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代人的青春——随想四篇 作者:山人


 

 往事追憶

看到新華論壇上有些人在討論40年前的知青上山下鄉.各人意見紛紜.有人贊許,認為青春貢獻祖國建設,無怨無悔.有人嘆息失去了的青春,失去了的受教育機會,以致今天下崗,成為弱勢社群,謀生艱難.之所以看法南轅北轍,其實一點都不奇怪.

在1968年的這場玉石俱焚的上山下鄉土運動中,幾乎所有的老三届中學生都一起下放,後來大家命運各有不同,得益者自然大唱贊歌,失意者自然嘆息.是非得失自有歷史評價.不過令一代人失去受教育機會,到農村與地少人多的農民分享資源,將青春浪費在荒涼的鄉村里,無論對國家,對農民,對知青,都是一種損失. 這大概也是一個事實吧.

無論現在處境怎樣,有很多知青懷念那個插隊的地方,懷念那段知青的日子.其實他們是在懷念自己的青春.一個人無論經歷怎樣的過去,總有值得緬懷的地方,是可以理解的,不應該因為沒有輝煌而受到嘲笑.盡管他們今天大多數失意下崗,成為弱勢社群.他們的今天不是他們沒有努力,也不是他們不求上進,更不是他們選擇錯誤,只是他們命運不好,適逢亂世,值得同情.我覺得反而是應該給他們一些補償.

有一個已經移居海外的老三届的朋友說過,曾經很痛恨這段浪費大家青春的日子,但事過境遷之後,反倒為自己沒有當過知青而遺憾,我理解他,那是我們一代人的青春消失的地方,一代人的共同回憶的地方.現在很多人說既然懷念那段日子,為什麼不再去那裡生活或者把子女送到那裡?其實那完全是兩碼事.懷舊不等於要恢復過去.現在一些外面老人也愛聽五六十年代的歌,也懷念那個時代,不等於他們想回到過去.

有些知青說"青春無悔",我不怎麼同意這個說法,當知青對於很多人來說,是無可奈何的,如果可以選擇.,當年我的很多朋友和我都不會當知青.當知青的痛苦,相信很多同伴當時就已經知道,我們的兄姐前一輩都當了知青,我們都知道農村的實況決不會是學校宣傳的那麼美好.當然,也有很多朋友同學自願寫血書去當知青,去扎根一輩子.這些熱血青年的行動我很佩服,只是我實在沒辦法想像自己能在那些地方生活一輩子.我想大部分知青也是這樣,不然他們後來不會大部份都回城了.直到現在,我仍然無法接受學校當時採用的那種高壓手段送同學去農村.如果能像現在的農民工一樣,來去是自願的,我想回憶起來會美麗和諧一些.

不管怎樣,無悔也好,後悔也好,幸福也好,辛酸也好,我們的青春都過去了,人生苦短,珍惜剩餘的日子,過好黃昏的歲月,總比爭吵不休好一些.不管怎樣,我們都是同一代人,有過共同的經歷.

對於我們這些另類的知青,第二次插隊是自己選擇的,自己承擔今天的結果也是應該的,不能後悔.

                                                                              2008-11-22
 
 
 消失了的青春
 
打開電腦, 一位網友華兄的一篇blog文吸引了我,一方面是華兄的文筆很好,寫文章生動細膩,另一方面是華兄與我,都當過知青,那一段共同的命運使我對華兄的知青文章產生很大的共鳴.知青生涯,是我們那一代人的一段很特別的經歷.刻骨銘心,我雖然只做了三年知青,留下的記憶却是一輩子的.三十多年過去了,偶爾的午夜梦中,我依然感覺自己仍然是一個知青,在那小島生活,在田野裡耕耘,在工地裡做苦力搬運材料,更多的梦境,是在黑夜的大海裡與驚濤駭浪搏鬥求生.驀地驚醒,才發覺安睡家裡床上,生活早已改變了模樣.

