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桂林 作者:隐于市井


 

 回忆桂林
   
那还是1970年,插队落户的时候。往来于云南上海之间,我喜欢坐慢车,一则票价便宜(一种错觉),二则一路停停靠靠,万里之行,赏尽风土人情。那时候年轻,不知疲倦,只知省钱,每每在火车站或者火车上过夜,省下几个角子,贡献给为数不多的旅游景点。

那时候孤陋寡闻,一个地方有什么好玩的,要走到街头打听才知道。这天先去七星岩,是因为在哪篇文章上读到过的,回头在解放路桥上看着清清的漓江水,盘算着然后去哪里。只见一个女孩,提着个篮子,闲散地走来。那种闲散的神情,鼓励我迎上前去:

“这附近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那个年代,无需“请问”,无需称为“小姐”或“美女”。

“阳朔去过吗?那一路风景可好啦!”“怎么走法?”“瞧,那边就是码头,每天早上六点有船去阳朔。”顺着她的手指方向看去,果然有两条小船停在那里。其实,去阳朔的码头也正是我要打听的,关于阳朔,刚才在七星岩已经听说了许多。

“那是明天去了,那么现在有什么地方可以去走走呢?”“嗯,那就去伏波山吧,那边,是个公园,离我家不远。”于是就随她一路走去。她中学毕业后在家没事,帮着做些家务。那时候我走南闯北的经历还不多,南腔北调还不能很快适应,两人各自用乡音很重的普通话交谈着。

送我到公园门口,她做告辞状。

“一起进去走走好吗?”我谈兴正浓,还不想分手。

她抬眼看了看我,没说话。我赶紧说:“你等着,我去买票。”门票不过五分一角,但是在那个时候的分量,不亚于现在几十元吧。伏波山的山腹有个还珠洞,古时只有临江的一面有洞口,要坐船方能进入,后来人们在西面和南面开了两个口,这才可以从陆地步行入洞。洞高五六米,宽七八米,长约百余米。该洞名为“还珠”源于几个传说,说法不一,其中一个是讲述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交趾国得胜班师回朝,用船运载买来的薏苡回中原作为药用,有人诬告他运的是从合浦搜刮来的珍珠,于是他就当众把薏苡倒入了伏波潭里,以表明自己的心迹,让这些所谓的“珍珠”流还合浦。

还珠洞内的濒江处,有一下垂的石柱,上大下小,如莲萼倒挂,下端离地仅有寸许,传说是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试剑的地方。剑是横砍而不是直劈,奇哉。

从伏波山出来,她就回家了。没问她姓名,只留下一段记忆。

以至于多年后,我重游桂林,别处不打紧,试剑石还是要再去摸一下的。

第二天,乘交通船去阳朔。那时候旅游尚不成为“业”,自然没有游船。那交通船平底,没有动力,由小火轮牵引着,配备两名撑篙调整方向的船工。船舱里没有固定座位,散放着一些小板凳。我拿一只到甲板上去坐,听热心的本地人充当义务导游。始终没有参透的则是那九马画山。民谣说:“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几多双?看出七匹中榜眼,能看九匹状元郎。”于是乎,本人注定不成大事。

那时候阳朔有个没开发的山洞,忘了叫什么,很深很冷。跟着有手电筒的人(记得是攀枝花钢铁厂探亲路过的工人)一起走进去几百米,冷得直哆嗦,只好退出来。刘三姐唱歌的大榕树,山洞都留下些印象。那棵大榕树要是放在西双版纳就不会吸引人,在阳朔乡下,一片开阔地上就这么一棵大树,自然引人瞩目。

阳朔农民家的柿子随便吃,不要钱,只要自己去树上摘就是了,你要是不摘,它就自己掉到地上烂掉了。我看见供销合作社的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停止收购柿子”。

二十年之后,我在作设备供货厂家调查的时候,从企业名录上发现桂林电容器厂和柳州开关厂,便并作一路,重游桂林。这次桂林给我印象最深的,又是一个女孩。我从火车站出来,她就看准了,迎上来说帮我找旅馆。她找的旅馆便宜、干净,只是不在街面,在小巷,所谓市口不好。我跟她去了,她从柜台上拿了一二元佣金。然后又向我推销去阳朔的旅游船票和种种景点门票,比市价便宜一二成。还约我第二天一早换一家更合适的旅馆,其实是让她再拿一次佣金。一点欺诈也没有,她靠信息赚钱,我也得了便宜,大概算是双赢吧。

这大概是90年,西街还没有外国人,月亮山、石马还同从前一样,人造景点尚未充斥。我公务在身,没有在阳朔久留,当晚乘汽车赶回桂林。

又是二十年过去了,桂林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地方,门槛也给踩烂了,我再也没有兴致凑热闹。


 隐于市井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83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