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老土游杭州(一)
作者:清平
|
|||||
清平老土游杭州(一) 2012年4月13日至22日 杭州九日休闲游。 在外面逛荡了十余天,又收不回心了,到家第三天开始感冒,到今天算是完成了一个病程。没吃药,身体自行处理。 我23年前仅用3天扫荡过的地方,这次9天都没扫荡全,南高峰北高峰虎跑六和塔苏东坡纪念馆花港观鱼游船等都没能重温。各景点今非昔比,令我吃惊。在女儿的带领下玩了几处新景观,很有韵味。不过,本老土是越玩越能泡,越泡越觉得此行时间急玩得浅不过瘾。本想在女儿走后再独自玩些天,他也说好直接回家,买票时却改了主意,没辙。 此行是样子精心策划地,算是她第二次带老爸老妈游,似乎有每年一次的势头。工作忙,假期短,飞来飞去地折腾,带着两个都不省油又很固执的老家伙,我都替她累得慌。提前几个月她就在网上物色了若干处住所,反复地比较、权衡,打了若干个国际长途进行咨询、商讨,最后敲定下来两处,交了订金。 我独自出游都是随机地寻找住宿处,对女儿的处理方式不以为然,直到她离开杭州,我才体会到她的做法很给力。我喜欢灵隐周边的环境,想继续住在漫步客栈,因未提前预订,只能见空插针,得一天换一次房间。懒得折腾,于是另找一家旅店,条件差得多,当然,价格也低不少。如果一直住较差的地方也就习惯了,从较好的地方搬到较差的地方感觉很不一样。需要的时候我能吃苦,但有条件的时候我也很愿意享受。 杭州多数旅店在周五周六加价百分之二十左右(来杭州度周末的人多),但女儿回新加坡那天才周三,漫步客栈300元以下的标间就已客满,游客明显比上一周多。杭州的三月、四月、十月、十一月是黄金季节(看公交车票价就明白:1元时气候宜人,2元时有空调,非冷即热),游人多,客房紧张,提前预订很有必要。 样子预订的过客青年旅社和漫步客栈是性价比不错的两处住所,小环境清幽可人,出游也很方便。 每天看女儿背着地图和打印的资料以及自己抄写的攻略边走边琢磨、分析、决策的模样,我总是笑,觉得她小题大做举轻若重,后来才渐渐地敬佩起她来,那个被我百般娇惯的小女孩已经是一个很有独立性和办事能力的成年人了。样子很小的时候就有潜能,只是我当时总是忽略她。1988年9月,刚满5周岁的样子跟着我去北京出差,同事领着我俩走过一次的路,第二次就被我走错了,并且不理睬样子的指正和劝告。最后,我不得不承认她是对的,她一本正经地说:“妈妈,你这么大个人,还得我照顾你。”回想起去年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之旅,我渐渐地体会出样子的良苦用心,并对她出行前的精心筹划有所感悟,值得有了一把年纪的本老太婆学习和借鉴。 此行,女儿和她父亲都是第三次来杭州,我是第二次。原以为23年前的记忆早已消散,旧迹无痕,没想到还真复苏了不少印象,回想起某些熟悉的路径,很是欣喜。 当年的杭州风景区,很纯朴,也很落后。刚一踏上小瀛洲,公厕的臭气扑面而来,熏得人无法全身心地品味西湖之美。如今,服务设施大幅度地改善了,免费公厕修得很人性化,且随处可见路标指示牌。忽然忆起1993年的北京,我带女儿去长城和长陵定陵,几乎所有的公厕都肮脏不堪,并且收费是常价的二倍,很宰人。那时全国都穷,首都也免不了小家子气。 杭州变化最大的地方是寺庙,大规模地重建了,很恢弘。重建工程应该是近些年的事吧,因为每一处寺庙都有些部分仍在建设中,过几年会更好看,后后有席。 人的变化更大,当年,售票员只会说地方话,我一句也听不懂,车辆少,游人多,时常放站,吓得只会数站的我不敢独自出游。