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头与好兆头 作者:丁二黄


 

 好名头与好兆头

孔老夫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他老人家看来,名正、言顺、事成,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所以,旧时的人,给商家取名号就颇有讲究,字斟句酌,浮想联翩,甚或有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啊。

其实,下那么大的工夫,为的就是要求个顺风顺水、平安聚财的好名头,似乎有了好名头,就有好兆头。有好事者就把这个讲究写成了顺口溜,如下:

国泰民安福永昌,兴隆正利同齐祥;协益长裕全美瑞,和合元亨金顺良。惠丰成聚润发久,谦德达生洪源强;恒义万宝复大通,新春茂盛庆安康。看看,你就是把这些个字,颠来倒去的弄,咋个弄,咋个组合,都是让神仙老儿看着都会眉开眼笑的好字,发财发财发大财,吉祥吉祥您吉祥啊。就连在全国餐饮界名气火旺的北京“全聚德”烤鸭店,也没有脱离这个窠臼,不信你在这个顺口溜里边找找?

但凡经商做生意的,谁不求个财源广进,求个生意兴隆,求个平安吉祥?所以,生意人求了赵公元帅、赵财神,又忙不迭地求如来,求观音,在这些神仙面前的香火,就从来没有断过。当然了,那些个全靠人间烟火养活的肉体凡胎的“菩萨”,你也不得不去求啊。

企业的名字代表了一种团队的外在气质,你想一想,假如你是一个气质高雅、很在意自己身份符号的人,让你去加入一个名号几近抓屎糊脸的,类似于“狗娃”“黑蛋”的团队,肯定你的心里就不是味道,就有一种强迫自己喝馊稀饭的感觉。即使你为了生计勉强加入了这样的队伍,你也很难认可自己是供职于团队,反倒像加入了一个与生俱来就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亲朋好友问到你,在哪里高就啊?你会昂首挺胸地回答,我在“狗娃”“黑蛋”公司工作吗?就是回答了,还是会有一种挫败感,让人就此徒生懊恼,自信全无。

我原来的总编辑,是一个非常讲求风度,和善儒雅的人。记得多年前,他和我们编辑部的同仁,一起去吃火锅。我们在《四川日报》门前的红星路上四下寻觅。那时候的红星路上,火锅店鳞次栉比,且家家生意不错,食客盈门,寻了老半天还是落不下座。无奈之际,我突然看到一家火锅店顾客稀落,尚有余座,就埋头径直朝里头钻。我的总编辑一把拉住我,又用手指了指门楣上的店招,我这才注意到,店招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四个大字——烂龙火锅。总编辑小声问我,这是自嘲还是自贱,老板是烂龙,还是顾客是烂龙?我无言以对。同行的谢大哥说:“就是,店子叫烂龙,老板是烂龙,顾客也是烂龙,大家伙到一起,烂到一堆,岂不是成了‘滚龙’了?”尽管此时大家伙已经饿得眼冒金花,但还是不想与“烂龙”为伍,扭头走了,去了一家叫“桃园”的店子,等了老半天,解决了口腹之欲。

真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没过多久,我又路过那家火锅店,烂龙的招牌已经不在,已被其他的招牌所取代,天涯悠悠,“烂龙”已不知龙游何处,难觅所踪了。

其实,店家取名也多以自己的喜好而来,这多少也看得出掌柜的素养。比如,创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的上海杏花楼酒楼,就是借取诗人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得名。这个就体现出老板对诗词艺术的喜好,优雅之情,自然也就有了。

北京全聚德烤鸭店,创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原名为“德聚全”,易主之后,新老板杨全仁,总觉得这个店名不合自己的意思,既然店子易了主,索性把旧名号也打了个颠倒,改为“全聚德”,并把原来经营“干鲜果”为业的店子,改为以餐饮为主业,以烤鸭为主打,这一下子,轰轰烈烈的就是百余年。

蜀地处于内陆,处于相对闭锁的盆地之中,囿于地理环境的禁锢,我们四川人可能因此而比较传统,比较守旧,也比较直白,不如外埠那般雅致浪漫,精于商业运作,大多不咋个做“功夫在诗外”的业务,而崇尚“一招鲜吃遍天”的老悟道。于是,早年间的餐馆,尤其喜欢把自己的看家菜,拿出来做店招。比如,诞生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的陈麻婆豆腐、清宣统末年(1911年)的珍珠圆子、1933年的夫妻肺片、1940年的龙抄手等等,大多如此。

