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知青》
作者:朱蕴忠
|
|||||
破译《知青》 央视一套播出电视连续剧《知青》后,引起了众多知青的质疑。 不少知青以"虚假"、"不真实"等"不和谐"的声音,对梁晓声同志群起而攻之。对此,我在中国知青网论坛--活动与交流栏目,发表了《学会宽容》的建议:"45集电视连续剧《知青》一播,不少网友就对梁晓声同志提出质疑。其实,搞一部电视剧不容易。而且,根据我国的国情,不是作者想怎么搞就能怎么搞的。因此,真正能够反映知青苦难的电视剧,必将在百年之后。如果有人认为现在的《知青》电视连续剧不好看,可以不看。但是,不要一开始就批评人家:这也不行,那也不好。作为知青,我们年龄都不小了,理应学会宽容,多看人家的优点,多给人家一点掌声!"面对网友"为什么要宽容呢?"的质问,我回答:"为什么要宽容呢?不是梁晓声做错了什么需要我们宽容,而是知青的故事,正如刘晓航教授所说:'生活的传奇性远远胜过小说家们苦苦虚构的故事,此乃时代使然。'"然而,事与愿违,不等《知青》播完,全国骂声一片。有人宣称:"这是一部令人恶心的伪知青作品"、定义:"梁晓声只是一条粉饰当年知青苦难的既得利益之'乏走狗'";也有人说:"这部电视剧我只看了一小部分就看不下去了,和我们那时的北大荒生活不太一样,缺乏一定的真实感"------接着,知青们口诛笔伐,愈演愈烈,煞是热闹。 只是看来看去,感觉不对,我这个做了几十年翻译的知青,不妨破译《知青》,为君遥指杏花村。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我们这个国家,文艺始终是为政治服务的。文革之前,姚文元的一篇《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十年文革的导火索,什么"清官"、"贪官",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清官"是"狐狸"、"贪官"是"豺狼",都是"一丘之貉",都要"打倒"。于是,所有"当权派",包括国家主席刘少奇,都被统统打倒。十年动乱,冤案无数,国民经济崩溃,谁也没法搞了,于是拨乱反正,开始平反冤假错案。在此之前,舆论造足,古装戏《十五贯》开始亮相、登台。 诸位不知,这次《知青》电视剧,"立意深远",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作品","是为即将上位的知青领导唱一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赞歌","知青们将要看到曙光,盼到天亮"。你看:赵曙光、赵天亮,都是高干子弟,根正苗红,忧国忧民,思想敏锐,通过上山下乡的历练,走向成熟,将要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特别是赵曙光,身先士卒,带领乡亲们"勤劳致富",在特大自然灾害面前,救灾救难,使得乡亲们死里逃生,恰似观世音菩萨再世。由这样的杰出知青掌权,真是我们知青的大幸!我们知青中存在的种种历史遗留问题,虽不能统统解决,只要"皇恩浩荡",普加退休工资一级,岂不让我等知青感恩载德,欢欣鼓舞!之于当年我们知青"锹如银,裤如裙"、脸黄肌瘦;而如今《知青》中的知青,衣衫整洁,心宽体胖,那些都是细节,无关紧要,因为这出戏的关键,是告诉我们:"知青领导即将上位,知青们将要看到曙光,盼到天亮"了。只是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一些知青大水冲了龙王庙,连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我认为:知青文学作品,如果脱离了文革和改革,那是隔靴搔痒,不着边际,不可能有什么生命力。知青不是一块发酵的面团,可以一拉一条线,一搓一个团,一拍一个饼,任意制作,胡编乱造的故事。知青中有许多像"武红兵"那样的英雄,在危难时刻,不畏强暴,挺身而出,敢于抗争,结果被无辜打成了"现行反革命分子",受尽凌辱,饱尝人间辛酸,落到下乡、下狱、下岗的不幸结局。这类乱世出英雄,惊天地泣鬼神,时代造就的可歌可泣知青故事,必将像邓丽君的歌声一样,迟早会唱响华夏大地。因为,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铁的事实,历史不允许虚构! 我坚信:将来,在知青群体中,必定涌现出一批莎士比亚式的人物,他们创作的知青传奇剧,必将赢得公众的热烈掌声。 日语中有一个《抛弃老妪》的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个老大娘由儿子背着,要把她抛弃到山里去。在路上走的时候,老大娘不时地折断树枝丢在路上。儿子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老大娘说:'为的是让你回家的时候好认路。'儿子听后,流下了眼泪,重新把老大娘背回了家中。" 无独有偶,当年我们知青的"上山下乡",与《抛弃老妪》如出一辙,实属"抛山弃乡"的无奈之举。因此,我们这些被抛弃的知青,也应该不时地留下一些史实,作为后人认路的标记,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2012-7-1
已刊《世界华人周刊》美洲版·第0036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