如今,所有的公交服务人员的普通话都说得很好,咨询什么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与国际大都市一样有中英文的电脑报站,想走丢都难。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后叙。 杭州是最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之一,好玩处很多,玩多久都不会腻。如果想买茶,可以每年春天去一次,不过,买不到真品,但赝品也比沈阳茶行的好并且便宜。
春秋航空公司9C8914。妹帮我在网上订购的机票,单程507元。 从马路湾乘机场大巴到沈阳桃仙机场(15元/人)。下车处是新候机厅,春秋航班在老候机厅,两处相距很远。我说直接去老厅,他不听,固执地进了新厅。反正我不怕走路,索性随他错下去。后来怕时间不够,我断然转身下楼,出门,直奔旧厅。他不相信我,却违心地跟着,中途因怀疑并担心时间不够而破口大骂……气得我心脏难受,想回家不去了,可是没法通知样子,无论如何得赶到杭州萧山机场与女儿相会。 应该19:40起飞,实际起飞时间是20:06。中途不提供任何免费饮料,两个多小时的旅途显得有些漫长。座椅不能动,靠背负倾角,坐得不舒服。机组人员无事可做,反复出来做各种示范表演并鞠躬。他说,下次再也不乘这种飞机了。我说,长长见识也没啥不好,不坐怎么知道还有这种飞机。时间短可以忍受,便宜没好货哦。 虽然飞机晚点,仍比女儿早到,顺利地接到样子,并意外地见到样子的几位同机飞来的中国同学,有育才的,也有外省的,他们是为一位同学而来,周五半夜到,周六参加婚礼,周日上午返回。真是快节奏啊!一群高智商、重情义、有朝气、潇洒又能干的年轻人,很可爱。 之前,样子总在QQ上说“吃撑了”,我以为她会胖些,没想到竟如此骨感,令我大吃一惊…… 午夜之后打车十分困难,太多人在等候,混乱。漫天要价的黑车不敢坐。等机场大巴的人群同样拥挤、混乱,久违的场面,头很晕。在沈阳是上了大巴再买票,在杭州得先去机场售票处购票,再回来排队乘车,晕头哦。想到杭州是旅游热城,如此程序很有必要,抱怨初起就息火了。本老土一回生二回熟,下次来就有经验了。 几经折腾,总算坐上机场大巴(20元/人)。约1小时车程到武林广场。在这里打车很容易。样子拿出打印好的旅店位置示意图给司机看,司机说知道。轻车熟路。最后从大马路拐进一条小巷。仅几十米之遥,空气顿时清爽起来,有突然进入桃源之感。空气中溢满了叶和花的清香,我贪婪地狠吸几口,立马就醉了。 过客青年旅社离马路很近,交通方便,又别有洞天。它的外部环境胜于内部环境,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庭院虽小,却布置得很有情调。有开着花的树,幽香扑鼻;有秋千坐椅,温馨浪漫。本老土住了三天之后都舍不得离开了。 标间260元/天;单间190元/天。标间很紧凑,东西无处安放,只好堆在地板上。与样子同室,很幸福。他的单人间床很大,能睡两个人,但卫生间小得很,视觉极憋屈。 简单洗漱,凌晨3点躺下。样子睡前定了手机闹铃,起早是必须地。当学生时比我还能睡懒觉的样子变得很勤快了。
