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些文化现象的初探
作者:黎京
|
|||||
对一些文化现象的初探 最近继《非你莫属》刘莉莉之后,另外一只海龟跌倒在天津卫视的舞台上。那档节目我基本不看,最主要原因也是因节目主持。但起因并不是刘莉莉。作为求职类节目主持人张绍刚本人的素质太差,没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主持人在整个求职过程中,本该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老板与求职者间的互动并本没主持人什么事,但是这位主持却在喧宾夺主,看过几期过后再也没兴趣继续下去。 这些都不是什么,各类不同档次的电视娱乐节目水平参差,编导主持的水准不可能都一样,何况品位真有高下之分。刘莉莉或郭杰不做过多评论,因为毕竟不了解,对于不了解的事还是少说。我只是对下面这篇文字感兴趣。因这段文字的起源是与郭杰有关系,所以顺带着就提一下《非你莫属》的主持和各位老板,及最近涉及的刘莉莉。 先看看这篇文字吧,是在网上找到的:
《非你莫属》请再给郭杰一句话的时间 作者:张子骞 来源:荆楚网 发布时间: 2012-05-22 08:30 5月20日,一位留法10年的男生郭杰因参加120520期《非你莫属》节目在网络上走红。节目中他与几位达人的交流并不顺畅,而且由于言语上的弱势,遭到众多质疑,在主持人张绍刚的步步质疑下,竟晕倒在节目现场。 自节目直播后,视频便在网络疯传,而郭杰也因节目中的“窘迫”表现遭到大众的口诛笔伐,一时成为众人的笑柄。在几乎所有的看客都以嘲讽的姿态对待这位留学生时,笔者恳请大家静下心来理性看待这一事件。 节目中最早与郭杰进行交流的是女嘉宾文颐,她提出的问题是中国与法国的旅游市场区别,郭杰的回答似乎并不完美。笔者虽没有学过法文,但也略能感受到作为嘉宾的文颐法语并非十分流利,然观众在看到郭杰的回答没有让文颐满意后便对其颇有微词。笔者有理由相信,文颐的法语能力没有得到质疑更多是因为其作为嘉宾的“强势”身份,倘若文颐本身法语并不好,那么郭杰回答不利是否是因为听不懂文颐的话?由此可见,观众的声音很可能是被误导了,而后面的节目则是在这种潜在的误导下继续进行的。 而后,frank询问了郭杰关于法国有名的社会学大家的问题。这明显是一个“中国式”的问题。笔者有朋友在法国求学,了解到国外更注重的是对重要理论和学科本身的探索与研究,对于“哪本著作是谁写的”类似问题并不重视。观众很容易被这种潜意识的思维模式所禁锢,却不知在国外很多在某个领域出色的人才或许不知道哪本著作是谁写的,而此般正常的现象在国内即被套上“无知”的帽子,招来大众的谩骂与讥讽。试问大众凭什么以这样“肤浅”的问题来判断郭杰的专业能力?再者,语言间的翻译也存在隔阂。可能你知道一位学者叫“Durkheim”,但是如果不查百度,怕是很少人能想到中文直译过来是“杜尔凯姆”。 节目中,嘉宾文颐将郭杰的旅游文凭解读为“大专技校”一类。据了解,文颐口中的“bac5”在法语中即为研究生文凭,而非她说的中专技校一类。暂且不肯定其研究生的文凭,我们至少可以说将他的文凭认定为中专技校是值得商榷的。郭杰在法国留学10年,对母语中文很可能不那么熟练。对很多专业术语与学者姓名也很可能无法用中文表达,这点是观众所忽略的。主持人张绍刚向来以严厉的作风示人,而这样的姿态会给前来参加节目的求职者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言语措辞间,郭杰是一个内敛含蓄,面对质疑婉转回答的人。如此看来,主持人的强势姿态逼得其当场晕倒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笔者对节目中的问答环节进行了计时,除去节目初的自我介绍及退场后的选手感言,在整个问答环节的12分钟里,嘉宾及主持人的发言时间接近8分钟,而作为选手的郭杰只有4分钟。不仅如此,面对嘉宾及主持人的轮番“轰炸”,4分钟内郭杰更多以尴尬的笑容面对质疑,甚至没有机会来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事实是否能引起大众的反思? 郭杰的悲剧理应给予留学生极大的警示,相较于回国后因某些差异遭到嘉宾的质疑与大众不经思考的误读,留在异乡是否为更好的选择?而大众在事件中所表现的“鲁莽”与“无知”则更像是一次对自己的嘲讽。
