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扯知青上山下乡的话题 作者:永远的白桦林


 

 闲扯知青上山下乡的话题

一天晚上我作了个奇怪的梦,梦见几个荒友在议论知青这一代人的命运。有人说:“咱们这一代人是最倒霉的了,啥‘好事’都碰上了。长身体的时候,却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想学习的时候,却遇到了停课闹革命;想干事的时候,却统统被赶下乡;想回到亲人身边的时候,偏偏没有工作;有了工作的时候,又碰上了下岗待业;唉,太亏了......”。这时,我的一个病逝在北大荒的荒友走来,说:“其实,最亏的是我。你们起码还活着,而我......”我们顿时无语了。当时梦醒,再不能寐。

说到“亏”,它是“失”的同义词。自然也就想到“得失”二字。现在不少人常把“舍得”和“得失”挂在嘴边,也不乏对“舍得”、“得失”的真实感悟。他们说:“有舍才会有得”,“如果光想得,失就会紧随其后”。我同意这样的观点,但回头一想,我们知青这代人舍的是什么?得的又是什么?我想,我们这一代舍的最多,得的最少;国家舍的最少,而得的最多。

其一,从国家层面来讲;当时“上山下乡运动”是在文革的后期,经过轰轰烈烈的闹腾后,国家机制基本停摆了。大批知青上山下乡无疑为国家混乱的局面得到了缓解,从这个意义来讲,知青们为国家的政治安定做出了贡献。(不管知青本人是有意还是无意,主动还是被动。)

其二,从发展层面来讲;大批知青上山下乡无疑为国家从无序走向有序创造了发展的空间和条件。

其三,从建设层面来讲;大批知青上山下乡无疑为缩小城乡差别、传播知识和文明做出了贡献,为偏僻落后的地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其四,从知青个体层面来讲;不管知青本人主动还是被动、愿意还是不愿意的下乡,毕竟经历了艰苦环境的历练;从盲从中学会了审视,从苦难中练就了坚强,从幼稚走向了成熟。这对于社会及人生的认识都有了较清晰的分辨能力。

分析上宗所述,国家从知青上山下乡中获得的是稳定和发展,而这一代知青舍掉的又是何其多啊。一个个稚嫩的心灵舍去了安逸的城市奔向了艰苦的乡村;舍去了难以割舍的亲情只身远走他乡;舍去了学习机会和个人追求而去承受着艰难的苦力;舍去了生命化成了粪土以肥沃万亩良田......知青们该舍的都舍了,而他们在心灵上、情感上、物质上得到的却实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比例。这也是这一代知青们的心结所在。

“上山下乡运动”是文革后期的产物,确切地说,应该是文革运动后期的“处理品”。虽然已过去多年,至今仍存在对这段史实认识含混不清的状态,我觉得有必要对此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和解读。这是国家的政治家、史学家的责任,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一个民族不敢面对历史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政党不敢正视历史则是一个缺乏远见卓识的政党;一个不敢反省自己错误的人是一个糊涂而懦弱的人。人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任何历史都是不可回避的,也是绕不过去的。

就“上山下乡”而言并非错误。为了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缩小城乡差别,不乏一些有识之士的热血青年,他们怀着“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投入到火热的农村生活中去,立志在那里干出一番事业,当年的董家耕、邢燕子就是其例。我的一些中学同学在63年也志愿报名下乡了。这样的事例并非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从这个事实来讲,“上山下乡”与文革并未必然联系。

就是现代社会“上山下乡”不也是提倡的吗?只不过名称不一样。为了国家不同地区均衡发展,不也提出了号召大学生到西部去发展,不也提出来号召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吗?名称和形式不一样,其实本质意义是一样的。

“上山下乡”之所以给人一种恶名,错就错在加上了“运动”两个字。一场运动强加给了所有的人,人们失去了主观意愿和选择的权利,因而,也是不得人心的。好在我们党没有再次把“大学生到西部去”“大学生当村官”搞成全民的运动,否则,不又重蹈知青们的覆辙吗?这也说明我们的社会是进步了,也许是知青历史为鉴的作用吧。

澄清历史,审视历史是一种责任。客观真实地分析知青的历史,让人们认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对的如何弘扬,错的如何去防范,这是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句话就是:“以史为鉴,以警后人”。

对于知青那段历史要冷静客观地审视,我以为,不能把对的错的、好的坏的、积极的和消极的混为一谈;不能把“上山下乡”和“上山下乡运动”混为一谈;不能把知青积极向上、服从国家需要和与错误路线同流合污混为一谈。“上山下乡运动”是错误的,知青们只是错误路线的“被运动者”,何罪之有?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张国焘分裂党中央的错误路线,难道他手下数以万人的红军战士都是不革命的吗?都是有罪的吗?荷出于污泥,难道它开出的的花朵也就不美丽了吗?

至今,国家和社会依然没有对知青这段历史做出明显的界定,知青这代人为祖国做出的付出和贡献,也没得到应有的认可。以至我们知青中有人也在抱怨:“我们是文革的牺牲品”。其实,牺牲就是一种最大的奉献!我们知青不能妄自菲薄,我们就是应当理直气壮地讲出我们的奉献;理直气壮地告诉后代我们曾为祖国的命运忍辱负重过;理直气壮地宣传我们知青身上一些积极的、可贵的精神。历史上,无数的英雄先烈,为了人民的幸福,敢于舍去自己的生命,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为什么人们对他们无比的崇尚和缅怀,就是人类在发展进步中,他们把这种精神和价值观当成了共识。人们需要这种精神。我无意为知青脸上贴金,更无把知青与英烈相提并论之意。客观上讲,我们知青的那种真诚、吃苦耐劳、以大局为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值得弘扬的,这是知青群体的主流。我们就像孔雀一样本身就有着美丽的羽毛,我们应当向人们展示开屏时的绚丽,这才是孔雀的主流,而不是展现屁股那边的丑陋。诚然,我们知青一代人吃了不少苦,但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祥林嫂”的层面上,像怨妇一样喋喋不休地述说着自己的苦难,以博得人们的同情,其实这是无济于事的。

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团体乃至一个人在谈到其历史价值和作用的时候,往往看他为国家和人民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知青要想得到历史和人民的认可,必须是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层面上看问题,从知青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地位和作用看问题。本人无意夸大知青的历史形象,只求党和国家正视历史,对知青的历史和境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样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有利于未来。当然,这是政治家和史学家的事情。本人布衣一个,只能闲扯。

既然是闲扯,也就不在乎别人是反对还是赞成,观点是对还是错了。总之,闲扯就是闲扯。

                                                                    2011-07-03


 永远的白桦林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207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