早上7点,强睁开眼起来。吃了一包女儿带来的素方便面,然后陪父女俩打车去湖滨路的知味观。样子把每天每顿到什么地方吃饭都安排好了。 饭后乘K7到断桥。样子说,这两站地可以走过去,但从断桥开始走风景比较好看,也节省体力。呵呵,两站地还算计,不过,我年轻时还不如她呢。公交车上人多,交通不顺畅,两站地磨蹭了不少时间。于我,坐车比走路累,憋闷哦。 下车就是断桥。桥与马路垂直相挨。记忆中的断桥人烟稀少,如今游人密集,令本老土头晕啊。白堤起于断桥止于平湖秋月,很短的一段路上,内容很丰富。 杭州四月天,温柔而热烈。路边柳绿花茂。草地上落英缤纷红绿相错。好多树上是双色花,偶有一棵,挺新鲜,多就俗了。原装更自然,人亦如是。 阴天,眼前花团锦簇,远处烟波迷蒙,苦了本老土这双老眼,相机也不得施展。隔湖可望掩映在绿树群中的保俶塔,清秀纤细,确有“美人”之韵。但新建的雷锋塔太年轻,全无“老衲”风度。 他说:“保椒塔”。我说:“小点儿声,不发这个音哦。”样子说:“念叔吗?”我说:“也不是,近似。查过字典,一时竟想不起正确发音。”呵呵,本老土几十年的习惯是生字不过夜,可是,查字典很勤奋,查一次能记住的字却极少。 柳飘絮,花落英,渐渐地我已觉不出人群的拥挤,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突然冒出一句“桃花淡雨柳絮风”。样子问,谁的?我说,瞎编地。接着又冒出来两句,过后忘了。 路边一座名为“醉月”的塑像。一弯白色月牙,两尖角各有一人。高尖是一半身人像,双手捧着酒杯望着天;低尖处坐着一人在吹箫。他说,捧酒杯的是李白吧?我说,捧酒杯的应该是苏东坡,吹箫人可能是白居易。不过,苏东坡有“把酒问青天”句,证据确凿。白居易诗中的吹箫人好象不是他自己。再次逛白堤时,女儿已返回新加坡,时间宽裕,走得随意。他在指示牌上发现“白苏二公祠”字样时说,应该去看看。我也有此意向,再见醉月塑像,便直奔深处走去,果然是白苏二公祠。 “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西泠印社是个好去处,可惜只描了几眼,没深入,与叠字联失之交臂。 走近池塘时,无风,却突然降下一阵叶雨,簌簌有声,与沈阳秋叶纷落时节有一小拼,却无秋之萧瑟,只有诗意与柔美。本老土第一次领略春天的叶雨,有点兴奋。等了一会儿,叶雨不再,不舍地离去。 在前山石坊处泡了些时候。我给样子拍照时,他说相机没电了,求我帮他照一张。我说,不行,收费。石坊上的楹联是篆书,很难认,三人七嘴八舌地猜……后发现石坊标牌,他的猜测正确——“石藏东汉名三老,社结西泠纪廿年”。我说,为你认出这两个字,可以为你拍照两张。 在“渐入佳境”石刻前止步返回。经过郭孝童墓、潘天寿塑像。 满街梧桐树,斑白的树干让我联想起白皮松。 有一种树年纪轻轻叶子就是红的,在春季里很是抢眼。 在曲径通幽的小路上悠闲自在地走,深感杭州是个很适合人类生活的好地方,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浙江省博物馆里走了一圈,馆藏很丰富,但没有我特别喜欢看的和印象特别深的物件。 他们父女俩走得比我快。发现俞楼的时候,我对俞樾一无所知,只是特别想进去看看,便大声将他俩喊回来。看过,深感这里是白堤的亮点,特别值得一看。 介绍中说,俞樾擅长古文字学,是一代朴学(也称考据学)大师。纪念馆里,有俞樾直系九代世系表,里面出现的名字,我只知道俞平伯,是俞樾的曾孙。曲园是俞樾故居,我喜欢里面的一幅楹联——千古一诗人文章有神交有道;五湖三亩宅青山为屋水为邻。更喜欢他的一首诗,据说是俞樾30多岁时参加翰林考试时依题而作。我特意拍了一张照片,为的是日后将内容打到电脑里慢慢欣赏。 《澹烟疏雨落花天》诗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 淡浓烟尽活,疏密雨俱香。 