華兄的"青春祭"寫的是他和一大帮知青在北大荒的那段經歷,并且記錄了一些男女知青的悲慘遭遇,文章不是很長,描述的事情却觸目驚心.雖然只是個別的事件.但一代人的悲劇却是不爭的事實.一千多萬的知青(其實只是十多二十歲的中學生,)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他們被安排離開了家庭,離開了生活了十多二十年的城市,來到了偏遠的窮鄉僻壤,去接受那些幾近文盲的農民的再教育.其實,這樣對於國家,對於農民,對於知青和家長,都沒有什麼好處.像我當年去當知青的那個珠江三角洲的小島,根本就是生產力過剩,我們的到來對他們沒有什麼好處,只是分薄了他們的口粮,反倒是後來我學成了建築幚助他們蓋房子貢獻更大一些.

知青生涯使我們那一代人失去了正式受教育的機會,使他們後來成了低學歷低技術的弱勢社群,在生存競爭中被淘汰下來,也影響了他們下一代的成長環境.我自己15歲就輟學.又做了三年知青,到21歲來到香港已經被耽誤了六年,雖然做知青時就沒有停止過學習,到了香港更拚命地讀夜校,但始終不能和受正式完善教育的香港同齡人比較.而且那一段日子過得很苦,我的感覺就是青春消失了一樣.在我們那一代人之中.我自己還算是幸運,還有機會重新撿起課本,學習英文和建築管理,又能學以致用,不至於成為低學歷低技術的弱勢社群.這些年來,我常回國內公幹,看到許多當年的知青回城後的生活真的很苦,可以想像他們的青春比我消失的更苦澀.
 
去年聖誕節,我們幾個初中的老同學和我們的子女在我家中相聚,兩代人成了一個很鮮明的對比.我們已過中年.他們就像早上的太陽,我們正式的教育是初中都沒畢業,他們全都是大尃生,碩士生,尃業人士,大家什麼都不能相比.只是應付逆境的能力我們比他們強些,我的小女兒和她的一些參加的大學生領袖訓練,其中包括拿著干糧,求生用具到小島去參加野外求生的歷奇訓練,長途的步行使他們支持不住,他們很多同學都暈倒了,不及格.而我們比他們年齡更小的時候,爲了摆脫知青的命運,已經背著少量干糧逃亡,真真正正的經歷了絕境求生,而且真真正正的從大風大浪中闖過來了.

那天,也像今天一樣,很好的陽光,望著很燦爛的陽光照在年輕一代充滿燦爛笑容的臉上,我們真的很羨慕他們的青春.我深刻地感受到真正青春的美好,也深深地遺憾自己從未有過的真正的青春.

今天,看了華兄的"青春祭",我再一次爲我,爲我們這一代人消失了的青春黯然下淚.

                                                                               2008-11-26


 苦澀的青春,苦澀的人生
 
最近常常失眠.昨晚又睡得不好,起來讀了華兄的有關文革和知青的回憶博文,華兄的文筆生動,記錄過去的青春歲月栩栩如生,把那一段苦澀的歷史重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很喜歡讀華兄的文章,但又很害怕讀這些文章.每一次都仿佛是把那過去的瘡疤重新揭開,看到那血淋淋的傷口.

當過知青的人,無論今天的地位如何,大概都會常常自覺地或者不自覺地想起那段歲月.那是一段很難忘記的歷史.我當過三年知青,記憶却是一輩子的.

我們那一代人,至今大多數已經到了退休年齡,逐漸淡出社會了.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在青少年時期失去了原有的受教育機會,成了弱勢社群,過著層次較低的生活.而僥倖來到香港的人.大部份也因為在學歷不足,一直都生活在社會低層.連帶他們的子女,也因為家庭的支援不足, 學習環境,條件的吃虧,在起跑線上落後於人,形成跨代貧窮.他們中間只有少數人,能夠憑著自己的努力,達到好一些的階層.

當知青的時候,我和很多老三届的同伴一樣,常常概嘆自己生不逢時,屢遭劫難,少年失學,還要下放到偏遠地區,過些窮困生活.

後來到了香港,才知道在外面我們這年齡的人其實運氣不差.屬於二次大戰後嬰兒潮.雖然成長的時候社會貧窮,物質缺乏,但正值經濟起飛,機會很多.很多香港土生土長的同齡人經過一番努力,今天都成了社會的骨幹,我們一些同期來的朋友,經過努力,加上運氣,今天也碩果豐收,安享晚年.當然大多數的朋友依然需要為口奔馳.有不少的朋友還是要靠政府的綜合援助才能生存.除了努力和本身的素質之外,人還需要講運氣.

