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知青李三友(五篇)
作者:黎京搜集
|
|||||
鱼上树猴下海与顺其自然 作者:晓青 我们几个人总是认为,三友之所以得了这个要命的肝病,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鱼非要上树,猴非要下海;强为不善为而为;非得要自找挑战自寻压力。三友同情心特强,生性平和而善良,不具有与虚伪阴险共舞的心态,没有驾驭尔虞我诈的能力,缺乏化解精神压力和承受心理压力的本事,更是不会板着脸冷酷地对亲友说不,所以他绝对不是下海从商,或是从政当要员的材料。从草原回到北京後,三友在残联工作。残联是非常适合三友的工作环境:三友本身是残疾人;善良好心,正好可以利用残联这个平台,建设性地为一直无法受到重视的广大残疾者人群尽力做些事,使中国的残疾者人群早日进入现代化。三友在残联,我们都很高兴,心里感到很踏实:英雄有了大为发挥作用的用武之地。 应该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忽然听说三友不干残联了,非要下海。对三友的此举我是理解,也很不理解:三友周围的朋友们都是四中出来的胸怀大志的强者和跃跃欲试的能人,中国奔向现代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改革开放,正是这群强者能人们治国平天下建立大业创造精彩人生的大舞台,大家那是精神亢奋,个个撸胳膊挽袖子,或从政或下海,已经是干得热火朝天了。三友身不由己地被包围裹胁在这个炽热强大的能量场中,能不受到深深的感染和震撼吗?但是人与人不一样,还有“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说呢,三友的自知之明跑到哪里去了? 记得我试图说服三友,直截了当地对他说:“你根本不适于下海。”三友非常不服气,眼睛瞪着我,问:“为什么?”答案明摆在那儿:你不是那块儿料吗。三友的固执是有名的:一旦决定了做什么事,那是没有回头这个概念的,哪怕是撞得头破血流呢。三友当然是跳下海了,办起了一家咨询公司。三友下海後,如何在浑水恶浪中扑腾翻跟头的具体情形,我不熟悉,因为我在八十年代初出国读研究生去了。只是听说,三友的公司倒是站立在那儿,能赚些钱,虽然不多。三友用赚来的不多的钱办着他想办的事:主编印刷关心参与国家大事的《未来与选择》的参阅文稿;资助知青牧场;资助蒙古族歌手;铁托草原恋合唱团;招集款待草原哥们聚会,等等。还有来自内部的消息:三友好心屡次以自己的名义借款帮助亲友办公司,公司运作不成功失败了,亲友推卸债务责任,弄得三友左右为难头疼脑袋大。三友的咨询公司要成功地运营,就是说要不断地寻求新的商机,必须要不断地赚钱,这已经是相当不小的压力了,再加上乱七八糟的各类大麻烦小麻烦,给三友造成的精神心理压力那是可想而知的。三友活得很不轻松。近六年前,三友的肝开始捣乱出毛病了,经过治疗,带癌生存,平稳了几年。最近一年来是越来越严重了,癌细胞先窜到肺里,又窜进了脑袋里,最後终于迫使三友西去了。古人多是驾鹤西行(估计那时候超重的胖子很少,否则这鹤是驮不动的),而现代的交通工具那是多了去了。三友是开车走的,而且是越野车呢。当年唐僧取经的时候若是有越野车那就方便了,但是呢,那样的话,就没有引人入胜的西游记故事了。扯远了。你看,三友在越野车里向我们招手呢。三友笑眯眯地提示我们:生活在今天热闹非凡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化社会中,我们要主动地,适当地改变自己的心态,大可不必强为不善为而为,而要利用自己的优势,顺势而为,差不多就行了。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今天的现代化社会,与我们赖以成长,构筑了我们人生价值观念,我们非常熟悉的,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向钱看引导下的现代化社会有着太多的我们这群老家伙不适应的方面,和我们不喜欢的东西,我们改变不了现代化社会,因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大势所趋,但是我们能够适当地改变自己。只有主动改变自己的心理和心态,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现代化社会的新环境,使自己身心健康,生活得尽量愉快轻松。 