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运动与“胡氏人口分布线”理论 作者:李兆燕


 

知青运动与“胡氏人口分布线”理论

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长的胡焕庸,经过多年研究,在1935年《地理学报》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中国人口之分布》文章,提出“胡线”,即:从黑龙江爱珲向西划一条线至云南的腾冲,为西北部和东南两个部分,东南部国土面积占全国36﹪,人口占全国的96﹪;西北部国土面积占全国64﹪,人口占全国的4﹪。

70多年后的今天是:西北部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5.9﹪而东南部人口则占全国人口的94.1﹪。“无论中国人在中国大地上怎样迁移,都很难动摇“胡线”。

1949年以后中国大地上进行过几次浩大的人口迁徙,政府想把人从人口稠密的东部地区移向西部地区,从解放初期的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到60年代西部地区的“大三线”建设,再到上山下乡运动,似乎是有意要改变中国东南和西北两大地区人口的不平衡状态,几十年过去了,”两侧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那些从中国东南驶向西北,一列列车中满载着生产建设兵团官兵们,那些随着一座座工厂的诞生从上海、北京、东北奔向西南的人们,那些在新疆石河子的棉田里摘棉花、在云南西双版纳的橡胶林里割橡胶、以及在呼伦被贝尔草原上放马的知青们至今都没有最后大批的留下来。

再看历史:为什麽北方少民族总能入主中原的问题,而中原地区没有主动征服西北的例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东南中原地区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季候、物产、环境、社会资源)等等,而东南中原地区的人们则对腹地不感兴趣,没有征服的动力。迫于生活的迁徙则称为“走西口”或“闯关东”,发了财的人也是回家建宅置地。

同样,用这个理论解释当年为什麽1600万知青一定要返城这个谜,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多。

今天,大批的农民工从西北部地区南下,并占深圳人口的一半,成为影响深圳发展的瓶颈,而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也大都如此。古代是军事的征服,变成了现代的移民征服,因为东南部这一带地区,用移民的话说:“遍地都是金子,人民币没脚面,钱好挣”。“胡氏人口分布线”理论再次显现了人类环境生存的规律。

从2008年开始,中共中央组织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在此之前,辽宁、江苏、北京等地已试行此政策多年。大学生下乡目的是让知识服务乡村,同样面临城市的就业压力,且带有行政意味,因此把当下的大学生“村官”被称为“新知青”,毕业生到乡村任职就被称为“新知青运动”。两次“知青运动”无法类比,那场“上山下乡运动”是强制性色彩浓厚的政治动员,而“新知青运动”虽也有政策性激励,但一些大学生带着“改造乡村”的理想化情结自愿“上山下乡”。

                                                                  2012-09-22


“胡氏人口分布线”图示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8e9f130101arbl.html


李兆燕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202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