的父亲当时是东安县太爷。作为朝廷命官,老爷子最反对革命。

涓涓的外公出自乡绅家庭。也许是在大城市喝了几年洋墨水受了新式思想的影响,他成了革命党人。不过他虽是革命党,但对自己那守旧的泰山大人却相当尊敬。他在上海读书已是西式打扮,但回乡来拜见岳父就会穿着长袍马褂、装上假的"猪尾巴"。尽管他壮志未酬身先死,但总算留下了自己的血脉--一双嗷嗷待哺的女儿。

辛亥革命成功后,新成立的国民政府对革命烈士家属还是相当负责任的:政府向涓涓的外婆发放了丰厚的抚恤金。涓涓的外婆当时无当家经验,就由她公公(外公的父亲)作主用这笔钱购了房子,置了田地,还买了一座茶山(涓涓的外婆去世后就葬在这里)。虽然当时当地的习俗是女子无家庭财产继承权,但新购置的土地和房产契书上都明明白白地写上了涓涓母亲和姨妈这两个当时尚处幼年的烈士遗孤的名字。这些财产保障了涓涓妈妈的生活和成长。只是,这些财产,连同涓涓父母后来用自己的工资购置的房产一起,1949年后全部被没收。涓涓一家从此差不多流离失所。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辛亥革命后,中国虽然名义上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但社会并没有因此和谐繁荣。一个权威--皇帝--的被推翻,吊起了各路军阀土匪的胃口。他们跃跃欲试,都想自己来填补这空缺的权威,自己来坐这多娇的江山。为此,他们各霸一方、互相混战。社会也陷入一片混乱。涓涓外婆的娘家和夫家本是拥有土地、办有商号的大户人家,又得到国民政府的抚恤,生活仍然相对富足。涓涓母亲虽然襁褓中丧父,但从小在物质生活上并没有遭受匮乏之苦。只是革命后兵荒马乱,地方上匪盗蜂起,当年还是孩童的涓涓母亲和姨妈曾遭土匪绑票。当然靠钱又都赎了回来。涓涓的妈妈就在这在样的环境中长大成人,在省城读了第一师范学校,做了个自食其力的女教书先生。

然而也许是上苍作弄人,也许乱世中人的命运本来就自己难以把握。就象浪头上的一片叶子,虽然想随着波浪的退去归入大海,却又总是被下一个大浪打回到岸边。总之,在社会动乱、改朝换代的大江大海中,涓涓的妈妈就是这样一片叶子,又遭遇了和自己母亲同样的不幸:年纪还轻就失去了丈夫。

1945年,涓涓的母亲遇到了舒君--一个在家乡永州江华县广有山林、在水陆码头武汉办有木材商号的财主的儿子。舒君抗战时在大后方的陪都重庆读大学,因抗日热情,毕业后他参加国军并被招入军统局。

都是永州地方人,又门当户对,涓涓的妈妈与舒君这对已不怎么年轻的大龄青年结成了夫妻。不久抗日战争胜利了,也许是向往家乡的宁静生活,再者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也一度裁减军政人员,涓涓的爸爸于是脱离了军统局,回到家乡永州,先在道县师范、后在零陵二中当了一名传道授业的中学教师。

可是,这种平静的生活只持续了五、六年。1951年,在涓涓才两岁时,厄运降临到她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她失去了父亲。

1949年,涓涓的爸爸曾服务过的国民政府在内战中失去了在大陆的政权。一年后,新政权开始大搞"镇压反革命"的运动。现在我们终于知道,当时中央定的镇压杀人比例是人口的千分之零点五到千分之一点五。而实际上,许多地方突破了这一比例。有的地方甚至要求杀千分之三!(杨奎松《新中国镇反运动始末》《江淮文史》2011年第1期)

在这种按比例杀人的形势下,涓涓父亲的家乡江华县想到了在零陵二中教书的大地主兼木材商的儿子、参加过军统的涓涓父亲。当地政府派人到零陵"请"涓涓的父亲回乡,说"你父亲去世后,你家的财产如何分配需要你这个长子回去处理"。当时涓涓的祖父已在武昌跳江身亡,确实有些家产需要处理。

涓涓的父亲信以为真地回到江华,立即被绑进了刑场……。

靠暴力夺取了政权的人,他们大约根本就没有这种思想:即为了实现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首先应当用自己的政治智慧来实现不同政见的人们和社会集团之间的和解,使社会和谐。中国的专制主义传统,靠暴力夺得权力的经验,使他们想到的只有如何靠暴力来巩固自己夺得的政权。他们跟本不可能有林肯那样的见解和气度。我们都知道,在美国内战(南北战争)中,林肯领导的北军经过苦战、付出巨大牺牲打败了敌方南军后,立即主动与南军进行了和解。而这一和解为之后美国的繁荣发展、成为世界老大奠定了良好的道德基础。

当然,林肯是靠选举上来的领导人。而靠暴力夺得权力、手上沾满鲜血的人上台,也许只能够、也只知道靠屠刀来立威,靠杀人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靠暴力上台的当局杀涓涓父亲的理由,用他们那套理论来解释也许是充足的:参加过军统,根本就是一个潜伏特务、反革命。必须坚决镇压。不过几十年后我回过头来看,即使以暴力夺权当局的理论为基础,他们杀涓涓父亲的理由也是难以站得住脚的。大家都知道军统局在特工方面水准很高。如果涓涓的父亲真是一个潜伏下来的专业特工"反革命",如何会这般幼稚,随随便便就被骗回了乡下?