直至现在,你到四川的小乡镇的餐馆去看看,踏进店来,头顶上吊着腊肉、板鸭、猪响皮;墙壁上挂着风鸡、干鱼、红辣椒;店门口更是搭着一个菜架子,各种时蔬摆得层层叠叠;脚下还墩着鱼盆和剐黄鳝的钉板……堂前坊后,凡是拿来做菜的原料,都铺天盖地的壅塞在店堂里,这个直接拿烹饪原料当店招的做法,既看得出店家的实诚,又顺应了四川人讲求实在,“看菜吃饭”的俗尚,自然生意也就不会差。

当然了,也有不少的例外,比如革命老前辈车耀先,于1931年在成都创办的“努力餐”的时候,餐厅的名字,就是引自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大声疾呼。为了打国民党特务的马虎眼,在这里,革命就是吃饭,战斗就是抢菜,造反就是喝酒。“革命”革到了令人垂涎欲滴,吞清口水的份上了,自然便落到了实在处。酒美菜香,亲和无比,群众无须鼓动,自会踊跃参加。既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又做大了自家的生意。抓革命,促生产。这还真是应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

努力餐!巴适。

话又说回来,现如今,成都的餐饮业如此的发达,大大小小的餐馆总有个几万家,名号汇集起来都可以出本书了。可实实在在的说,真正叫得响的名头还是不多,传得久,传得远的,就更少了。

还是拿北京全聚德烤鸭店,来与成都的餐饮企业的店招做个分教。当年杨全仁给自家的店子取名的时候,就是想做一次颠覆,改弦更张,重起炉灶,来一场“革命”,做大做强自家的产业,进而把前任老板取的名头扭了个头。如今“全聚德”三个字名气大了,想当初,它没有这么大的知名度的时候,横着写这三个字,被人念作“德聚全”那也是有可能的,反正前述那个“顺口溜”里,便已经“全句得”了。渐渐的名头成了彩头,就被大众认可了,谁要懵懵懂懂地念错了,念反了,还要遭人笑话。就像成都那个“锦里”,刚刚冒出来的时候,别说外地人,好多本地人都把它念成了“里锦”。刚开始的时候,你把“锦里”念成“里锦”倒也罢了,如果现在你还这么念,就要遭人耻笑了。道理是一样的。

把“全聚德”三个字,拿来与我们成都知名的餐饮企业,大蓉和餐饮有限公司的名号“大蓉和”,来做个对比和计较,这个字“拆”起来就很有意思。

在下是码字的,不是拆字的,今天冒昧“强拆”他一次。

据说,当初给“大蓉和”取名号的时候,创业者们,琢磨过来,琢磨过去,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周章,那时,他们真的才像拆字先生。最后,因着大蓉和菜品多以川菜与湘菜嫁接而成的关系,体现了一种菜系之间大气的包容与互补,再加上大蓉和企业所处的地址,是在天府之国的成都和烟雨潇湘的湖南,而两地又均以“芙蓉”为徽记,就取了“大蓉和”这么个名号。

“大”体现的是气度;“蓉”定位于地域,成都为“芙蓉城”,湖南为“芙蓉国”,这个字可谓两地共享,蓉也有兼容并包的含义;而“和”自然就是和睦相处、和气生财的意思了。

再来看“全聚德”。“全”完全、全部,大而全可引申为“大”;“聚”,聚集、聚合,聚人气,聚财气,聚名气,这个与“容”、包容、容纳,也相差无几;“德”与“和”就贴得更紧,以德为本,以和为贵,那更是相得益彰,互为映照了。由此,全聚德与大蓉和,无意间便有了“心灵感应”,实现了各自应有的品牌价值。

也有人说,大蓉和的“蓉”是带草字头的,似乎与包容、聚合的意思不够贴切,我反倒以为“蓉”字,似乎更有惠风和畅、草木丰茂、欣欣向荣的自然意蕴,放在此处,便自有其妙处。

好名头与好兆头,是否有实在的因果关系,个中玄妙咱们就说不清楚了。孔夫子所言的名正言顺、言顺事成的逻辑关系,又有谁能够给一个科学的解释?好名头是不是肯定会带来好兆头,这个倒不一定,但是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规规矩矩行路者,大多会受到老天爷的眷顾,这个,已经被许多的成功者所印证。

无论如何,那些“耍滑头”“玩噱头”,靠投机取巧谋事的人,肯定成就不了大事业,这个倒是千真万确的。


 丁二黄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189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