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潮中的一滴】连载十二:恢复高考·萌芽学校 作者:若水


 

【大潮中的一滴】连载十二:

第九十一节 恢复高考

1977年7月16日至2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议》1977年8月4日至8日,邓小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了30多名科学家及教育工作者参加。会上讨论到高校招生这个热点问题。在此之前,教育部以"来不及改变"为由,仍然坚持文革中推荐上大学的办法,并说刚刚将方案报送中央。此意见遭到与会者的反对。邓小平当场拍板决定当年就恢复高考,并要求教育部追回刚送出的报送国务院的报告。

8月13日至9月25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改变"文化大革命"期间不考试的做法,采取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

10月初,中央政治局讨论了招生工作文件。

10月中旬,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校招生的意见,恢复全国统一高考。

1977年12月10日,中国570万考生走进了高考考场,各大专院校录取了27.3万人。

在这570万考生中,就有柳若冰、高家良、陈年康、江涛、毕雪莲、一营直学校的龚老师。

高家良和陈年康在天津参加的高考,他俩考取了天津师范大学的中文系和化学系。

江涛在1977年恢复高考前已经办到河北省一家工厂,他在河北省参加了高考,考取了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的中文系。

毕雪莲在上海参加了高考,她考取了上海一所名牌大学。

柳若冰和龚老师在黑龙江省国营克山农场(原54团)参加的高考。

龚老师考取了黑龙江大学数学系。柳若冰落榜。

柳若冰落榜,很大程度怨他自己。

恢复高考,这是一件大事,特别是对于像国营克山农场这样知识青年集中的地方。克山农场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在1977年11月份举行了高考预考,就像世界乒乓球比赛的预选赛。从9月份得知消息到11月考试,只有两个月的时间,时间很紧,但这对每个考生都是一样的,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柳若冰还有个优越条件,他在学校里,可以找学校教数学的老师借到数学书。克山农场的高考考试组织得很正规、很隆重。各分厂、各队的知青们就像赶考的秀才纷纷往总场集中,参加他们时隔九年既熟悉又陌生的考试。在这次考试中,柳若冰的考试成绩名列克山农场第一。数学,120分满分,他考了120分。正式考试是在12月初举行的,这次考试,柳若冰考得也不错,他考了个全克山农场第二。数学,他考了107分。按说这样的考试成绩,不至于落榜啊。问题在于柳若冰对当时的录取形势、对于自己,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的傻劲儿又犯了。

每一个人都是聪明和傻的混合物,总是有时候聪明,有时候犯傻;在这件事儿上聪明,在那件事儿上犯傻。人不可能永远聪明,永远聪明那是人精;人也不可能永远犯傻,永远犯傻就是个大傻瓜。在关键的几步、在人生的大事儿上不犯傻就很了不起了。偏偏柳若冰就在关键的一步上犯傻了。

1977年是刚刚恢复高考,考生众多,情况复杂。当时的录取工作,说是"择优录取",但什么叫"优",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因此,分数、出身、年龄、社会关系、志愿都参杂进来,共同影响着录取工作。

柳若冰傻就傻在这个填志愿上了。他第一志愿填的是北京的一所大学,第二志愿填的是天津的一所大学,他觉得自己考的不错,想一下子考回北京或天津去。但实际上这根本不可能。后来别人跟他说,北京那所大学,你知道给黑龙江几个名额?一个。你以为你考的好?考的好的人有的是,就是人家考的不如你,人家出身比你好,比你年轻、关系比你硬,照样排在你头里。你填的那所北京的大学,黑龙江有几个政协委员都盯着,你想想能有你的份吗?如果你第一志愿报的是黑龙江大学,以你的分数,就有可能被录取。你们学校的龚老师不是就被录取了吗?人家比你聪明。

比柳若冰聪明的还不仅仅是龚老师。高考时国营克山农场考第一的也是位天津知青,他跟柳若冰不是一个学校的,但情况差不多,也是老高三的,也出身不好。他第一志愿报的是湖北省的一所钢铁学院,而他的二哥恰好在那所大学里负责招生,他被录取了。