可以说,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而热爱挑战,争当胜者赢家,则是西方精神之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竞争、拼搏、奋斗,永不止步,就是生命;激动、兴奋、刺激,永不满足,就是生活。当然了,西方人的拼搏奋斗激动兴奋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西方人活得很是费劲不轻松。中国人也不是没有拼搏奋斗的精神,但是,中国人的拼搏奋斗多是为了整体大家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传统。为了治国平天下,为了广大老百姓的福祉,明知不可为而为,小车不倒只管推,鞠躬尽瘁,死而後已。这是中华文明传统的最高人生价值观念了。但是时代不同了,现代中国人的人生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现代化社会的人生价值观念是现代人崇尚的普世价值。普世价值说的是,人生在世就是为了自己而生存的:积极有效地兑现个人的各种欲望,尽力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在崇尚人人积极尽力为自己的现代化社会里,我们这些老家伙也要积极改变自己的心态了,以适应这个灯红酒绿令人血压升高喘不过气来的现代化社会大千世界:损伤身体和有害心理的明知不善为而为,那真是犯不上了,或者说,不划算了,何必呢。顺其自然,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了。其实应该说,顺其自然与挑战命运的有机辩证相结合,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了:儒家入世,佛家出世,道家避世,三家是一个有机整体,有进有退,见机行事。有治国的能力,又碰上了平天下的机会,那就拼搏奋斗,尽匹夫之责。没有碰上机会,或是没有这样的能力,适当地挑战命运,以改善生存环境,但是适可而止,人要有自知之明。人与人生来禀性不同,能力不同,心理心态不同,身体条件不同;所以才形成组成了这缤纷多彩的世界吗。顺其自然,就是说,发挥自己生有的特长,顺势而为。而非要挑战命运,强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明知不可为而为,就要伤身体伤精力了:因为你的身体和心理缺乏承担这些重压的能力。秦晓下海,那真是如鱼得水;冯江华跳河,也是如猴上树,顺其自然,得意潇洒。三友下海,那就是如猴跳海如鱼上树了。这猴泡在海水里,鱼挂在树上,时间长了,能不出问题吗。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够做些自己想做的事,并且成功了,这就是幸运,或是非常幸运的了。三友做了他愿意做的事,没有後悔。这就是值得庆贺的幸运人生了。鼓盆而歌,送三友先行。先行者任务重大啊:开辟根据地,准备迎接大部队的陆续进驻;还要规划大家伙儿的兴奋聚会,主餐、配餐、甜食、奶茶,小吃要些什么呢? (去年夏天回北京时,与许晓鸣一起去上海看望了三友,情况相当不好,无奈地意识到三友快要走了。之後,昔日草原上那个熟悉的充满活力固执己见的三友总是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回到美国後,写了这篇送行的文章(2011-7-8)。 现在是2012年的4月初了,三友真的要走了? 老马:“远看金鸡独立,近看脚尖点地,走路风摆荷叶,躺下长短不齐。”这是三友自己笑嘻嘻地告诉我们的。你大概不记得了,五年前我给你发过《三友》一文中提到过,现在再发一次。这是留在我记忆中的三友,那个充满活力永远是笑嘻嘻的三友。其实,三友的“脚尖点地”,比“累马歇蹄”要直观。我印象中马歇的蹄总是後蹄。马歇前蹄吗?现在马早已不是一般交通工具了,与马不熟悉的是大多数人,他们不知道累马歇蹄是怎么一回事。所以还是用三友的“脚尖点地”吧。--晓青又及