本老土太喜欢这首诗了!中间六联全是对仗句,诗词功底深不可测。我不知道他诗中的寓意是什么,更不知道是否有歌功颂德的意味,只是按我自己的理解,反复诵读,句句有联想,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 “玉气浮时暖,珠痕滴处凉”句让我想起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白描烦画手,红瘦助吟肠”使我想起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风骤……”,尤其是“助吟肠”三字,读得我心潮起伏浪花翻卷…… 俞樾活到八十六岁高龄,是善良豁达之人,晚年恬淡清醒,写了十首留别诗,我只看到其中一首,读后,对他更是敬佩不已,尘世几人能活得如此明白! 《别俞楼》占得孤山一角宽,年年于此凭栏杆。 楼中人去楼仍在,枉作张王李赵看。 见“孤山”二字时样子问,孤山有多高?我说,有一百多米?没有,至少应该有五十米吧。后来看到文字,才三十八米。仅38米高的孤山曾有俞樾这样的人物在此居住过,令我对孤山生出一份别样的敬意。如今,何止是张王李赵在看守着俞楼啊,曲园已经被建成了纪念馆,让从不知晓俞樾名字的后人在此惊叹不已…… 俞樾的书法也很吸引我,炉火纯青,字字有生机,看得痴迷。出门后,面对眼前的西湖水波,思绪飘渺,无处安放。后进中山公园,只拍了一张照片,上有“清行宫遗址·月台陡板石遗构”字样,竟没有一丝印象了。 午饭在楼外楼。周末,这里很火。排队,发号。以为会等较长时间,去南洋华侨赈灾纪念亭旁转了转。样子拍了一张傻傻的本老土。我拍了一个奇怪的树桩,一棵好端端的树咋就被锯掉了呢?无端地心疼…… 回到楼外楼时,我们的号已被喊过,得重新排队。我都不想吃了,没想到服务员动作利落又迅速,上菜小跑,收拾桌上残局时像流水线上的机器人儿,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不多时间就轮到了我们。 我事先就对杭州比较信赖,相信在这儿饿不着我,果然不负我望。实践证明,比较有文化品位的地方更尊重素食者,越是愚昧落后的地方越歧视素食者。楼外楼有我能吃的:素烧鹅,荠菜松仁,东坡糕,米饭。吃得很饱很开心。但第二次来就迥然不同了,不是周末,顾客少,服务员没精打采,懒洋洋地磨洋工,荠菜松仁是冷藏的,冰胃,烧素鹅也没有一点温度,吃得难受。 饭后,继续向前漫步。湖边有数棵畸形老树,不知是故意拧成这样,还是台风所致,或是二因兼有。 白堤尽头,西泠桥畔有秋瑾墓。一拨又一拨的人前来瞻仰,多是有组织的。而相隔不远的苏小小墓,则是被众多的散客围着,偶尔水泄不通。墓被慕才亭罩着,可以避雨。亭柱上有许多楹联,没细看。想到苏小小才貌双全早早离世,总会泛起几丝悲凄之感,更相信人间容不下完美的人和事。 之后,我同样子谈到为什么中国的许多才女都是艺妓。我想,或许是因为知道她们的人多,便被流传了下来。而闷在家里不见人的才女则与岁月一起被遗忘了。 旁边还有个武松墓。有不少人在墓前拍照。我没过去,不想看,也不想拍,没有原由。 在从西泠桥通往苏堤的路上,意外地看到黄宾虹的青铜塑像。我是1990年住歙县某宾馆时在墙上的画中知道这个名字的。此青铜像是位长相和蔼平易近人的老者,与我想象中的他大相径庭,好一阵子不敢相信。塑像的胡子和袖子已被游人摸得金亮。很多人争相与他合影。 在许多处石碑上都有乾隆的御笔书法并诗句,本老土觉得他的字一般诗也一般。年轻时听我姥爷背诵乾隆的诗时,感觉挺好的啊,如今咋看不上了呢?
