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此《知青》非彼知青
作者:为之60
|
|||||
【三言两语】: 此《知青》非彼知青 多年不看CCTV1,前不久破例看了十来分钟的《知青》。 我当过差不多五年“知青”,《知青》与我经历的一切很难找到共同之处。尤其其中人物,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后来一想,此《知青》非彼知青。也许那电视剧里也是一种“知青”,但他们更重要的身份是“兵团战士”。 在乡下“插队落户”当农民的知青,曾自嘲为“散装知青”。如果说那段历史还能有些回忆,可以这样说:那是一种基本无人过问、无人干涉的生活。我的感觉,从县一级的“知青办公室”人员到公社、大队党的书记,再到“贫下中农”,几乎没有一个想对我们实施“再教育”。干农活虽然艰苦劳累,相对的自由散漫却可以让生活有些亮色。在当年的四川农村,诸如开会政治学习之类“文革”模式的活动,不仅难得一遇,即使有也基本都是照本宣科,有的会简直就成了社交场所,有的会还可记点“PaPa工分”(1)。这恰恰是当时最不坏的一种生存状态。而“兵团”就不一样了。那种准军事化的管理,那些以“突出政治”为己任的干部(更不用说那些整人害人的干部了),那种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当然只可能是“文革”那一套,对年轻人的禁锢和压抑,很难让人忍受(2)。否则,怎么会发生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知青”为返回家乡而跪地哀求、绝食抗议、上京告状之类的事情? 按理,他们更应该诅咒那个时代,然而好多“激情燃烧”的货色包括《知青》包括“青春无悔”却都是他们搞出来的,岂非咄咄怪事?或许其中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早已失去了话语权? 当年的知青如今已经活了大半辈子,经历了那么多事,见了那么多世面,如果仍然还认为“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那就真是让人无话可说了。 1、Pa:读音,四川方言,“火”字旁右边一个“巴”组成,软的意思。“PaPa工分”即不干农活而挣得的工分。例如曾有过“普及样板戏”运动。知青们到公社集中学唱“样板戏”并演出,就挣了几天“PaPa工分”。 2012-06-2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