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云西风:暮年“知青”心理分析
作者:我很较真搜集
|
|||||
暮年“知青”心理分析 作者:停云西风 来源:凯迪社区>猫眼看人(2011/8/24) 一大批在校或已经毕业的城市学生,被“一人”用手一挥,赶到贫困、闭塞的农村去,赶到极其荒凉的边疆去。 这些学生被称为“知青”。 十几岁、二十来岁的孩子们,背井离乡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举目无亲的地方。 不但要承受生活的贫困,劳作的艰辛,还要面对一种特殊的歧视,还有可能遭受歹人的凌辱,特别是女学生。 绝望的情绪普遍蔓延。 有一首收录在《外国名歌200首》中的英国作曲家比肖普作曲的歌曲<可爱的家>,在各地知青中都普遍传唱。 当我漫游在荒野上 据当年的知青告诉我,每当他们在昏暗的油灯下一起唱这首歌的时候,都会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后来有少数名额可以回城了。 为了抢夺这少得可怜的名额,不少女知青宁愿献出她们的童贞。 就是这样一种悲惨的、不堪回首的生活,现在已经进入暮年的知青们是如何看待呢? 私下里的谈论不去管它,只说在公开场合、在摄像镜头下的表现: “一提到那个燃烧的岁月,他们就按捺不住地兴奋起来,仿佛又回到青春时代,充满了激情!” 真是奇天下之大怪,这些人怎么了? 他们怎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出于什么样的心理? 首先,当然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过去穷到一无所有,苦到痛不欲生,所以现在能得温饱就心满意足了,能买套新房就春风得意了。 于是感恩。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他们不只是感恩生活的改变,还一并感恩到过去的灾难。 看来只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无法解释这些人的表现的。 为什么灾难的受害者会感恩灾难的制造者、施加者?! 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象,是“虚假成功心理”在做祟。 在流放的日子里,除了极个别的例子,知青们可以说是岁月虚掷,一事无成。 回城之后,由于已经步入中年,又没有一技之长,所以绝大多数也难有成就可言。 回首一生,“空虚,只是空虚而已!”而这是难以忍受的。 于是其中的许多人宁肯把当年使他们堕入灾难的虚假的“革命召唤”当作真实的,宁肯把当年自己被迫流离的无奈行为解释为意气风发的革命行为。 于是他们觉得自己头上似乎出现了光环,满足了,陶醉了,以致忘记了自己眉飞色舞地炫耀的东西早已被人唾弃。 被“知青”,是一个时代悲剧。 被“知青”而又歌颂被“知青”,是又一个时代悲剧。 前一个悲剧是被动发生的,是一般意义上的悲剧;后一个悲剧是主动发生的,是精神严重堕落的悲剧。 谁想近距离观察一下这些变态者,去广场:大合唱,扇子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