正向走苏堤,应从净寺端进入。我们是反向走的。 23年前的秋季,我曾在苏堤上想象过这里的春天该是何等模样。当真在春季来过,才知道——任何地方的春天都有其短暂的绝美,不会久留。 这一日,碧桃开得灿烂恢弘,虽落红纷纷,枝头依然光鲜饱满,是苏堤春晓的极致。五日后重游,已是绿肥红瘦。或许是年纪的关系,没有春逝的伤感,新绿令我欣喜。俞樾30岁时就有“红瘦助吟肠”的积极思维,所以终生豁达。黛玉见落花流泪的情怀,导致了她的早亡。 沿苏堤走,途经六座桥。最后一段路上样子问,记住桥的名字了吗?我和她凑了半天,也只想起来四座,另两座怎么也想不出来了。被我们遗忘的是东浦和压堤两座桥。我找理由说,这两座桥的名字与跨虹、望山、锁澜、映波相比缺少点诗意,所以不容易记住。 我和样子驻足观望湖上的水鸟。有的呆头呆脑地静止着,有的沿网边慢慢地踱步,样子盯着远处的鸟儿,慢悠悠地说:“走钢丝呢!”与身边匆匆的游人相比,这些鸟儿有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我端起相机没心没肺地按了三下,不为鸟,只为一段心情。 花港观鱼,人很多很挤,导游们的麦克声吵成一团。这个不起眼的景观竟然聚来如许多的人,可能是他们西湖一日游的始点吧。 一个水很脏很浅的池塘里,若干条呆傻肥胖的锦鲤懒懒地摆动着,比我23年前所见景象衰败得多,可能与前一阵子的干旱有关。描了两眼,赶快逃离。 花港观鱼外面是苏东坡纪念馆,没进,打算第二天再来,结果未挤出时间。不知里面有了哪些变化。当年,纪念馆规模不大,没有游人,我还在古琴上拨了一下,发出清幽的声响,吓我一跳。又在“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书法条幅前伫立良久,缓缓地默读了两遍…… 从苏堤尽头走回过客,中途看到净寺的素食店。晚上兴致勃勃地进去,吃的却是极糟糕。样子说,杭州的素食太差。后来我又在灵隐寺里的素食店吃了30元一碗的面条,同样不敢恭维。或许是我们没找到正宗的素食店,暂时不敢武断地评论杭州的素食。 晚饭后去雷峰塔时,夜色已重。门票*元。除寺庙和节目外,其他地方六十岁以上的人多是半票。 雷锋塔下面两层是原塔基座,用玻璃罩保护着,游人隔着玻璃观看。灯光不错,很清楚。很想摸一摸那些残破的砖,但是,门儿都没有。或许23年前有机会,可是当时没想哦。 临近栏杆的地面上有许多纸币和硬币。这些流通过的脏钱币代表什么呢?等于香火?还是舍财求安?呵呵,不懂。 上面的展厅共四层。我们乘电梯上到顶层,再一层层下楼观赏。 木雕画沿四周排列,是一段又一段的故事。每一圈都有一幅画被楼梯遮挡,很是别扭,壁画设计者可能没考虑展厅结构。 有一幅木雕画是释迦牟尼出生时的情形。他一出生就上指天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情形被诠释成很通俗的模样,一时有些不太适应。样子说,这什么呀,驴唇不对马嘴。释迦牟尼出生的时候,旁观怎么站着一堆中国人啊?我则认为这种改造是正常的,洋为中用嘛。我觉得总体设计还不错,因为我与样子的参照系不同,她参照的是东南亚的寺庙,我参照的是辽宁的一些俗不可耐的寺庙。 有木刻的名家诗词,与西湖有关的内容。我细读了,但没有几首感觉很好的。其中有一首俞樾的——“晓烟乍破青衫醒,镜里明装靓。迷离金碧晃楼台,不信人间此外有蓬莱。画船萧鼓时来往,绿水春摇荡。迟迟听澈凤林钟,要看斜阳一抹上雷锋。”1989年我曾在杭州买了一本《西湖诗选》,没读到喜欢的,冷落书柜几十年,不知今何在。白娘子的传说也雕成了壁画。舞台动作的许仙造型,令我忍俊不禁。 另有些彩色壁画,不如木雕好看。 我们发现,外部和内部结构,看起来像木制的,其实多是空心金属,用手敲一敲就明了了。古代需要建设几十年上百年的建筑,今人用现代手段很快就完成了。乍看相似,韵味迥然。 虽然不是很好,依然看得很有兴致,我们成为最后退场的游客。正常出口锁了,转半天出不去,亮处是个小卖店,有两个女人在卖吃的。不买东西,无人回答我们的询问。刚巧过来一位小伙是馆里的工作人员,他主动热情地带我们出去,途中还讲了些我们不知道的情节。塔顶的纯金金顶是灵隐寺捐赠的。不包括金顶,下面部分总用了一点五亿人民币。内部顶尖上是镀金的阿育王像。当时不知道,刚好拍了一张顶部,但只中心清晰,阿育王像模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