我們這一代共和國的同齡人,運氣大多數不好,除了青春苦澀之外,一生也算是苦澀.

                                                                2008-11-23


 我們這一代

有國內同年齡的網友在blog上訴說晚年的囷境,令我很難過及同情.我們這一代興新中國同齡而在國內成長的人其實運氣很差.童年時正值自然灾害,連飯都吃不飽.十幾歲適逢動亂,沒有書讀,還要下放到邊遠地方受苦,幾經辛苦回到了出生的城市,却又磋跎了歲月.沒有好的工作和生活.近年來更被下崗,苦不堪言.我回國內出差時常都會遇到這些人到公司求職,條件恰當我都會請老板優先錄用這些人.他們一般都較能吃苦,只是往往條件較差.難以和新一代人竟爭.我亦只能安排一些保安,清潔及什工之類的工作給他們.當然也有些很出色的人.我在上海和東北公幹時,交手的合作伙伴就有工程師和項目經理是老三屇的人,他們也能用英文與澳洲來的洋人開會,雖然遠遠不比年輕一代流利,但也下了好多功夫.我和他們成了好朋友,工餘之時,偶然也一周吃吃飯,喝喝酒,閒談中,了解到他們也走過一段很崎嶇的路.

我們這一代人.大都先天不足,在少年時沒有機會讀書.但這一代人也有他們的長處.就是生命力特別強.就像沙漠裡的仙人掌一樣.在悪劣的缺水的環境下都能生存.年輕時我曾在農村生活過三年,那段日子給我的最大收穫就就是學會了在艱難中增加自己的韌力和如何面對失敗.很清楚記得那一次在黑暗中在茫茫大海的風浪裡博鬥了好多個小時.彼岸的燈光仍然是那麼的遙遠,身上的氣力都幾乎用完了,人也困得要命,一秒鐘也不想再堅持下去.這時候,放棄是最容易的,手一鬆,眼睛一閉,一剎那就可以輕鬆地,永遠地離開這個令人煩惱的世界,一切都得到解脫.可是想深一層,自己解脫了,可是父母親人怎麼辦,要好的同學朋友怎麼樣.難道能讓他們一輩子帶著傷心和遺憾生活嗎?人活著不光是爲了自己,人活著還有數不完的責任.就是那種信念讓我頑強的堅持下來.也就是那種韌力讓我在生活中學會了接受失敗.老是有朋友說我的運氣不錯.其實那是一種誤解.少年時就有相士說我這一生失敗的時候比成功的多.要得到同一樣東西往往比別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讀書是這樣,做事也是這樣.青年時不甘心失去讀書的機會.一輩子在窮鄉僻壤中生活,很想移居香港,可是,一次一次的努力都失敗了,人也變得心灰意懶,一個雨天.無意中在茅屋的檐前看到一隻蜘蛛在風中結網.驀然想起幼兒時父親給我講過的王子和蜘蛛的故事,王子給人奪了王位,一之一次的努力都失敗了,後來也是從蜘蛛結網得到啟示,再次努力才得成功,想起父母的爰和期望,我再次鼓起勇氣努力,終於得到成功.前幾年金融風暴,我和很多香港人一樣,受到了很大打擊,收入減少了一半,物業成了負資產,可是還要供樓,還要供三個女兒讀書.生活困難,情緒低落. 也是靠了這種韌力捱了下來,太太二十年沒出來工作去了當全職清潔工,女兒假期去麥當奴做鍾點工,還抽時間帮人補習.一家人同心合力共渡難關.

我們這一代人,相信很多都是像我一樣在艱難中渡過.我們這一代人,失去的東西太多太多.但從另一方面來講.我們也比其他年代的人經歷豐富多了一些.人生在世,平平淡淡是一生,色彩多一些也是一生.不要埋怨命運.命運給我們的經歷畢竟多了一些,況且, 我們也沒有辦法選擇命運.

                                                                        2008-11-27


 山人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199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