作者:矫小红 三友是草原知青中的大人物,我对他知之有限,内心一直是仰视他的。不是因为他身居高位,而是他的圣洁,和他带给人的永远的亲切、诚信、可靠与宽厚。几十年前,三友的名字就如雷贯耳。那时他已回到了北京,且已担任了区属领导,但大队的牧民到北京看病,他居然能蹬上平板三轮,接送牧民去医院看病。这件听来的故事深深印在我的心里,我因此敬重他。想到的不仅仅是他的不易,更是那颗暖人的心。知青下乡20周年後,知青群体对第二故乡草原再做贡献便开始自发地或有组织地开展起来,其组织者、宣传者、亲历亲为者,三友是知青群体中主心骨和顶梁柱之一。很多经济合作项目的促成,组织的专家学者对锡盟经济全面考察并出具有份量的考察报告,直至促成锡盟和西城区结成友好盟区,三友都是默默耕耘者。他那极高的热情、极广的人脉、极稳的步伐、极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行动能力,将一个个好的想法变为现实。很多与草原相关联的活动,比如出书、募捐、创建基金、出磁带光盘、搞演唱会等,只要有三友在,就能将知青的热情与社会各界的感动凝为一体,留下了许许多多值得回忆的故事,成就了不可磨灭的一桩桩历史纪实。 三友的外貌并不伟岸,但他的内心极具强大、果敢、包容与宽厚。记得我所在的金融公司与他的关联公司有一笔逾期的借贷业务,在公司法务部的我,例行公事,按领导旨意对他们提起诉讼。他得知後专门嘱咐代理律师,一定按原告方的诉求给予兑现,不能让原告方为难。这一诉讼过程与庭审答辩,轻松得令法官吃惊。当庭达成调解协议。後三友所关联的公司按协议将本息全部偿清。这件小事,反映了他做人与处事的态度,即诚信、且利他。三友的平易近人、笑容可掬就像邻里大哥。记得一次知青活动,他邀请我和他一起唱《敖包相会》,我唱不好歌,很胆怯,他的歌声即柔和又敞亮,音质很美,我这个伴唱低八度勉强跟着,糟糕透了,很过意不去,但他无一声埋怨,反倒笑着安慰我。三友有个他爱和爱他的好妻子李卫,和谐默契,可谓相濡以沫。我常想他们的爱情就像诗中所言“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听说当年三友对李卫穷追不舍,三友好眼力,找对了妻。李卫对三友“爱他之深,懂他之透”,熟悉他们的知青有目共睹,尽人皆知。他们没有生育後代,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为民造福、助人为乐的事业和事情上,多少企业得到过三友的鼎力相助,多少个人得到过他们无私的帮助,李卫一直无怨无悔地陪伴着三友,支持着三友,他们的恩爱让很多人崇敬和仰慕。特别是在三友生病的这5年多,她一直不离不弃,陪伴在身边,用柔弱的身躯和坚强的内心,为病中三友的生命撑起了一座靠山。 一直不忍打扰治病中的三友,偶尔发个短信问候一下,每每都能收到回复。就在邢奇突然病故我发短信告知三友,三友2011-01-22 15:32发来的回复,我一直保留在手机中,舍不得删除。 “惊闻邢奇病逝,不胜悲痛!他是内蒙知青诗人,永远的草原之子!他的音容笑貌仍在眼前,我们会思念他的!三友”。那时他自己也在病中,还牵挂着大家。每每翻看到这里,内心都很酸楚和感动。三友是个很有质感的人,为人的谦和,待人的友善,是我难以忘怀的。人生脚步匆匆,众生之中能与三友结识结缘是我一生的幸事。借此也想告慰三友,你走了,还有我们大家陪伴李卫。用不了多久,我们都会到天堂与你相聚,好好等着我们。割舍不掉的草原情会让我们永远在一起的。 2012-4-26
追忆三友 作者:王维本 我是从志东4月23日转送来的email得知三友的事的。一直到现在心就像缺了一大块似的,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丧失感。三友是个好人,是个有极大吸引力的好人。是个好人很不容易。我也想让人说我是个好人,但从来没听见谁说过。和三友是无法比的。人活着的时候,纵然不易见面,觉得总能见到,也就不那么急于见了。可一但人没了就後悔。不如当时??记忆中和三友最後一次通话大概是两年前的事了。电话里三友说,来年二、三月份要到东京做手术,想见见我。并约定到了东京给我来电话。但电话没来,当时想可能过两天来吧。後来就是仙台的大地震。家屋受损,断电断水,不亦乐乎。终于不知道是三友没来还是打电话我不在。现在想起来,那时真应该给三友打个电话,或回去看看三友。 其他的事也一样。因为忙,也因为懒,回去看看老朋友的事总是往後拖,拖。 现在看来,想干的事,要干的事,还是早点儿干了的好。我和我爱人曾受过三友很大的照顾,一直记在心里。更让我们铭记的是三友人品中的魅力。翻出几张老照片,是对和三友相处时光的纪念。因诸般事由,不能回去参加三友的追思会,很是遗憾。但我们会从远方经常为三友合掌,祈祷三友的冥福。 2012.5.6于日本
