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煤球·货郎挑子及其他 作者:大漠秋月


 

货郎挑子及其他

在58年以前,北京的街头时常可以见到有人挑着一副货郎挑子,手拿拨浪鼓,走街串巷地卖货。

货郎挑子有两个箩筐,箩筐上面是木制货盘。货盘里隔成一个个小格子,码放着针头线脑,松紧带,拉锁,扣子,洋画,泥娃娃,泥公鸡,风车,糖球等数十种各色小百货。卖货人挑着挑子,边走边摇动手中的拨浪鼓,发出“啵楞、啵楞”的声音。妇女和孩子们听到这种声音就会跑出来,围着货郎挑子选购自己需要的东西。

与正规商店不同的是,货郎挑子即收现钱,也收废品。几分钱一根的松紧带,没现钱,没关系,拿废牙膏皮、破铜烂铁换也可以。如果这次没有你想要的东西,和货郎约好了,下次准给你带来。由于买卖方式灵活,货郎挑子在那个年代还是很受人们欢迎的。

虽说货郎挑子是小本生意,可你也别小看了他。我们曾经的房东,其老太爷就是挑着货郎挑子从河北老家来到石景山,经过一番奋斗,在北辛安置下了两处大院子。

当年走街串巷的还有这么几种人:

理发的。背着个挎包,手里拿着一个像大号镊子似的铁夹子,边走边拨动那个铁夹子(学名忘了),发出“嗡嗡”的声音。一听声音就知道,奥—理发的过来了。

磨刀的。腰里围着一个围裙,肩上扛着一条板凳,手里拿着一串铁片(也有吹喇叭的),边摆动铁片边吆喝;“磨剪子来——锵菜刀。”小炉匠。这一行当在当年也很有市场。那时百姓人家生活都不富裕,盆啊碗啊坏了不舍得扔。小炉匠来了,吆喝一声“锯锅锯碗锯大缸”,人们把坏了的家什拿出来,锯个锯子,换个盆底,凑凑合合又用上几年。

最搞笑的是卖雪花膏的。那天我们一帮孩子在院里玩,忽听街上又敲鼓又打镲。跑出去一看,原来是个卖雪花膏的。只见他腰上挎着个大洋鼓,手里拿着一副铜镲,“通擦通擦”的还挺热闹。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货郎挑子不见了,让大大小小的超市取代了。小炉匠也没了。偶尔街上还能见到磨刀的,也只是围着餐馆饭店的转悠了。

                                                                    2013年1月14日

 


摇煤球

京西有个门头沟,门头沟生产一种无烟煤。这个煤好啊,火力强还不冒黑烟。早年间北京老百姓的生活用煤都是门头沟的无烟煤。据说门头沟煤矿的开采可追溯到1896年。

这种煤的煤块可直接入火,煤末则要团成煤球才可使用。一家一户的煤末不多,可以直接把煤末和了用手团成煤球。单位买的煤末多,再用手团煤球就不成了,要找摇煤球的人把煤末做成煤球。

我小的时候,北京专门有人从事摇煤球的营生。摇煤球前,要把煤末先掺上一些黄土,以增加煤末的粘和力。然后加上适量的水,和成煤泥状。把和好的煤泥在平地上摊成一寸来后的煤饼,再用扁锨在煤饼上横着竖着切成一快快一寸见方的小煤块。在煤饼晾的半干不干时,把煤饼铲起来放进筛子里。筛子是用竹子编的,直径约有一米半大小。筛子下边放上一个花盆,把筛子架在花盆上,这样摇起筛子来省力,筛出来的煤渣子还可以及时漏下来,不糊筛子底。摇煤球的人要用两只手臂不停地摇动筛子,直到把筛子里的小煤块摇成球状。

这个活看起来简单,干起来可不轻省。上中学时,我们学校曾经请人来摇煤球。我试着摇了两把:要半蹲着身子,上身随着两个臂膀不停地晃动,使筛子以花盆为轴心向一个方向摇动,才能把煤球摇出来。

后来,公家煤场里有了轧煤球机,轧出的煤球个头均匀、瓷实,价格还不贵。自此,摇煤球的在北京就绝了迹了。

                                                                   2013年1月7日


玉润战友对摇煤球的进行了补充。这几点补充的好,特放在下面:

摇煤球的大扁篮子——姑且这么称呼,一般是手指粗的荆条编成。竹子的肯定有,但是不如荆条的多,这材料北方多,成本低。切煤小方块的铁锨是特制的,方形平头的挺薄。花盆是泥制窑里烧炼过的,灰色,大号。最主要的是摇煤球的工人以河北定兴为多,乃至形成地方特色传统,那一声定兴口音的吆喝:“摇煤球来!”可谓出彩。

“大跃进”激发了人们敢想敢干的精神,那时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形成风气,煤球机应运而生,从此摇煤球的工人站了起来!

                                                                   2031年1月10日

 

大漠秋月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200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