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初颖:文革——血色的浪漫
作者:我很较真搜集
|
|||||
文革——血色的浪漫 作者:钱初颖 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2010-06-25 被血色浪漫深深吸引的人们 我理解的文革,是1966年6月到1968年底。1969年开始,随大学生分配、知青下放以及党政合一的革委会在各地各级成立,政府职能逐渐恢复,群众参与的文革已经结束。以后的几年中,“乱轰轰,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斗争都发生在上层,已经与普通人无关。 我从小生活在所谓的“大院子”里,因此在文革中得以天天去大学看大字报。全国各地的学生在那里用笔抄写,带回去成为“转贴”,而上海的大学生也到北京等地去抄大字报回来转。只要是被锁定的对象,在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揭发”材料,尽管绝大多数对此人一无所知,尽管和此人没有任何厉害冲突,但是被燃烧的激情和正义感冲昏头脑的人们,不会怀疑那些材料的真实性和自己的“良心底线”。 我参加过许多批斗会,在大学的操场上,批斗了上海市委书记、市长和其他主要领导。而大学原来的党委书记,一个参加过抗战的老革命被迫害至死,当我跑去的时候,只有留在地下的鲜血证明了刚刚发生的事情。他的家住在我家的前排,文革前的每一天,他都早早起来,拿大笤帚将马路打扫干净。走在路上,无论遇见大人小孩,教授工人,都微笑着主动打招呼,几年如一日。但是他却成了上海第一批被锁定的人。刚开始,学校的工人写了“我们老工人要说话”的大字报,反对学生随便打倒好干部,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今年学校还召开了他的纪念座谈,总有人会记得他的,我也是其中一个。 仅仅几个月,学校里主要的教师、干部就被风卷残云地打倒了,“劳动改造”的“牛棚”里,人越来越多。接下来的一年多,实际上是学生和学生、学生和工人、工人和工人之间的争斗。 那时候许多漫画都画上一只强有力的手握着一枚大印,上面写着大大的“权”字。“斗争夺权”是文革的一大特色。 这种争夺在一些地方发展成武装斗争,特别是有兵工厂的地方,武器直接拿出来对付自己的同学和同胞。夫妻反目、恋人分手是常见的事情。有一个内地的造反派组织在武斗中失败,来到上海住在大学的教室里。他们排了一台节目,一位男青年朗诵的诗,充满了血色浪漫,那是我至今听过的,唯一一首能够体现魅力的新体诗。80年代有一部电影“枫”用现实批判主义的手法描写了小人物身陷其中不能自拔的悲剧,反映了那段历史的真实面目。
现在评论文革,是因为已经有了结果。可当年身在其中的人怎么可能有那么强的分辨和预测能力?少数清醒者不是被打倒,就是迫害至死,明哲保身已经是最好的做法。 文革打倒了一批教师、知识分子、干部,最后是学生。然而,所有的行动都由群众出面来完成。即使是彭德怀这样的高级干部,直接面对的也是“广大革命群众”。任何人成为了“广大革命群众”的对立面,都会失去自信,都显得非常渺小,变得不堪一击。“群众斗群众”是文革的另一大特色。 身份的象征对中国人始终重要,我没有参加过红卫兵,是因为父母被“打倒”,但通过留言可以得知选举网上许多网友参加过。当年参加这个组织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尽管许多人是善良的、单纯的。但加入了红卫兵,就成为“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中的一员,间接地起到了帮凶的作用。 我所在的班级也有红卫兵组织,他们成功地组织了好几场批斗会,斗校长、老师,最后是同班同学和他的家长(这种小孩斗小孩的做法连大学生都感到震惊)。1968年底他们是分配小组的核心人物,都留在了上海.这些年同学聚会,有同学带信说,不来参加了,因为当年愧对大家。而我们所有人都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因为他们的做法在当年是代表“正确”一方的,因为我们现在过得不比他们差,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
文革就是打着这样的旗号发动起来的。 但是文革却使“民主自由”、“反腐败”走向了反面。 看似“民主”的反官员、反腐败,利用了人们的正义感。 文革一开始就提出“砸烂公检法”,本身就不健全的法制彻底破坏后,一切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了。不需要事实证明,任何被“锁定”的人,都没有辩解的自由。抗日战士被打成汉奸,为人民说话的人被打成害人民的人。文革的“怨假错案”就这样一个个被炮制出来。 许多人在我文章留言中说到“底线”,现在骂文革、骂官员很容易。但是如果处在特定的时期,必须在害人和被害中选择一个的时候,或者害人变成“代表正义”,被害背负种种“罪名”的时候,才能真正考验出人的底线。各位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处在那个时期的自己,会怎样做?题外的话在沉积了多年后,关于毛泽东的话题又多了起来。 文革结束后人们着力于经济上的恢复、政治上的平反,下放知青、干部的安置。许多人认为,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个人对毛泽东的爱与恨,是思想的自由,谁也干涉不了。但是对社会来说,却涉及到对改革开放的评价,涉及到今后中国的走向。 对毛泽东。我曾经无限热爱过,也曾恨过。但是现在却开始对他有了新的理解。毛泽东对中国的社会形态了如指掌,他和鲁迅是相通的,因此才欣赏鲁迅。毛泽东的成功不是偶然,34年后的他依然对中国社会的走向起着很大的影响,文革提出的“四大自由”,“踢开党委闹革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也许在今天依然有许多的吸引力。 一个“斗”字,贯穿了整个文革。文革结束后,逐步提出用竞争代替斗争,用和谐代替斗争。但是,“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思维方式,依然深深地烙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并且正在影响着下一代。 只有法制健全的社会才有真正的民主,才能真正反腐败,但是中国司法的每前进一小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种种迹象表明,法制和人治的搏弁依然激烈,动乱的风险依然存在。 在中国前进的路上,对文革的反思,是一个饶不过去的问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