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子弟,内圣外王——读唐浩明的《曾国藩》 作者:震亚


 

平民子弟,内圣外王

    ——读唐浩明的《曾国藩》

近年来,曾国藩热有增无减。书店里,关于他的各类图书比比皆是。诸如:传记类的《曾国藩传》(朱东安)、《曾国藩评传》(刘忆江),资料类的《曾国藩全集》、《曾国藩往来家书全编》等。但更多的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迎合市场需求、可归类为所谓关系学、成功学的书,譬如:《曾国藩为人处世24堂课》、《曾国藩发跡史》、《曾国藩升官笔记》、《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等。

相比较,我以为,由湖南文艺出版社于1990年至1992年间陆续出版的三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血祭》、《野焚》、《黑雨》)颇富可读性,更有助于我们较为感性与全面地走近、认识曾国藩。因为作者唐浩明所塑造的曾国藩形象是历史的、立体的、鲜活的。

作为封建王朝的重臣,他受命于清廷危难之际。办团练、镇压太平军与捻军,坚持“乱世须用重典”(“宁可失于严,不可失于宽”),被人称为“曾剃头”,有“凡捉到的长毛,无论男女老少,一律剜目凌迟,无一例外”之说——可谓心狠手辣。

作为传统文化的践行者,曾国藩忠于朝廷(打败太平军后,一度握有重兵近二十万,部将、幕僚、兄弟都曾劝他取清廷而代之,但他拒绝了);孝敬父母;对朋友信诚;对子女慈爱;对妻子专一;对下属谦和;爱人才(如提拔、重用李鸿章等年轻后辈等)、重文墨(每天写字)、性俭朴(每日菜饭不过是“鱼片煮白豆腐一小碗,乍葱萝卜丝一小碗,菠菜汤一中碗,辣椒豆豉一小碟,米饭一小碗)、淡欲望、去奢华(室内极简朴,仅几个装书的箱子)、薄财利(一生只积下二万两银子,比“十万雪花银”的“三年清知府”来,真是少之又少了)——又被视为“立功、立德、立言”的完人。

其实,人本复杂,他的性格有着多个侧面;世亦复杂,他也会审时度势有所权变。

他渴望建功立业、志向宏大,但行事谨慎,也常顾虑重重。比如开初,他顾虑“自己乃朝中堂堂正二品侍郎,又热孝在身,若仅因一巡抚之相邀,便出山办事,既有失自己的身份,又招致士林的讥嘲。这事如何办得!”且“怕死于刀兵之中”,毕竟是文士出身,较为怯弱。而且实际上,统兵打仗,他的确并不在行:带水师出战靖港,大败,曾于白沙洲投水自尽;在祁门,被重兵包围,又差点自杀。但他善于识人用人,笼络人心,调动部属积极性:比如在用人上是要求“德才兼备最好,二者不可兼得,宁可用才低点而德好的人,决不可用才高德薄之人”;“打了胜仗,便“以个人名义赠送一把腰刀(刻有“殄灭丑类,尽忠王事,涤生曾国藩赠”的字样),既表达了自己对对方的特殊感情,又是鼓励湘勇的尚武精神。”他还勇于自省,悟到“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复出后,一改以往做法,遍访长沙、南昌官场,笼络感情。当然,也有私心,也徇私情,也有“阴的一面、小人的一面”。比如,两个弟弟与别人一样带兵,他“把其它营的饷银压下来,给两个弟弟一人十万两银子”;身为统帅,把围攻江宁的任务给弟弟,使其得头功;为了使裁减湘军一事顺利进行,拿太平军降将韦俊开刀,全不讲信义二字(当初“为他们亲笔题过诗,答应凌烟阁上为他们绘像铭功”)。

作为距今并不太久远的历史人物,曾国藩的人生确有许多值得今人关注与思索的东西。

他是农家子弟,并非高官、富商的二代、三代,却能在充满风险的官场中扶摇直上(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并全身而退;他是知识分子,有着历代士人都有却往往难以实现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事业追求,而他居然就获得了成功――个中原因何在呢?

就个人而言,他是幸运的──身处历史的关节点上──太平军所向无敌,清朝廷急需良将,使他得以一展抱负。但是,有无机遇,虽需运气;而机遇来时,能否及时抓住,就凭人力了。而他,确有超乎常人的修为,总能抓住机遇,从而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当然,这种机遇是建立在对太平军的血腥镇压之上的。

对历史来说,个人的进退取舍往往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假使当年没有曾国藩,或是他也无力挽救清廷,那么中国将会怎样呢?可能是太平天国得势。但是将政治宗教化、集王权与神权于一体的的太平天国会把中国带向何方呢?是政治分封(其后期曾分封两千七百多个“王”)、平均地权吗?

而在打败太平军后,手握重兵的曾国藩如果取清廷而代之,中国又将如何呢?似乎他并不保守。创建海军、首办机器制造局,支持容闳提出的“派幼童出洋留学,学成后回来报效国家的”的建议,即可见其一斑。同时他还对李鸿章说:“无论办洋务也好,引用洋人的好办法好制度也好,还是派人留洋也好,有一个基本之点要时刻记住,那就是必须以我中华名教为本”,“洋人的长处要学,老祖宗的衣钵更不能丢”,颇为辩证。然而,他真的能全面冲破根深蒂固的封建藩篱吗?

当然,历史上的他没有拥兵自重、要挟清廷或取而代之,反而是主动裁减湘军。在他,或是出于忠贞,“不忍背叛皇家”,没有问鼎的野心;或是出于怯弱,“怕不成功声名全毁”;或是出于避嫌,以保己身及曾氏一门的安全;或是出于性善,避免兵祸再起,殃及百姓,如他所言:“黄袍加身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更加残酷的流血搏斗,更加旷日持久的兵刃相争。……劫后余生的百姓第一需要的便是和平”;或是“一个孔孟信徒对天下苍生的责任感”。总之,他的天生资质、他的几十年的修为,和在特定历史条件与生存环境中形成的性格,必在潜移默化中起了作用。

问题是,当时的清廷值得他去维护吗?如化外之人陈广敷所言:“满人的江山已经百孔千疮,腐烂朽敗,它失去了建立尧舜之邦的基础。”安徽等地,“人肉公开出卖,一斤标价从八十文到一百二十文”。
历史是无法假设的。

正因为如此,历史以及有可能左右历史走向的人的命运,才耐人寻味。于是,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也有了先天的优势。

翻看日历,今年的11月26日恰是曾国藩的二百周年诞辰。此前此后,有关他的热议,也必是少不了的。对于媒体而言,这是一个极具延伸意义的话题;而对于各取所需的读者来说,曾国藩是一个可以开掘的富矿。

                                                                  2011-11-21


震亚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167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