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书写在继续
作者:震亚
|
|||||
“知青”书写在继续 知青岁月正在进入历史,但是关于知青的书写仍在继续。 既有文艺家的专业化创作,如梁晓声、叶辛等人的影视、小说;又有普通知青的原生态书写,遍布于网络上的各类论坛。 前者讲求情节结构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心灵世界的刻画,社会意义的开掘,力求经典;后者遵从心灵的呼唤,听任情感的奔流,在追忆中呈现亲历的人和事,透着鲜活。 我们当然需要前者的书写,因为作家的艺术结晶更具影响力。但后者的书写,亦不容忽视。从某种意义上说,知青岁月的全面展示与历史评价,是需要广大知青参与才可能真正实现的。 可喜的是,这种参与早已开始,并且正在扩延开去。比如近期我所看到的:
近些年里,正式、非正式的知青刊物出了不少。最新问世的一个刊物是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知青》,已于2013年1月问世。 封面很大气,霞光与夜色的交织,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凝重感。封底知青陈宜明的油画《青春记忆》更能把我们带回到当年的北国荒原。 刊名《知青》,表明是面向全国知青的。从地域看,各类文章包含了东西南北、兵团与插队,可谓名符其实。 显然,十几个栏目是编委会精心设置的。 对于这一代人来说,“知青”生涯是永难忘记的,因为它与人生最美好的阶段相联系。所以,刊物中追忆与反思知青生活的文章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恰当的。同时,人生又是漫长的。知青岁月十年左右,而后知青时代却有几十年。因此,刊物中有不少反映后知青时代人与事的文章,也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现在绝大多数知青都已进入退休行列,因而为他们的当下生活开设专门的栏目亦是必然的。
还是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早在2011年12月26日就发出了《征集亡故在北大荒知青资料函》。 如今,定名为《生命记忆——献给长眠黑土地的知青战友》一书即将于2013年上半年正式出版发行。 “全书约60余万字,180余篇文章,记叙了235位亡故知青的故事,收录了178个已亡人的简介和158个亡者的名单和简单信息,以及36个没有留下姓名的死亡知青的信息,共计607人。”(刘宏海《〈生命记忆〉进展情况介绍》) 其实,以往已有不少文章追悼过因公或意外亡故的知青了。但此书有两个特点:一是以宏大的篇幅集中悼念。二是也把那些自杀的知青包含在内。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辞典里,自杀往往是会被批判、被曲解、被鄙视的。然而,当一个鲜活的生命决定自我终结时,是需要勇气的。何况,在特殊年代的特殊环境里,一些知青的自杀,是个复杂的现象。正如书中一篇文章结尾处写到的:“……之死的原因,至今还是个迷,但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所以,无论什么原因,无论来自何地,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亡故,今天的我们都要悼念他们。因为,他们都曾是共和国的花朵,是我们的知青战友,却在灿若春花的年龄永远地长眠在了黑土地上,远离故土和亲人。
新年伊始,在feikao的博客中我看到了一篇题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4团(八五八农场场)18连知青史调查报告》的博文,长达一万五千字。 该调查以十八连(农场粮油加工厂和副业队)的全体城市知青为对象,对每一个人的基本属性和重要历史节点数据进行回顾性调查,获取群体完整的历史资料,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 具体来说,就是将“调查的具体目标分为描述性目标和因素相关性分析目标”。其中,“描述性目标:描述一个兵团连队知青群体的基本特征和各种属性构成;描述知青下乡的时间过程和返城过程,以及回城后的主要工作、学历、婚姻状况;估计一些重要参数(例如平均下乡时间和中位下乡时间,各种返程途径的比率等等)。”“相关性分析目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知青个人属性(性别、城市、届别、家庭出身、学历等)对下乡时间、返城途径和回城后的工作的影响;分析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知青在农村和回城后的生存状态。” 除了状况的描述,图表的罗列、数据的分析,该调查报告在“总结”部分也对北大荒知青的某些特征做了归纳:①知青下乡大都开始于1968年,1969年达到高峰。1970年开始少量“当兵”,1972年开始逐渐出现返城潮流,利用各种机会上学、病退、困退、转插、调动等,最终形成70年代末的雪崩型“大返城”;②家庭出身对下乡的时间,返城的途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③知青普遍晚婚;④大多数知青未能接受高等教育,只有少数人抓住了最后的机会;⑤在知青返程后的职业变迁中,学历代替了“家庭出身”和“政治面目”,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显然,仅仅一个连队的调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更多的连队调查与分析,才可能更具普遍性与说服力。但34团18连的荒友已经开了一个好头。 我想,涉及两千万城市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最终是要进入史册的。但会以怎样的面貌进入呢?起码,现在还不清晰。这些年来,是“岁月蹉跎”还是“青春无悔”的争议不断,就很能说明问题。每个运动的参与者,都会因自身境遇的不同而有自己的感性回忆和结论。在此情况下,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广泛而扎实的调查,以形成切合实际的判断更显必要。 所以,“知青”书写还应继续。 2013-02-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