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一脉:泥人张 作者:牧雨


 

女娲一脉:泥人张

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应该是华夏民族最古老,也是流布最广泛的民间传说之一,所以民间尊称女娲为“人祖奶奶”。女娲的子孙也继承了抟土造人的本领,创造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泥塑艺术。

天津地处九河下稍,历来是京师门户。早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天津的泥人就已享有很大的声誉。但真正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的,还是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泥人张”的彩塑。

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明山(1826-1906),原名长林,字明山,以字行世。张明山8岁随父学艺,13岁时已能独立创作,至18岁时已名闻于时,人称泥人张。他的彩塑人物善于刻画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静中求动,技法严谨流畅,变化丰富。相传,张明山还能在看戏时在衣袖中捏像,表演尚未结束,他已捏出了活灵活现的戏中角色。其代表作有《渔樵问答》、《蒋门神》、《孙夫人试剑》、《严振像》等。他塑造的《蒋门神》,通高只有11厘米,人头不过蚕豆大小,却是造形准确,塑法嫺熟,把一个恶霸刻画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作者高度的写实能力。

   
    蒋门神泥人张第一代张明山的代表作之一

   
    断桥相会此为张明山的作品,是清末内务府大臣庆宽为慈禧七十寿辰进贡的“巧捏泥人八匣”之一,原藏北京颐和园,20世纪50年代转拨给天津博物馆。

第二代传人张玉亭承继父业,善于从动态中表现人物。其早期作品风格与父亲张明山相似,较重写实,后来更加关注中下阶层民众的生活,作品转化为丑化恶势力形象的夸张手法。1915年,张玉亭的作品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被誉为〝出类拔萃〞之作。此外,他在南洋各地展览,获奖状、奖牌达20余件。其代表作有《吹糖人》、《哈欠僧》、《挖耳僧》、《三娘教子》、《渔归》、《锺馗嫁妹》、《三百六十行》等,其中《三百六十行》、《吹糖人》、《钟馗嫁妹》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吹糖人。泥人张第二代张玉亭代表作之一第三代传人张景祜是张玉亭的侄儿。他的作品除传统题材外,还注重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同时亦曾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采风创作,扩大了彩塑的表现范围。所塑人物,造型严谨,色彩绚丽,动态处理微妙含蓄。代表作有《欢迎太平军》、《惜春作画》、《母与子》、《选花布》、《将相和》、《友谊花盛开》、《泼水节》等。张景祜曾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教学、创作和研究工作,并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1959年,天津成立了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由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铭主持,让泥人张的传人安心出作品,带徒弟。至今已先后培养了80余名彩塑专业人员。第四代传人张锠如今已是清华大学雕塑系的教授,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吸取了国画色彩和壁画图案的长处,更加强调装饰性,创作的题材也更加广泛,使泥人张的彩塑艺术更加充实和提高。

泥人张彩塑属于室内陈列性雕塑,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神形兼备。一般尺寸不大,高约40公分左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故又称为架上雕塑。泥人的用料非常讲究,作品历经久远,不燥不裂。用色简雅明快,艳而不俗。创作题材十分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其中很重要题材之一,就是家喻户晓的锺馗。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其艺术形象的出现,传说始于盛唐著名画家吴道子。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吴道子所画锺馗像中有唐人题记,提及唐玄宗患病久治不愈,夜间梦见一个小鬼盗取杨贵妃的香囊和御用之玉笛,被一身著蓝衫袒臂赤足的大鬼拿获吞食,大鬼自称锺馗,‘即武举不捷之进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玄宗梦醒后疾病随之痊愈,于是诏令画家吴道子,对其叙说梦中所见大鬼形貌,绘为图像,颁行天下,岁末张挂以除邪祟。

北宋高承的《事物纪原》中,更把锺馗说成是因应举不捷触阶而死,由皇帝恩旨赐绿袍以葬的终南进士。传说锺馗有同乡好友杜平,为人乐善好施,资助锺馗赴京应试。锺馗因面貌丑陋而被皇帝免去状元的资格,一怒之下撞阶而死。杜平将他安葬。锺馗做了鬼王之後,为报答杜平生前之恩,亲率鬼卒在除夕时返家,将妹妹嫁给了杜平,这就是着名的“锺馗嫁妹”的故事。

