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日记】:惊蛰无雷
作者:林子
|
|||||
【天气日记】: 惊蛰无雷 薄雾如纱,在阳光下缓缓散去,停在了远处,淡淡一抹。 两天前骤然降温,转了北风,一扫连日回暖天的潮湿闷热。接而便是天清云朗,阳光明媚。只是一下冷起来,不得不将棉衣又穿起来。今日雾起了,风向转了西南,气温又开始慢慢回升。 岭南的春天就这样,忽冷忽暖,乍暖还寒,热也难受,冷也难受。 昨日是惊蛰。这个节气是要回暖了,春雷萌动,雨水渐多。 想起来,却是好长时间没好好下雨了。刚过去的节气是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不下雨,惊蛰也无雷,会不会有什么不妥呢? 上周看了凤凰台一个系列节目,名为《惊蛰——岳麓英豪青春志》,讲述的是近代五位湖南籍革命志士——陈天华、宋教仁、蒋翊武、黄兴、蔡锷。原来,陈天华的出生日正是农历的惊蛰。而他在东京大森海湾蹈海赴死的那天,又是农历的大寒。惊蛰为雷动,大寒则极冷,想来都是不凡之天时。说是他出生的那个小村子如今已淹在了水底,而建在资江边的墓茔每逢水涨的时候,也会没进水中看不到。听来也觉是奇异的。 陈天华水性极好,却以蹈海之方式,缓缓往深海走去,其赴死之绝然之勇敢。陈天华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三代均为单丁,同胞哥哥是残疾,自己又一直没有婚娶,明知此去一死便是断了家中香火,依然义无反顾,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其死后灵柩运回湖南长沙,各界数万人不顾官方阻挠,,为其举行公葬。送葬队伍绵延十余里,凄凄哀歌,适值夏日,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望之,全山为之缟素。军警站立一旁,亦为之感动,不加干涉。 仔细回忆,少时很长时间里,却是不知道近代早期革命的这些人物的。小学的教科书里有刘胡兰有董存瑞有邱少云,但没有他们。在家中,父母也不讲了。即便都曾是他们少年与青年时期仰望的偶像。忘了自己是什么年纪第一回从书上读到陈天华蹈海赴死的壮举,深深震撼。继而难过,为自己那么长的时间里竟然忽视了他们的存在与牺牲。到了女儿这代,中学的课文里有了,因此女儿会在课堂上背诵《猛回头》、《警世钟》: “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雪国耻,驱外族,复我冠裳。”“或排外,或革命,舍死做去;父而子,子而孙,永远不忘;这目的,总有时,自然达到。”…… 节目里提到了一个我不知晓的历史细节。陈天华自杀的次日,东京的留日学生推举秋瑾为追悼会的召集人,秋瑾在会上愤慨宣布,判处反对留学生集体回国的鲁迅等人死刑。同时拔刀对在场者喝道,如果你们回到祖国卖友求荣欺压同胞,便吃我一刀……此场景令人颇为震撼。当时的留日学生内部,因对日本政府《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的态度上形成对立两派,一派是秋瑾宋教仁为首的坚持以集体归国来抗议,另一派则是胡汉民汪精卫为首的主张忍辱负重留在日本继续求学。两派间的激烈争论到了水火难容的地步,以至最后留日学生总会的干事们不想承担责任纷纷辞职。此番情景让日本报纸很是幸灾乐祸,描述中国留学生是“乌合之众”,是“放纵卑劣”的一群。陈天华就是在看了报纸的当夜,连夜手书了一封被后世人称为"绝命辞"的信,第二天就赴海而死。或许正是这样,后人越来越认为,陈天华是因国人之陋而死,是死给自己同胞看的警世钟,如《绝命辞》中所写道“去绝非行,共讲爱国”。 追悼会后,秋瑾即起程返国。而被公开责骂的鲁迅,也很快回了国。此时的鲁迅,已经弃医从文。或许,鲁迅此时的回国,多少与陈天华的死有关? 历史的细节,往往会因为隐讳或别的什么原因而被故意忽略。 讲到宋教仁的历史,也有不少鲜为人知。如宋教仁对孙中山作风武断习惯一言堂的反感和抵触。另有一事也颇为奇异。同盟会的元老谭人凤曾公开宣言,在东京专门请阴阳先生算过命,说宋教仁有三十年太平宰辅,好命相。不料却早早被暗杀,年仅三十一岁。如此说来,宋教仁遭此横祸便是违了天命,以致民国历史步步坎坷险恶诡秘不太平? 在今天看来,宋教仁的早夭或许真是中国历史的致命损失。 在那一辈革命党人之中,唯宋教仁最是鲜明坚定地主张通过议会道路建立宪政,实现革命理想。希望以议会道路代替暴力革命,以党争代替战争。他与孙中山的主张有很大分歧,主张责任内阁制,其有一段言论甚为精彩。:“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动摇国本”。他推崇的是两党制,认为两党中的任何一党“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织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的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应该为,也使它有所惮而不敢不为”。 这些话在今日读来,仍然振聋发聩。 蔡元培有曰:“清季言革命者首推同盟会。会旨虽有‘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诸义,而会员大率以‘驱除鞑虏’为唯一目的,其抱有建设之计划者居少数,抱此计划而毅然以之自任尤居少数……宋渔夫先生其最著也。”(渔夫为宋教仁之笔名。) 宋教仁被暗杀后,袁世凯便公然取消国会,独揽大权,刚拉开帷幕的内阁政治又黯然落幕。历史的航向迅速转了方向,宪政理想离我们只有越来越遥远了。 或许,这也是多灾多难的中国无法摆脱的历史宿命。 所幸,还有这样一批被孟子称为豪杰之士的热血青年,他们以毕生之力追求一个梦——救国梦,他们为追梦、造梦而呐喊,而奋斗,视死如归,犹如惊蛰的春雷,欲要唤醒沉睡于黑暗中世纪的中国。今天我们仰望苍穹,依然能感受到那片温暖的星光,那是他们未竟的梦想。 2013-03-06 【天气日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