同是一件事儿,思路和采取的措施不一样,其结果往往天差地别。

落榜,柳若冰有点儿伤心,但不是特别伤心。这九年来,他受到的挫折和打击无数,这点儿挫折算不了什么。

到了1977年底至1978年初的时候,返城风越刮越大。柳若冰的弟弟柳若雾也被这股风刮回了天津。他是办病退回津的。

柳若冰还有一个办法,办顶替回津。那时,按照政策,知青家长到岁数退休,可以由一名知青子女顶替。柳若冰的父亲当年已经63岁,已经到了退休年龄。退休,让自己的一个儿子顶替自己上班,特别是让高考落榜的大儿子柳若冰顶替,把儿子办回天津来,多好啊。可是柳若冰的父亲并没有这样的意思表示。会不会他想让小儿子柳若雾顶替自己这份工作?小儿子柳若雾病退回津后没有工作,正在四处烦人找工作。不然。小儿子柳若雾已经明确表态:"我不顶替。让哥哥顶替。他太苦了。"当时,有亲戚说能给柳若雾找份工作,就是工作单位不太理想,物资回收公司,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收废品的、收破烂的。柳若雾坚决地说:"收破烂的我也去,让我哥哥顶替。"那么,究竟是为什么柳若冰的父亲不愿意让若冰顶替自己呢?是因为钱。柳若冰的父亲拿的是保留工资,每月180元。当时,在确定保留工资的时候又给他定了一个基本工资,每月62元。退休后,只能拿上班工资的70%。那么,是拿180元的70%呢还是拿62元的70%呢?谁也不清楚,不管拿哪种工资的70%,都肯定少拿钱了。如果是拿62元的70%,那日子怎么过啊?

这个问题需要搞清楚,柳若冰到市里有关部门去问。得到的答复是拿保留工资的70%。

柳若冰又找他父亲谈,把市里的答复意见告诉他父亲,他父亲还是不吐口。最后柳若冰说:"如果是拿基本工资的70%,我就不回来了,我就一辈子呆在北大荒;如果是拿保留工资的70%,你为什么不同意让我顶替呢?国家现在有这个政策,您想再过两年再退,到时候是什么政策也说不好。"柳若冰的父亲就是不说痛快话。他一言不发。

柳若冰伤心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他不能哭,哭不解决问题。

 

第九十二节 萌芽学校

柳若冰在天津有一个姑姑,这个姑姑是柳若冰父亲的堂妹,两个人是一个祖爷爷。这个姑姑住在天津市和平区大庆里,柳若冰一家住在和平区沈阳道古物市场这块儿,两家离得不远,走着走,也就15分钟。特别是,柳若冰的父亲和这个姑姑的丈夫--按南方话,柳若冰管他叫姑丈--两个人是同一家贸易公司的副经理,解放初期,两人白手起家,共同戳起了天津这家分公司。所以,两家关系密切。两家的孩子,是他们看着长起来的。小时候,到大庆里姑姑家去拜年,是非常快乐的一件事。有时候大年初一起晚了,大庆里的弟弟妹妹们会把柳若冰堵在被窝里。所以,大年初一一定不能晚起。

柳若冰过年到大庆里姑姑家去拜年,姑姑问起柳若冰返城的事,柳若冰如实相告。姑丈在旁边听见了,说:"我去找你爹说去。"第二天,姑丈就来到了柳若冰家找柳若冰的父亲谈,说这机会千载难逢,而且你也到岁数了,再说,你也损失不了多少钱,你损失的钱,你儿子挣钱不就补上了嘛。

柳若冰的父亲不耐烦听若冰姑丈的劝说,他没好气地说:"我们家的事儿,用得着你来管?"姑丈叫着柳若冰父亲的名字说:"你呀你呀,我不是为了我的儿子,我是为了你的儿子能回来。你要想想清爽!"两人为了柳若冰这件事儿吵了起来,多年的交情毁于一旦。柳若冰心里觉得很过意不去。

正在此时,柳若冰收到了一营直学校的来信。信中说,柳若冰已经被克山萌芽学校录取。克山萌芽学校是中等师范学校,新办了个带帽大专班,国家考虑到有些落榜生考的成绩挺好,就是年龄偏大些,特地在一些中专学校办了带帽大专班以吸纳这些考生。

