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篇】:清溪古镇 作者:banjin


【西游篇】:

 清溪古镇

清溪古镇还是在行前老熊在MSN上提到的,他说:川西回来走汉源,清溪花椒是一流的,买!俺看了他给的线路图,回答他:走不到那里,不买!

其实呢“人算不如天算”,21号从牛背山下来,忌惮上山的路比较烂,加上G318天全-二郎山段修路,游侠想走冷碛下山,然后沿着大渡河在石棉上高速,可是到了三岔口遇见了一辆武警的车,他们说冷碛那边更烂,风景又一般般,于是我们又掉头沿着原来的路去三合乡。在三合乡吃午饭的时候,游侠请教了带团的司机师傅,得知在泗坪一直向南爬泥巴山到九襄上高速虽然多走一百多公里,但时间上比走泗坪-荥经的G108那段最烂的路冒着被大货车堵在路上的风险要合算得多,于是我们就在泗坪直奔泥巴山而去了,呵呵,于是我有了一次和清溪古镇亲密接触的机会。

在清溪G108收费站,游侠打听古镇怎么走,那收费的彪形大汉一撇嘴:一堆烂房子有啥好看?这给了我们一个信息,清溪古镇还没有经过整修改造,能看到点有味道的东东了。

清溪建设的不错,更好的是古镇那一坨坨就放在旁边,没有被侵蚀掉,虽然残存的那一块可能已经只是古镇的核心了。现存的古镇有条十字街,一端是城门,一端是文庙,一端就是一条“一堆烂房子”的老街。

   

清溪的城门,后来我知道,清溪原来还有很大一个城池呢。城里古街两侧屋檐下,挂着一串串金色的玉米棒,显示着生活还在继续,飘来一股那些“开发旅游”了的古镇缺乏的生活气息,把自己置于青瓦、石墙之间,悠悠古风油然而起,这就是俺期盼的“味道”吧。

   

清溪古城建于隋炀帝大业3年(公元607年),距今已有1396年的历史,是古南方丝绸之路上一个最为重要的驿站,城内至今仍保存着大片唐、宋、明、清各代建筑,从城的规模和气势上我们至今仍能想像得出作为南丝重镇的清溪昔日的辉煌。

   

连我自己都搞不清怎么一下子就进了这位婆婆的院子,她一句话也不说,拿着两个摔裂了的落地果往我手里塞。她的家人说她已经90岁了,耳聋所以不大会说话了。想起了我那90岁的老娘,心里一酸,掏了十块钱塞给她,她笑了,坚持着把那两个摔裂了半边的苹果塞给我。我们就在古镇的老院子里完成了第一笔交易。过后同行的吕姑娘又买了她家的花椒,我们每人一大包。老熊还矫情:青椒还是红椒?当然是红椒!

   

然后我们又路过了一个粮谷加工点,看起来它还在运作。配合让着满镇的玉米串,这是一个磨玉米面的作坊。

   

乐山衡器厂不知道现在景气不?遥想秦始皇横扫六国后统一度量衡,这才是从根本上统一中国,设想没有统一的度量衡商品的流通就很困难,如果要说谁发明了最早的“标准”,我想是他老人家。

   

转一周,拍拍这个“搅米缸子”。最近有一位中国的摄影家在国外办了个影展,主要是农民堂屋里的毛主席像和农民的肖像,被命名为“中国的民间信仰”,评论说他真实地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民间信仰。看看这间屋子,墙上贴的也是一种“信仰”吧?这次古镇行我还看见过“天地君亲师”“门神”“灶王爷”“佛像”。。。要真的向世界介绍繁杂混乱的“中国民间信仰”起码要真实吧?

   

这个风车,应该是对付稻米的,但是在这里基本都是玉米,也就是为什么它被“束之高阁”了吧?

   

街边的一间民宅中我们看到四面墙上贴满了介绍清溪的照片,这一张是清溪最早的一张照片。看看那时建在峰谷间平台上的清溪古城,可以说“易守难攻”,那个时候田间的作物看起来还是以稻米为主的。在古代,清溪肩负着北拒藏夷,南抗彝蛮的重任,历朝历代都是一个重要的边关军事重镇。今天的清溪显然不再有这样的使命,古镇的居民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与外界交往不多,在老街上,几乎看不到商业的痕迹,除非是赶场天,你甚至找不到一家可以充饥的餐馆。

   

这位是照片的主人,他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清溪风光的过去,只是浓重的四川口音俺只能挂一漏万的听。如果没听错,从前的“汉源”是驻锡在清溪的。。。

   

徜徉在古镇老街,穿行于青瓦古屋,家家檐下都挂着串串金色的玉米棒,在玉米棒的旁边,一群老者围坐在条凳上打牌,嘴里叨着烟袋锅子,蓝色的烟雾和自若的神情与这老街的神韵竟如此的统一。这正是“开发”过的古镇缺少的一份神韵。

   

自家门里在剁猪草的老者。一帮老妪在开他的玩笑:XX,抬起头来么,给你照相撒!哈哈,他更是埋下头来狠命地剁那猪草,就是不肯抬头。

   

对街开玩笑的婆婆,看见俺调转镜头,更是起身急忙躲进里屋去了,街头留下一串笑声。

   

这位婆婆倒是不管不顾自顾自地在碗里扒饭,民以食为天么。

     

这是在“渍酸菜”,不过这里用的是青菜而不是我们东北那种大白菜。

   

铁匠炉在开工,乓乓乓的打铁声速度很快,近前一看,原来是机械化打铁,呵呵,不是气锤是电锤哦!

   

新一代古镇居民,穿的,玩的,用的都不输城里孩子,这个面具是“奥特曼”吧?是奥巴马他们家那边传过来的?

   

这一情景,不禁令人想起辛稼轩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据说古镇里面至今仍保存着大片唐、宋、明、清各代建筑,书到用时方恨少,俺眼拙实在是看不出,但是还是拍了不少古建筑的内部外部结构装饰,待有机会再请教专家吧。

   

古镇街上倒是随处可见这种石雕的门墩石一类的残片,这要是在一个历史短一点的国度会被博物馆收藏么?没办法,我这里真的是太多了。

   

清溪另一个值得一看的就是这座文庙。全庙九进院落,三大部份,共占地5142平方米。万仞宫墙,宫墙左为圣域门,右为贤开门。在四川众多文庙中象清溪文庙保持得如此完整的并不多见。

   

这里有一座“状元碑”,细看之下才知道这里是清溪历年考上高校的学生名录,重学之风昂然。

大成殿前面是丹陛,以及戟门、乡贤、忠义、官宦、节孝五个祀祠,祀祠前是泮池、滴水桥,这桥有点简单,好像也被叫做“状元桥”。

文庙以大成殿为中心,大成殿前有东西庑廊,礼乐亭分列左右,后面是崇圣祠,大成殿塑孔子及四个先贤塑像,殿廊两旁壁上是浮雕,院内古木参天,环境宜人。先贤祠廊下的“庙祝”,如果你虚心请教他会给你细说清溪文庙的过往。

再啰嗦两句清溪的“味道”:一群可亲可近的乡亲们“孜孜不倦”滴生活在古镇里,给古镇带来了生气,让人感到更真实跟愿意贴近古镇……清溪,你就这样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2012-11-08


更多图片欣赏请移步作者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4815d0101dwjl.html

 

banjin文集:http://hxzq.net/showcorpus.asp?id=2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