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完《迷冬》(外两篇) 作者:清平


 

 终于读完《迷冬》   

江南杂志社将书寄到的时候,我还在西藏。回沈后,白天照顾生病的母亲,夜里阅读。一夜,一夜,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当年。

胡发云的35万字的长篇小说《迷冬》是由纪实文学《红鲁艺》演绎而来。如果《红鲁艺》是一滴水,《迷冬》便是一个湖了。早就知道胡发云在写这部长篇,记得当初他为这本书起的书名是《爱是如此忧伤》,我更喜欢这个原始书名。曾以《红鲁艺》为线索进行过猜想,当我读到这部长篇时,感到它的真切度、细腻度和恢弘度都超越了我的期望。

我喜欢阅读,并享受阅读,亦如享受我所喜爱的山水。每次遇到我喜欢的文字,便会点灯熬油一气儿(最多两三气儿)读完。最长的一次阅读记录是1974年的寒假用了一个星期读完《红楼梦》。近日有了突破,熬了十几个通宵才读完《迷冬》。阅读这部长篇的方式有些怪,如同我当年在乡下自学数理化课程时一样,先大略地浏览若干页;再回头一句句地细读;每次重新捧起书时,又从随意翻开的一页开始。有时还会翻来覆去地读。

读小说,看影视,情绪常沉浸其中,但人都在书和影视之外。读《迷冬》,则人也不自觉地投入其中了。作者的视角是当年的中学生,老三届的读者必然会与小说中的人物的心路历程有不同程度的共鸣。

当年令我心痛的情节,又在阅读中重新疼痛起来。当年忽略的一些情节,在书中补课了。思索的疼痛,感同身受的痛苦,像山一样沉重地压在心头。

疼痛着阅读。

疼痛着享受阅读。

心灵深处的悲悯在静夜里翻波卷澜,于是更深重地疼痛着阅读。

太多的感想涌堵在心间,理不出个头绪来,不说了。

                                                                       2012-11-30


《如焉》,如烟。有些事,说如烟,又怎能如烟!

胡发云的所有中短篇小说以及这部长篇小说中的人物,从来没有罪大恶极令人无法忍受之人。胡发云刻划人物的能力常常是入木三分,却又把很血腥的侧面隐在文字的背后,人性中的善总是或多或少地体现在他笔下的人物本质中。他的文字让读者感到痛楚和震撼,但没有绝望,有的是感叹和思考。这才是真正的文学应该给予人类的精神食粮。

读过几遍《如焉》,感觉每一个人物都有TA的可爱之处。对卫老师是敬佩和惋惜;对达摩是感叹和钦佩;对毛子是理解和同情;对梁晋生是欣赏和理解;对江晓莉是惊讶和佩服。对茹嫣是着急和认同。对赵姨是喜爱和羡慕。如果《如焉》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一颗色彩和大小不同的珠子,那么茹嫣则是那根串起珠子的绳。我反复阅读的部分是卫老师、达摩和毛子的对话。这些难得一见的痛快又流畅的文字大气磅礴掷地有声。而小说中许多细腻的地方又触动着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可以用刚可裂石柔可绕指来评价胡发云的文字。我非常喜欢他的文字——朴素;流畅;有音乐般的韵律美。尤其是后记中的文字,是在李虹走之后写的,更显得深沉、古朴、老道。阅读的时候我在感叹——“真味只是淡”。

                                                                         2006-11-05


 阅读中的点滴思考

连续几天我都在阅读,常读到天光大亮方才睡上三五个小时,自进入网络以来,我很少如此勤奋地阅读过。此次阅读不是专一的,因为我早过了把文学当粮食的年纪,这次是以审视的角度读的,我在几个人的作品或一个人的不同作品之间跳换着读,边读,边比较,边思考。

我在想:为什么有些文采不错故事也很好的作品无法令我感动,使我总是站在故事之外进入不到其中呢?为什么有些作品能让我因莫名的感动而热泪盈眶呢?

想起胡发云曾说过“文学作品包括四个要素:学识、文采、思想和情怀”,顿时恍然。我女儿也说过类似的话,我和女儿都认为缺少灵性的作品,故事和语言再好也难感人。

词汇真是复杂的东西,理解或应用起来总不如数字那么精确、明了。应该如何理解“灵性”与“情怀”的差异呢?窃以为,灵性是先天的,情怀是先天的灵性与后天的修养之总和。灵性是可遇不可求的,修养则是在灵性基础上的修炼结果。没有先天灵性的人最好不要从事“面向大众”的文学创作;有灵性但缺少后天修炼的人则攀不上艺术的高峰。

                                                                          2009-07-02


 清平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69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