柳若冰听说过克山县城有个萌芽学校。"萌芽学校"四个字,还是毛主席亲笔提的字。柳若冰不愿意到萌芽学校去上学。这所学校是地区性质的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去向是本地区。三年学上出来,肯定被分回克山农场。

柳若冰的父亲很不高兴地说:"有大学上,你还不赶快回去报到,好歹也是个大学。"柳若冰说:"那是什么大学啊。"柳若冰的父亲怒道:"什么大学也是大学。没出息!"柳若冰收到一营直学校的来信后,马上给他大姐柳若月发了一份电报。柳若月回电:上化学系,可到我厂化验室。

柳若冰明白柳若月的意思,实在不行,就去上学,要上就上化学系,这样往陕西省机床厂调的时候就多了一条理由。

柳若冰的父亲催促若冰赶紧回克山去报到。

柳若冰的弟弟柳若雾对柳若冰说:"你先走吧,省得爹爹发火。你顶替的事儿,由我来办。"就这样,在克山农场知青大返城的时候,柳若冰独自一人朔流而上,又返回了克山县。

黑龙江省克山县"萌芽学校"几个字还真是毛主席的亲笔题词。

1947年10月到1948年5月,毛泽东的儿子毛岸青从苏联回国后到克山地区工作,参加了当地的土地改革试点工作,帮助克山一中创建了共青团组织。1950年,由全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申请,毛泽东主席为萌芽学校题写了校名。1977年的时候,萌芽学校是一所中等师范学校。1978年,也就是从柳若冰他们这一届,开始办起了师范类大专班。后来,这所学校改名为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克山分院)。2008年11月23日,值毛岸青85岁诞辰之际。克山县举行了克山县萌芽学校揭牌仪式。这次是把原克山县实验小学更名为克山县萌芽学校。毛岸青之子毛新宇参加了这次活动。

1978年初,国营克山农场的知青们前赴后继地返城的时候,柳若冰安安静静地坐在离他们只有咫尺之遥的克山县的一间教室里上他的大学。

柳若冰上的是化学班。说句实在话,柳若冰在所学的几门课里,最不喜欢化学,尤其不喜欢当化学老师。他记得教他们初中化学的那位叫做"败糖"的男化学老师总是穿得邋邋遢遢,衣服上总是有那么多大窟窿小眼子,而且,总是那么大惊小怪,拿腔作势。比如,他会举起一个装有白色粉末的试管,怪声怪调地问:"这是什么?"然后他自问自答:"这是败糖"--不知道他是哪里人,他把"白糖"说成了"败糖"。--柳若冰不愿意成为"败糖"。让他自己挑选,他更喜欢中文或者数学,物理也行,就这个化学最讨厌。可他不得不学习化学这个专业,为了调到虢镇的那一线希望。

班里有45名同学。都是30岁左右的。没有一个年轻的。其中有5名知识青年,其余40名同学都是当地人。5名知青中,天津的两名,上海的三名。其实,这种学校,特别适合当地的民办教师或者代课教师上,上完学,他们就可以转为公办教师,吃上皇粮。而对于知青来说。首要的还是个户口问题。

这时候,柳若冰的聪明劲儿又上来了。他注意到主动和他们的班主任老师搞好关系。当然,首先是他们的班主任老师人好。有的人,不管你怎么想和他搞好关系都不成。柳若冰的班主任老师是位女教师,姓宋,岁数可能和这些学生差不多,也可能比这些学生还要小些。宋老师这个人没有老师的架子,善良热情,平易近人,就像班里的普通一名学生。可是,同学们都很尊敬他,必恭必敬地喊她:"宋老师"。

要和班主任老师搞好关系不难。其一,关心班级体,支持班主任的工作。其二,多和班主任老师沟通。柳若冰找机会和宋老师聊了聊,聊聊自己的经历,聊聊自己的想法。宋老师理解柳若冰的想法,很同情柳若冰,她甚至问:"我能帮你做些什么呢?"在返城这个问题上,一个年轻的女教师能帮上忙,简直是奇迹。可是不久,这个奇迹就变成了现实。

(未完待续)


若水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76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