锺馗的形象一直在民俗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兼具驱邪和降福的双重职能。明清以后,人们已不满足于单纯的平安无事,而希冀获得更多的幸福,于是在锺馗画中加强了迎福成份。最明显的是给锺馗配置了引路蝙蝠和各种吉祥物,并运用谐音寓意的手法渲染喜庆色彩。民间将锺馗俗称为“判官”,“判”、“盼”谐音,含有"期盼"之意。在明代《岁朝佳兆图》中,捧如意的锺馗携带着手捧柏叶、柿子托盘的小鬼,上空有蝙蝠,寄寓百事(柏柿)如意和福自天来的祝愿。我曾有一幅天津杨柳青的大幅门判,锺馗面目狰狞,身穿铠甲,外罩红袍,腰系玉带,仗剑而舞,并以手指空中飞来的蝙蝠,寓意“福自天来”、“福在眼前”、“恨福来迟”。按明人《天中记》引《唐逸史》谓,玄宗于锺馗死后赐以绿袍殓葬,但清代以来,为了突出喜庆气氛,民间多饰以红袍。

   
    锺馗—武判。杨柳青年画。

中国的表演艺术与造型艺术之间,历来互相吸收借鉴。早在宋代,锺馗就已在歌舞表演中崭露头角,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岁末的宫廷大傩中,不仅有了锺馗,而且也已出现了小妹的角色。清代剧作家张大复的《锺馗嫁妹》,是昆曲中经常上演的剧目。舞台上五鬼一判载歌载舞,组成一组组富于雕塑感的优美画面。锺馗由净角扮演,粗犷中含着妩媚,风流潇洒。剧中唱道:“排列着伞破孤灯,对着这平安喜庆,光灿烂剑吐寒星,伴书箱随绿绮,乘着这蹇驴儿圪蹬,俺这里一桩桩写下丹青,似一幅梅花春兴”。文情并茂,鲜明地刻画出一个秉性正直、满腹才华而又落拓不第的文人形象。锺馗载歌载舞作出的种种身段,就是从民间门神画中得而来,因而内行人称之为"门神架子"。

泥人张第一代张明山和第二代张玉亭都曾有成组的锺馗群塑作品传世。《中国艺术家征略》卷三载:“予尝见其锺馗嫁妹一事,人马凡廿余,旌旗凯仗之属称是,锺之威猛,妹之娟秀,群鬼之狰狞奇谲,虽(罗)两峰无以过询奇技也”。张玉亭的《锺馗嫁妹》大型组塑,刻画了数十个人物,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旧中国城市中的各种渣滓败类的丑态及其特征。作品中人物面部和动作的漫画式夸张,以及整个色调的青灰色处理,既渲染出森森鬼气,又反映出一种独特的彩塑风格。

我的这件锺馗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作品,购于天津古文化街上的泥人张工艺品服务部,其近现代的风格与泥人张早期作品已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起直到2000年后,大大小小的锺馗我先后买过七、八个,这是最后留在手里的一件。其他那些有的是让要好的朋友强索了去,也有的是让我当礼物送了人。这件作品造型热烈,寓意吉祥,试想,还有比这更合适送人的礼物吗!

   
    天津古文化街泥人张工艺品服务部

   

   

除了红颜色的以外,还有一种黑颜色的,我觉得更沉稳,更漂亮,更能表现锺馗的性格。可惜我最近一两次去天津都没有赶上。

除了锺馗以外,泥人张其他的作品当然还有的是。我这里还有两个小件,一件是一个小朋友送的三国人物,是一套微型的刘、关、张三人组件;另一件是今年春节买的一只小泥猪。

   

三国人物只有一寸来高,却个个气足神完,性格极为鲜明,形体不大,气派却不小。

   

小猪是在北京东岳庙买的,卖主儿说是泥人张,我看未必。但我确实喜欢它那泥土的本色,以及作品中洋溢着的那一派浓郁的中国味道。

 

 更多图片欣赏请移步作者博客:
    http://muyv.blog.hexun.com/14420111_d.html


 牧雨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160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