作者:黄坚(八中同学会秘书处) 在李三友去世後的这段日子里,为计三猛理事代表八中老三届同学会在追思会上的发言,小鲁会长与我们反复修改补充发言稿;三友的一帮同学、好友为追思会自发的组织起来,忙于各种筹备事项,与我会也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不时接到的几个电话让我对三友更加肃然起敬!原本我对三友并不十分熟悉,而这些看到我会用短信、网站发布的讣告之後来电的同学和陌生人,以沉痛甚至有些哽咽的语调向我叙述他们与三友的交往,对三友的敬佩和怀念,几乎众口一词的称他为“好人”,使我感到震惊,不由得想到伟人的一句话:“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三友的光辉形象(一点不言过其实)也在我心中变得生动和丰满起来!今天接到某先生从香港打来的电话以及三友的55中同事和学生发来的文章,再次令我感慨,特将此文转发以使我们大家看到三友人生中的一个亮点。 2012.5.5
作者:张仲艳 正在跟同事讨论工作,无意间打开邮箱看到了三友老师的照片,我明白了,老师去了,一股酸热的泪浸湿了眼眶,半日无语。同事问:怎么了?答曰:一个制造传奇的人去了。 我与三友老师相识在秋天。某日,他穿着一件洗的发白的蓝色中山装,消瘦,年轻的脸上已经刻上了成熟的皱纹,和蔼的笑着。班主任介绍:今天张老师请假了,由李老师给同学们上英语课;这是李三友老师。同学们都笑了。有些调皮的男生在下面小声重复着:三友、三友、嘿嘿!真好玩。班主任很严厉的说:你知道什么是三友?岁寒三友,松竹梅是很高级的,你们不懂,别乱笑。那是我第一次接受的关于美学的教育,虽然是个偶然,但是在那个年代,知识困乏的程度现在想起来都令人恐惧,三友老师的名字给了我人生第一次关于美学的启蒙。三友老师在英语的课堂上除去讲课文、讲语法,还讲了关于英国。从他那里我知道了英国是个日不落的国家,不是因为它大,而是因为它曾经很强大。因为数学老师请假,三友老师代课,在课堂上,他讲的代数公式,清晰明了简练。他还告诉我们:数学是自然科学之父,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很多同学都被他吸引了。在去农村劳动时,三友老师负责主办学农小报,报纸的名字我记不得了,但是直到今日仍不能忘怀的是他写的《摘梨歌》:“握住梨、向上抬、轻轻一摘,就下来”。他是我认识的第一个诗人。从他的诗歌里,我知道写诗并不神秘,什么都可以用诗歌表达。在与李老师谈论诗歌的时候,他说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都是写普通劳动人民生活的。那天我第一次听说了《诗经》。三友老师不幸患上小儿麻痹,但是三友老师达观、快乐、坦诚,对自己身体的残缺很坦然。一次,他在劳动休息时谈起自己在内蒙插队时的生活,我们问他骑马好玩吗?他说好玩,可我不行,骑马需要腿劲,我的腿夹不住,我骑驴。还自嘲的呵呵大笑。开始我真怕因为我们无遮拦的问话会伤到他的自尊,他的笑,让我第一次知道对自己的残缺,还可以是这样的态度,那感觉很好,很悠然、很舒服。三友老师还经常出现在篮球场上。说他是个传奇,因为我每跟别人谈到他时人们都会说,太神了,跟他相比我们是残疾人。在我少年时代,三友老师给了我很多第一次的启蒙,他的博学、豁达、乐观对我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我的良师。在我工作後有幸跟三友老师相遇,他的公司就在我工作的区域内,在对公司进行劳动用工年检时,发现三友老师的公司一年要缴纳上万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我对来人说,李老师本人就是残疾人,残疾人创办企业,不但可以免就业保障金,还可以免很多税。来人说,董事长没有办残疾证,他说能多交些钱,对残疾人也可多给些帮助。 上天对三友老师不公平,没有给他健全的肢体,给他的人生蒙上了一些阴影留下些遗憾,曾经让我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无数次暗叹,李老师要是不残疾,世界该是多么美丽!上天是多情的为三友的坚韧、努力赋予了他智慧的大脑、健康的性格,足以推动他灿烂人生的战车。上天是公平的,他让三友老师在不太长的人生过程中绽放精彩,足以让我们眩目,让我们记住他及他的传奇。三友老师一路走好!我相信无论在哪里,您都是传奇的制造者。您先我们离开了,我曾要流泪,但是我知道用眼泪祭奠您是不合适的。二0一二年五月四日(张仲艳女士1972年至1976年就读于北京五十五中,是李三友的学生,曾经听过三友老师的英语、数学、政治课。目前已从宣武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退休。)
