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常德 作者:勐龙河


 

 小城常德

常德与桃源县近在咫尺。那天,在淅沥的春雨里,我在桃源乘上车,不到一个小时就进入了常德城区。街上人来车往,路两边楼房林立,乍一看,洞庭湖边的这个小城已没有什么个性,与国内其他小城市似乎已经相差无几。

如果你稍微翻翻历史,就一定能知道这个貌不惊人的湘西北小城绝非等闲之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由诗与火铸就的。

诗与火,也就是文学与战争,这两样东西好像相去甚远,其实,这两者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一路风雨兼程地走来,从远古到如今从未分离。纵观人类历史,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常德城中水网密布,那条源远流长的沅水在城里缓缓流过。站在沅江边,看江堤上绿树成荫,树影婆娑。江两岸楼房林立,现代化的大桥跨江而过。近代作家沈从文曾用他那细腻的笔触,反复地描写过这一带的河街、码头、大船。也就是这些形象生动的文字,使他蜚声海内外。

漫步在江边的景观道上,看着浩荡的江水滚滚流动,沈从文笔下的那些人物,似乎还在眼前晃动。岁月流失,如今的沅水两岸早已没有了那些古朴、原始的河街和码头了,沈老笔下的那些船主、水手和妓女其实也早已远去了。

这里还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曾经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大诗人屈原曾在附近生活和创作,他的那些有关香草美人的诗篇就写于这一带;陶渊明、李白、刘禹锡等人也曾经在此生活或游历,在这里也留下了不少流传千年的诗章;直到近现代,这里仍然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文化名人。

如今这里仍然有特殊的文化氛围,在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的今天,据说当地的各种诗社仍然像雨后春笋般地层出不穷。

现在,当地人把他们的城市称作诗城,还自诩为中国的第一个诗词之市。城区里沅江边还有一个延绵几公里长的诗墙公园,沿江筑起一垛长长的墙,其上刻满名人诗篇,还为此申请了吉尼斯之最。这看上去有点滑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去依附低俗的吉尼斯之最,似乎有些得不偿失,这时的文化已经有点走味。从中也可看到当今中国普遍存在的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心态。

同样的心态,在这个城市里还能看到,城中心有个规模不小的步行街,硬件建设与大城市相比毫不逊色,当地政府为此应该下了血本。可惜的是,这么大一个现代化的商业步行街几乎没有人流,有些商铺简直门可罗雀。其实,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像步行街这类的商业模式,光有硬件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还要有足够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支撑,否则的话,只能是东施效颦。这样浅显的道理,在浮躁心态的驱使下,当地的主事者竟然忽略了。

大街上的行人步履轻松神色悠闲,这里的生活节奏明显比大城市慢一拍,洞庭湖水系给这里带来了温暖湿润的空气和丰富的物产,改革开放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绝大多数应该是不愁衣食。

诗墙公园里,沅江边的绿化带中桃花还在盛开,有一些年轻的情侣正在花前树下徜徉,看着这些满脸幸福的年轻人,我心想他们是否知道,他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在几十年曾是烈焰熊熊、满目焦土的血火战场。

常德自古就是军事要塞。这里既是荆湖唇齿,亦为滇黔咽喉,也就是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

1943年的常德会战,被众多历史学家和军事家视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当年面对凶残的倭寇,国军将士和常德民众生死与共,用血肉之躯、铮铮铁骨拼死守城,最后战至仅剩数百人,他们的悲壮惊天地泣鬼神!真可谓“一寸山河一寸血”!就在这一带,日寇的嚣张气焰被有效遏制,抗日的正面战场进入了相持阶段。

这些事情,我们年轻时很少知道,我们只知道“地道战”“地雷战”,我们只相信那个“摘桃子”的传说。

一个忘记自己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如果刻意为之,那是会付出代价的!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的这些诗句悲壮慷慨,可以用此来祭奠为民族捐躯的英雄们。常德应该是个英雄城市,可惜由于某种原因,人们已经逐渐淡忘了,在世界尚不太平的今天,小城常德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说,大可不必去追逐那低俗的吉尼斯。

   
    沅江边上的春申阁,进去就是诗墙公园。

   
    气度不凡的常德火车站。

   
    沅江两岸楼房林立,现代化的大桥跨江而过。

   
    诗墙公园里,沅江边的绿化带中桃花还在盛开。

   
    这么大一个现代化的商业步行街几乎没有人流,有些商铺简直门可罗雀。

                                                                     2012-09-12

 更多相关图片欣赏请移步作者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dfd8d01018h6j.html


 勐龙河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183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