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半边月》创作谈
作者:孙尔台
|
|||||
《秦淮半边月》创作谈 前不久市里组织了一场“唱响南京”的征歌大赛,鼓励市民们都来填词谱曲,参与创作。我就属于那种对音乐有兴趣的市民,所以也连词带曲地写了一首《半边秦淮月》来凑个热闹。歌词如下: 半边秦淮月 自古秦淮水曲流,流到桃叶古渡口。 歌词为七言古风体,第一段是怀古,是对秦淮文化的简要回顾;第二段是颂今,写出了秦淮河的新变化和新感受。虽然有点俗套,也不够洒脱,但优点是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而且情景交融,很适合拍成一个旅游风光片。 如果说歌词写得还有点马虎的话,那么在谱曲上我就要费心多了。因为张艺谋曾经花六亿元拍了一部以秦淮为背景的《金陵十三钗》,结果居然都没找到一首能够代表秦淮特色的主题曲,那些青楼女子们唱的其实是《无锡景》。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也成了我要努力尝试的一个动力,就是一定要写出一首具有秦淮音乐特色的曲调来。 在我看来,秦淮文化作为南京的名片,确实应该有自己的音乐特色。这种特色至少应该与一般的乡村小调有所不同,应该更多地带有一种玉树流光的都市风采和文人笔下的那种怀旧情调。除此而外,还应该有一种能让南京老百姓一听就觉得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随着时光的流逝,昔日的秦淮烟波正在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现代商业的喧嚣。然而在南京人的心里,浓郁的六朝文化情结却始终存在着。因此我们要想写好南京,写好秦淮,就必须从文化和情感的深处去触摸南京人的那根心弦,去感受那种曾经的历史脉动。 在这方面,《烟花三月下扬州》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这首歌曲的成功,就在于它的风格上具有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虽然貌似一首小曲,却唱出了扬州人的博大情怀,而且唱得声情并茂、荡气回肠,一下子就取代了以往许多晚会歌的地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扬州市歌。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城市歌曲创作一定要有地方的特色,否则它的生命力就无从谈起。 我这个人平时就喜欢琢磨这些问题,因为我觉得音乐很神奇,就是七个音符的排列组合,可以任意发挥,只要能反映一定的文化特质就是最佳答案。我也曾经写过《梦回草原》和《安塞曲》这种地域风格比较鲜明的作品,尽管跨度很大,但我还是能悟出一些有地方特色的骨干音符,编织成一段旋律,演绎出一段乐章。因此我也一直认为自己的想象力还不错,旋律感也比较好。但对于这次创作,我心里却多少有点忐忑。因为南京毕竟是一个南北文化交融的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问题学术界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现在要想通过音乐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难度肯定很大,说不定还会劳而无功,白费精力。 好在我这个人对音乐就是抱着一种玩的心态,成与不成都无所谓。你说劳而无功也好,敝帚自珍也罢,反正我就是想挑战一下自己的能力,就是想对南京的特色进行一次尝试。所以我今天还是要把沙发备好,香茶奉上,就是想请大家都能静下心来听上几遍,在那位小船娘曼妙的浅吟低唱声中,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同时也希望大家把这首歌向博友们多多推荐推荐,让更多的朋友都来听听。毕竟歌曲的生命力在于传唱,只要能让大家听到,我就心满意足了。 2012-09-2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