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远的激情岁月与我们的共鸣——一位90后大学生给知青作家的信
作者:东海搜集
|
|||||
久远的激情岁月与我们的共鸣 作者:吴比 来源:《上海知青网》 贾宏图老师: 您好! 数日前,我手捧着这本沉甸甸的黑土著作《没有墓碑的青春》(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带着好奇,更怀着敬重,开始了我的文字"知青之旅"。于我而言,那是一个遥远的时代,一段无法用语言去描绘,无法用想象来填补的空白。若非贾老师淋漓尽致地为我再现了一组真实生动的知青群貌,即使"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足下生养着我的土地上,我也断不能料到这厚厚的黑土层里,竟浇灌着无数知识青年的革命理想,凝铸着全中国人民"屯垦戍边"的奋斗激情,更深埋着"我们"那一代人的无价青春!想到这些,我突然想说"感谢",感谢所有知青前辈们的无悔付出与辛勤劳作!因为,对于一个只经历过繁华,连荒原都不曾见过的当代大学生,同样的年龄,我们在消费青春,而你们在为共和国建设,所以,贾老师笔下"我们的故事",在我心中,更是"我们"的热血,"我们"的情谊,"我们"的年代,"我们"的北大荒…… 起初,我有些迟疑,不知那段久远的激情岁月能否与一个90后产生共鸣,但在贾老师饱含深情而娓娓道来的一个又一个知青故事中,我仿佛有些欲罢不能。虽然它与我的距离,要用自己年龄的倍数来丈量,但它依然亲切而质朴;虽然"我们的故事",已被塑封成时代的烙印,但它永远真实而鲜活;虽然那时的"我们",无限疯狂地畅游在精神的洪流里,但却依旧单纯而可爱!在您的笔下,我感受到了李桦生活的不幸,更读懂了她内心的坚强;体会到了知青爱情的别样精彩,更感悟到了小戴对真爱坚守的不易;想象出了美华英雄的形象和高尚的品格,却揣测不出她"凤凰"涅槃后的艰辛与勇气;读出了老李如大山般朴实宽广的胸怀,也惋惜着母子分离的苦楚与心酸;无法理解一个水桶与四个战士在价值观天秤上的力量对决,却也欣慰着那个时代的真诚;无限渴盼着三锁与小武子的"爱情梁祝",能超越那经典的悲剧结局,孰不知,却还是体味到了北大荒风雨中的天意弄人……读罢此书,便犹如亲身经历了这生命所不能承受之旅程,无尽慨叹的同时,却也心生羡慕,因为,能经历这样一段经历,拥有这样一段回忆,于自己,与他人,都已胜过万千! 轻轻合书,闭眼回想,最让我难以忘怀的便是著作首页,那一面记录着青春与过往的"照片墙",它像是一部无名的史诗,合奏出历史的交响;它又像是一个无底的漩涡,仿佛要把我们带回到那个"黑白年代";它更像是一本特殊的青春纪念册,没有花哨的装裱,也没有无厘头的调侃,但却寸寸震慑我心,让我不敢直视,更让我肃然起敬!虽然时隔40多年,即便影像已不再清晰,但关于"知青"的一切,恐怕早已成为"我们"心中最柔软、最敏感的触媒。那无法忘却的知青记忆,难以割舍的知青情结,和那些未完待续的知青故事,再一次将"后知青时代"的"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读着书中的故事,仿佛是在与无数高尚的哲人们进行一次思想的长谈。因为,经受过生死考验的"我们",竟无限眷恋那片流过血与汗,如青春般炽热的土地,甚至想拥抱她,长眠于她的怀抱;因为,共同拥有这段奇特经历的"我们",竟可以用回忆跨越时间的鸿沟,拉近心灵的距离;因为,"我们"中的许多人在人生的拐点,又一次愿意留下脚步,反将自己足下的根深埋;因为,"我们"中的许多人如贾老师一样,热心公益于知青事业,服务于知青生活!也许只因为,"我们"是知青。尽管"知青"--这个时代的标签,正在逐渐褪色,但那个时代永恒的基调却沉淀在"我们"心中,可以任凭时光的打磨而永不风化!站在历史的今天,回眸远望过去,我惊讶地发现,"我们"竟是如此特别的一代,难于复制的一代,更是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代! 虽然不知道我是不是贾老师年纪最小的读者,但我已被知青的故事所吸引,被知青的精神所折服,我愿意为贾老师搜集身边知青一代及知青儿女的感人故事,仅当做是我的一片心意和一点小小的贡献!因为,我相信:不是所有记忆,都可以被磨灭;不是所有伤痛,都可以被省略;生命之中,总有些什么,会被时光永远记得!不是所有激情,都注定会冷却;不是所有故事,都注定被埋没;生命之中,总有些什么,会被岁月永远铭刻! 小友:吴比 (作者吴比系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09级广告学专业在校大学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