涓涓说,她爸爸当年参加国军、进入军统是为了抗日。我相信此说。从改革开放这些年公开的一些历史资料我们知道,当年在重庆许多大学生为了抗日而参加国军。从这些资料看,曾被1949年后大陆当局描述成魔鬼的军统局,抗日战争期间在秘密战线上打击日本侵略者和汪精卫汉奸政权,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付出了相当大的牺牲。

退一万步讲,就算军统局的特工全都是罪恶滔天的魔鬼,在军统局工作的人也不一定个个是魔鬼和特工。有些人大约只是一般的文职人员。我想涓涓的父亲应该属于这类。总之,如果涓涓的父亲有特工的知识和经验,是绝没有可能被骗到乡下受死的。

涓涓的父亲被杀后,涓涓的妈妈死的心都有了。但她想到了孩子、想到了自己母亲在丈夫牺牲后含辛茹苦地养大自己的坚强。

涓涓这时才两岁,因曾有兄姐夭折,她是家里的老大。她的下面有一个八个月大的弟弟,妈妈肚子里,还有一个尚未出生的。

如果说涓涓的母亲同她外婆一样,都是年纪轻轻就丧了夫,那么涓涓就和她母亲一样,都是幼年时就失怙。当然,从某个方面说,涓涓可能比自己的母亲幸运一点。自己失去父亲时是两岁,而自己的母亲失去父亲时不满周岁!然而,这一次夺走涓涓父亲生命的革命却和涓涓外公参加并献出生命的革命不同了。这次革命不但将涓涓家整个家族的财产没收一空,而且还以政策固定下来的方式长期有计划地对这类人家及他们的后代施以种种歧视和打击。这又使涓涓的成长环境比自己的母亲艰难得多。

"镇反"使涓涓的妈妈由教师变成了"反革命家属"。而"不能让反革命家属当老师!"是当局坚定的立场。不过当局似乎也仍有一丝仁慈,涓涓的妈妈并没有立即被清理出"教师队伍"。只是六个月后当她因生儿子不得不请假离开讲台时,学校的大门就对她这个已被定义为"反革命家属"的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的教师永远关上、使她再也不能站到讲台前了。

失去教职次使涓涓妈妈几乎陷入绝境。为了使新的生命能存活下来,涓涓妈妈只得忍痛将刚出世不久的儿子送人。而与亲生骨肉的分离又使涓涓妈妈心灵倍受煎熬。思前想后,涓涓妈妈认定"一家人死也要死在一起!"最后又不顾一切地将儿子讨要了回来。

为了使自己和三个孩子活下去,读书人出身的涓涓妈妈开始从事最粗笨的劳动。她挑土、锤石、拖板车,下工后又为人洗被子、补衣服、锁扣眼、织毛衣……。因为一天不做,全家就要饿饭。

体力严重透支地劳作使涓涓妈妈病痛不断。但她却病了却不敢去医院。一是没有钱,二是医院的病历本上有"家庭出身"一栏。去医院看病意味着多一次遭白眼、受呵斥的机会。

由于是杀、关、管的"反革命"子女,涓涓读完小学就面临失学。她妈妈到处磕头费了好大的劲,才使一间民办中学收留了她。而涓涓的小弟弟,读完初小就不让再读高小。涓涓的妈妈去找校长,被校长一路追骂到大街上,说:你反革命家属想要翻天?我们的教育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涓涓的妈妈只能回到家关上门来哭。

自己毕竟是师范毕业生,不让孩子上学受教育涓涓的妈妈就自己教。干完一天的苦力活、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晚上涓涓的妈妈在为别人织毛衣、为裁缝铺锁扣眼挣钱贴补家用的同时,也给围在自己身边的孩子背唐诗,讲唐僧、孙悟空、猪八戒,讲曹操、刘备、关云长,讲自家所在地零陵的永州八记和柳宗元……。

那年月,涓涓家一切能被剥夺的全都被剥夺了,只有涓涓妈妈头脑中的知识和做人的准则没能被剥夺去。

那年月,生活对涓涓一家是黑暗的。但黑暗中也仍有一丝光亮。那就是对她家不离不弃的老保姆。

在涓涓的妈妈还是少女时,老保姆就是涓涓外婆家的女佣人。涓涓的妈妈从小就将女佣当自己的长辈看。女佣也喜欢涓涓的妈妈。涓涓的妈妈结婚时,女佣人跟了过来,成了家里的保姆。