我之所以对这篇文字感兴趣,主要是在标题:《非你莫属》请再给郭杰一句话的时间。 这才是关键。其实后来确实给了郭杰讲话的机会。但是由于很多原因,郭杰只说了一句:文化差异。往下就没再多说什么。在允许人家说话前所有招聘老板就已经把郭杰给否决,再多说还有什么用。何况就这一句也该够了。“文化差异”在目前也许真是东西方间最大的沟壑。西方人用自己的文化去解读中国,中国人用自己的文化去评论西方,其实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真正做到理解,更多时候只能是凭借自己的文化去理解对方,难免不带强求。文化差异在被称为地球村的现实中会不断碰撞。而这种碰撞没准就在允许别人多讲一句话后可能就能缓和,而恰恰很多时候却没有能够说出这最后一句话的可能,多是不给机会。 针对这次《非你莫属》郭杰事件张子骞这篇文字比较全面,已经表达很清楚了。我只是感到了这件事却说明了一个较为现实的,却也是大多数人并没意识到的问题,在生活中,掌握话语权的人可以暂时操控周围大多数人的行为能力,或行为准则。从刘莉莉到郭杰,几乎都是强势暂时占领了节目的主导,而后紧跟着的就是网络上一边倒的谩骂。而作为当事人的刘莉莉和郭杰在没有可能控制话语权时,很有可能会因此而遭到世人的唾弃,从而影响一生的命运。 幸好还有更多明白人在说话,指出了文颐法语的问题,算是给郭杰恢复了名誉。至于郭杰法语到底如何,仅是在没有明白提问人所说的问题时回答不出来,真的不能做出简单判断。何况郭杰自始至终的中文表达也并不尽人意。我倒是觉得郭杰语言表达能力,无论中文还是法文真都比较差。这时如果更多同情和关怀,帮助他稳定情绪,引导他讲出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应聘需求,才可能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差劲的是,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之所以耽误大家时间讲了这些,还是要说明一点,依然是话语权的问题。给不给人家说话的机会很重要。 这里反射出了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与集体意识的形成直接关联的。关键在主持人,在某种状态下可以说是节目的领袖,领袖的作用也是引导势态走向的关键。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衡量是否民主社会的文化。 这件事说起来不过是一档娱乐节目,引深到社会学角度看,也反应出了更多社会文化的影响。我看到了更多的路西法效应。也是文革结束这么多年却没有引起更多人关注的一种社会现象。我不知道定义为文革文化延续是否合适,却在现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更多是习以为常便不再认为是问题。很多文化是在潜移默化后形成的,却多是某种社会现象的延续性。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摘自百度很多人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多种因素习惯了对权威、领袖、偶像的依附,从宗教角度讲,其实很多人的内心潜意识里都存在不同的宗教意识,也就是自我设定的能够对自己有权威统治的偶像。大了说是领袖,小了说是个人崇拜。里面未必不带有盲目性。在一些场合里,主持人多数时候恰恰符合了掌控某一时空时话语权的代表。也就是在特定场合下的“领袖”。 掌握话语权的执行者会因其误导,导致大众的误区,小了说是郭杰的晕倒,大了说就是一场浩劫。不是我在耸人听闻,如果这样的文化延续下去,在大众的意识里会造成更多混乱,形成集体无意识。 张绍刚的素质由此可见。其实作为有民主意识的主持不是没有,孟非这个人很不简单。 善待他人,其实也是善待自己。 《非诚勿扰》之所以有很高收视率,从我的角度讲,我看的是主持人,而不是那些小孩子们相亲。 其实对于文頤大家不该更多非议。她与其他那些老板们多少是被张主持領偏了。多检讨一下在生活中究竟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不管从事什么职业担任什么职务帮助别人和指使别人是有本质区别的。公仆和主人之间的区别。 从原本来说,每个人都是社会中一员,谁也不比谁更好或更差,只有在地位发生变化变化后才能显出不同。东西方一直在争论着一个命题: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恶。 东方主要以佛教为代表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中的恶来源于后天的社会影响,所以要不断修行。 西方主要以基督教为代表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所以需要无时不对上帝忏悔。 无论是站在佛教还是基督教的观念上看,人都是需要不断努力为善,为爱。如果因为自己位置发生变化而忽略了为人的道理,发生恶行是不可避免的。在很多时候会成为不自觉的行为,也就是潜意识在行为过程中出现的负面表现。不能说文頤及那些老板们有意识的想要不公平对待别人。他们在那时会认为自己在伸张正义。假如对正义的定义发生判断错误后,造成的后果会是对他人的伤害或对社会的危害。 文革文化的影响里很大。自文革形成的无政府行为造成对他人社会的危害再不反思,会危及今后汉语世界文化的进步。也是现如今社会思想混乱的一个主要原因。对文革文化的反思该引起大家重视。张绍刚文頤们是成长在这个时代,所以出现这类行为艺术也是难免的。也希望善待他们。 2012-06-0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