武亚平(北京五十五中退休教师) 四月六日,曾在五十五中工作的朋友常汝先告诉我,李三友在上海病逝。顿时悲从心生,沉痛、惋惜之情无法言表。回忆,一遍遍回忆成为我的悼念形式之一。1974年1月,我从东师毕业来到五十五中成为一名教师。十八岁的我,正值青春年少之时,一腔热血,满怀理想,对未来充满渴望和憧憬。虽然身处文革动荡中,但因为从学校到学校,经历简单,思想单纯,像大多数人一样,毛主席怎么说我就怎么做。我到五十五中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初二一个班当副班主任,班主任就是李三友。初次见面,自然对他的残疾有印象。然而印象最深的是那张和蔼可亲的脸。李三友总是微笑对人,笑容里常常露出些许腼腆与谦恭。他说话声音轻,语音很有磁力。很快就听说,他是干部子弟,是四中的高材生,刚从内蒙插队回来不久。我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位搭档。 话还要从上课说起。那是一个怎样的课堂,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呀。到处高喊反潮流、读书无用、反师道尊严。上课时学生可以在教室乱跑乱画。那个外号叫二奶奶的学生,小个子小眼大脑袋,天天在讲台上翘着二郎腿。李三友,像抓羊一样抓学生回到座位上。经常是摁倒葫芦起了瓢。抓了这个跑了那个。我那时年轻,自然也成了学生取笑的对象,我的名字被写在黑板上、墙上、门上。就这样,每天,上课就像捉迷藏、像打仗。李三友拖着一条病腿,快步疾风,将疯跑的学生拉到座位上。慢慢地,闹事学生也自觉羞愧,加上学生干部承担起管理差生的工作,班里局面得到扭转。那时候,我们在一个很小的办公室办公,放五张桌子几乎没有多余的空间了。李三友的办公桌在门旁边,有学生打架闹事,他一个箭步冲出去。在那乱糟糟的校园里,李三友抓紧时间读书,如饥似渴。对我而言都是天书,马列哲学著作。我真佩服他的意志力,刚从教室战斗归来,马上进入读书境界,哪怕只有十分钟、五分钟。动乱年代学生几乎不上课,打打闹闹一天又一天。这时候,我最喜欢没课时在办公室边备课边和李三友聊天,一是因为他见多识广且博学,二是因为他待人平和宽厚。和他聊天,我大开眼界,大长见识。我第一次知道了思想的力量。之前,我从未对国家、政治有过担忧和怀疑,而从他的谈吐中我懂得了人应该有自己的思考,不能人云亦云。几年後国家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充分印证了他的观点,足见李三友的时代感责任感是很强的。有时我们会聊到他的插队生活,虽然说得不多,当他向我说起美丽的大草原的时候,总是眉飞色舞,有一次还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蒙古族歌,我不知道歌的名字,只知道那深情发自心底,旋律优美。李三友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诲人不倦,对家人也是尽心尽力。那时,好像他父亲刚解放,身体不好,在家休息。他每天中午还要从新中街骑车到安定门附近的家中给父亲做饭。一个多小时,马不停蹄。李三友虽然身体残疾,但意志坚强,性格开朗大方。在和他的交往时,你会忘了他残疾的事实而为自己的平庸无才而羞愧。在枯燥的政治学习中,老师们经常利用政治学习的间隙搞些体育活动,那是很开心的时候,也是难忘的瞬间。尤其是在院子里大家围成一圈传排球,李三友动作敏捷,接球很稳,常常全身铺地救球。常常博得大家一片喝彩。听说他游泳、骑马、打乒乓球样样在行。片片回忆,连成绵绵思念。如今高山一样的李三友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美德,高尚的人格魅力永存在人间。李三友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2012.5.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