涓涓的父亲被杀、妈妈也失去教职后,涓涓的妈妈就劝保姆回自己家去。因为她已无力支付保姆的工钱。而保姆家作为"翻身农民"已分了田地。可是保姆却说,"你这样苦,孩子又小,没工钱我也帮你做"。老保姆,这个一字不识的农村妇女,就这样在"反革命家属"家里免费做着保姆,给涓涓妈妈帮了大忙,给这不幸的一家带来了一丝人性的温暖。

一个贫农妇女自愿给地主反革命家属当免费保姆,这让政府的干部如芒在背、如坐针毡。他们想尽办法做保姆的工作,启发她的"阶级觉悟",要她离开涓涓家。但老保姆以她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并不认同政府干部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依然我行我素。当然,在那个年代,个人与政府的意志作对,失败是必然的。经过1957年的反右运动,干部们想出了对付老保姆的新招数。他们将老保姆叫到街道办事处威胁说,"你如果再在地主反革命家里做保姆,我们就把你也定为地主分子"。这一着果然厉害,见识了自己善良的东家被打为地主后的家破人亡、见识了其他被打为地主的乡亲悲惨遭遇的老保姆害怕了。虽依依不舍,却只得告别涓涓一家回了乡。

两年后的1960年,在乡下饿得奄奄一息、患了水肿病的老保姆支撑着进城来了。虽然涓涓的妈妈被征在外修水利,但涓涓三姐弟立即留老保姆住下,并各人将饭匀出一份给她吃。慢慢地,老保姆水肿消失、身体康复了,又含泪告别涓涓家回了乡。

1965年,涓涓再也无缘升学。虽然城乡之间的差别她看得清清楚楚,但对她这类"21种人"的子女来说,十几年来遭受的屈辱已使她对生她养她的城市失去了留恋。她知道自己只有上山下乡一条路可走。她想,如果自己主动上山下乡,也许有助于洗脱贱民的身份,也许可以得到比在城市有尊严一些的生活。

确实,作为响应伟大领袖号召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最初涓涓也感觉自己在政治上似乎获得了平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平等的感觉逐渐消失。同来的知青,有的被安排做了民办教师,有的当了赤脚医生,再往后,有的知青招工回了城。而所有这些好事都与她无缘。这一切终于使涓涓明白,自己无论走到哪里仍是贱民。

在农村15年,涓涓一直在田野里面对炎炎烈日、雨雪冰霜,一年360天在队里出工,来了例假也要下田……

1968年底,"清理阶级队伍"的运动开始了,涓涓的妈妈在劫难逃,和两个弟弟一起被遣送到乡下。听到涓涓一家将被遣送农村的消息,老保姆柱着棍子赶到城里来看她们、为她们一家送行……。多有情义的人啊!也许就是因为社会上还有象老保姆这样有人性、讲道德的人,涓涓一家才终于度过了那一场浩劫吧。

老保姆死于1974年。这时涓涓已上山下乡做农民9年,全家被赶到农村也已有6年了。而直到1980年,涓涓全家才靠落实政策返回城市。

重返城市的涓涓一家终于摆脱了贱民身份,开始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虽然仍然贫穷,虽然一身的伤病,但对他们一家来讲,不受歧视已是无比幸福。

落实政策回城后,涓涓妈妈昔日的学生找上门来,说"老师,你应当争取落实政策、恢复教师身份,这样就可以为你办理教师退休,领取退休金。落实教师政策这件事现在正由我负责。"但是涓涓的妈妈谢绝了学生的好意:"70岁了,还能活几年?算了,不麻烦啦"。

涓涓三姐弟都支持妈妈的决定。他们说",妈妈,我们能够养活你,保证能让你晚年衣食无忧"。在自己生命的最后10年,涓涓的妈妈终于过了几年舒心日子。

回城后,已30出头的涓涓被招工进一家集体单位--食杂店工作。之后,她与1964年从省城上山下乡到本地,在农村当新式农民也达10年的老知青闲人结为夫妻。

在小小食杂店上十几年班后,涓涓遭遇了下岗。因为食杂店这个小小的集体企业经受不住商品经济汪洋大海中的大风大浪。好在当年妈妈困境中也不忘对孩子的教育,涓涓写得一笔好字。一所学校聘请她为代课的书法老师,这使家庭的经济重担没有全部压在丈夫身上。

这几年,涓涓和丈夫闲人都退休了。虽然退休金并不高,但生活平静安宁。儿子大学毕业在北京做白领,娶了媳妇,涓涓和闲人只等着抱孙子了。当然这两年涓涓的身体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患了帕金森症,但丈夫对她相当体贴,儿子从北京寄回的药物使她的病症也得到有效控制。

自己过去的遭遇涓涓虽然难以忘记,但对现在的生活,她已相当满足。因为她家三代女人的不幸命运,在她的后半生终于打住了。

                                                              2013年4月24日


哥巴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23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