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知青》的硬伤在哪里 作者:孙尔台


 

 电视剧《知青》的硬伤在哪里

尽管电视剧《知青》的宣传攻势铺天盖地,还创了央视一套当天收视率的第一,但我总觉得其中靠炒作的因素比较大,并未见得真有多大份量。社会上对这部电视剧的评价也基本如此,除了报纸电视上的宣传依然保持高调外,而来自网络和老知青群体的反应却没有那么热烈,甚至不少兵团的战士已经提出了强烈质疑,并要求中央台立即停播。他们的反映就是剧中的硬伤太多,存在许多细节的不真实和虚假现象,所以难以接受。当然,深层次的问题还是对文革的评价问题。前几天我就看到报纸上有个标题,说电视剧《知青》是一部反映红色年代的励志片(大意如此,具体文字记不清了)。这就使我很诧异,不知道这是谁下的定义。如果能把文革冠以红色的形象加以怀念的话,那么我们党在文革后作出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要重新改写了,继而文革也可以翻案了。所以它的另一个硬伤就是粉饰文革。

其实说穿了,影视片的制作不过是一种商业行为,这次知青题材的炒作也不过是制片商谋求票房价值的一个手段而已。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掀掉那些自诩的红色盖头,把它还原成一部商业片,这样大家就艺术谈艺术,也不会存在什么政治上的风险。但不幸的是,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恰恰就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即使按一般故事片的要求来衡量,水平也是很一般的。除了细节上的失真外,人物的概念化、脸谱化和文革语言生搬硬套的问题也很普遍,影片的质量真是令人遗憾。如果要再谈硬伤的话,这肯定又算是一个。

一部反映知青生活的影片不仅没有得到知青的广泛认可,而且遭到群起而攻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依我看还是作者创作态度上的问题。因为知青的问题过去一直比较隐晦,属于灰色话题,根本谈不上是什么主旋律作品。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一批知青出身的干部已经登上了中国最高的政治舞台,因此抓住机会,积极宣传他们的奋斗历程,在全社会进行一次革命理想主义的教育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知青的面广量大,处境不同,历练的过程和体验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在进行所谓全景式的宣传时,一定要把握事物的本质,也就是广大知青的普遍命运,而不能搞为我所需的实用主义。打个比方说吧,中国有千千万万的人被打成右派,这些人中后来也出了一位了不起的总理,但我们在宣传他的时候就断然不能说是因为经历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反右斗争的战火洗礼,是反右斗争成就了他,同时也锻炼了一代人。如果这样说的话,不仅他不会同意,那些九死一生的老右们也肯定是不会答应的。

另外,导演的个人经历可能也是一个原因。张建新虽然也是50年代出生的人,但他69年就参了军,后来又分配到国营大企业工作,个人的成长应该说相当顺利。因此他营造的那种理想主义氛围,必然会与那些有过切肤之痛的知青们的体验存在很大的出入。而青年演员由于对历史缺乏了解,根本没有体会到那个时代的特殊语境,因此人物的塑造自然就很难成功。由此可见,文艺创作工作一定要坚持党中央提出的两为方向和三贴近的原则,对重大题材的作品尤其要慎重,不能急功近利,否则这部《知青》便是一个前车之鉴。

                                                                              2012-06-06


 孙尔台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136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