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知青》编剧梁晓声谈《知青》 作者:林子搜集


 

 梁晓声访谈:最大程度反映历史真实故事

来源:中新网  

内容提要:

45集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知青》,自5月2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以来,深受观众喜爱,前两集甚至成为同时段的全国收视冠军。一部没有明星、没有穿越、不靠炒作、题材也不讨巧的电视剧,何以能引发如此强烈反响?有人说是因为真实,这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第一部全景式呈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作品;还有人说是该片对历史的钩沉引发了怀旧热。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该剧的编剧梁晓声。

记者:在您看来,《知青》跟其他同类题材的电视剧有什么不同?

梁晓声:与以往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知青》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最大程度地反映了历史上的真实故事。全剧主要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时间背景,将重大历史背景与生动的人物、曲折的故事巧妙相融,塑造了以赵天亮、周萍、赵曙光、孙曼玲、齐勇等人为代表的知青群体,描写了他们知青岁月悲欢离合的故事,全景式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千百万知识青年的生存状态,通过对他们人生命运的精彩展示,深刻揭示了知青群体独特的人生思考和心路历程,表达了对“残酷青春”的敬意。在以前同类的作品中,无论是主人公还是故事的发生发展,都是在一个地方,而《知青》中涵盖了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多个知青曾经踏足的地方,而各种非知青人物,比如家长群体等都出现在这部新剧中。所以说,这部剧不是为写知青而写知青,而是在写那个时代。

记者:是什么原因让您决定创作这部电视剧?

梁晓声:今天的荧屏上能看到反映1949年以前中国历史的剧,也能看到反映上世纪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年代的剧,但是有关新中国成立初期所经历的大跃进、“文革”等历史事件的电视剧却很少,即便有一些作品,对当时情况的反映也不全面、不准确。文艺作品不应该遮蔽历史、过滤历史,希望《知青》能为新中国的历史补上一笔。与以往作品相比,电视剧《知青》不再局限于反映某个地区的知青生活,而是将视角延伸至东北、内蒙古、西北等更为广阔的空间。笔触在广阔空间中的来回转移,如何通过人物关系的设置以及故事情节的编排,既对“知青”这一群体进行全景式展示,又不使剧情那么生硬,这给我的创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记者:这部以“知青”为题材的电视剧,在当下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梁晓声:人类社会的进步说到底不仅是科技的进步,不仅是经济的发展,不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两三千年的历史证明最大的成果是人性的进步。“文革”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里,我们中国人人性里最柔软的那部分依然存在。正因如此,回顾那个时代,除了冷酷,我们还可以看到温暖的、令人唏嘘和肃然起敬的一些事情。为什么一个无书可读的时代,一个在上学的年龄集体被取缔了学习机会的时代,恰恰产生了共和国最无怨无悔的一代人?那是因为他们曾和最任劳任怨养活中国的农民们同舟共济、抱团取暖过。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知青们固守了自己的人性和人格底线,并不断成熟起来。反观当下,我们物质上极大富裕,但很多人反而觉得不幸福,被困惑和迷茫笼罩着,这说明我们的精神世界出了问题,说明我们在人性和人格上缺失了些东西。这部电视剧其实向世人警示这一点。希望《知青》能弘扬正气,在精神层面上引起大家的共鸣。

记者:《知青》并没有选用当红的影视演员,主要演员清一色年轻面孔。对于大多数80后、90后的年轻观众来说,这段远去的历史究竟能否引起他们的收视兴趣?这样做不怕影响收视率吗?

梁晓声:一部好的作品,根本不需要取悦任何观众。《知青》是一部文艺片,不是商业片,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尽一份自己的文艺责任和文艺自觉,而不是去取悦任何观众。在如今风花雪月、穿越宫斗盛行的电视荧屏上,我们希望用文艺的方式守护一份历史、一份责任。对于当今的80后和90后而言,可以通过这部电视剧了解他们的父辈所经历的那段“青春”岁月,这对构建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梁晓声谈《知青》:“那个时代”也从未放弃温暖

来源:天津网 原刊《北京日报》

国内首部全景呈现40多年前近20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画卷的45集电视剧《知青》,自5月29日在央视一套播出以来收视率屡创新高。不过也有观众质疑,认为荧屏上知青的形象和生活与他们当年所经历的不尽相同。

该剧编剧梁晓声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首度回应,他的《知青》不同于此前的知青剧,这里没有主角,是一部群戏,最主要人物其实是“那个时代”。他要通过这部剧让那段已经有些模糊的国家记忆重新变得清晰起来,出发点则是“除了这是我的一份文化责任外,它还能让现在的人们更加确信做好人是正确的。”

重拾“知青”源于找到“新主角”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梁晓声先后发表《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雨》、《雪城》知青题材小说“三部曲”,这为他奠定了在文坛的最初地位,也让他赢得了在知青文学领域的声望。20年前,在同样描写知青生活的电视剧《年轮》播出后,梁晓声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透露,那将是他在该领域的“封笔”之作。

如今,梁晓声食言了。他不仅继续从熟络的领域找寻素材,而且索性将片名直接命名为《知青》。“作为曾经的亲历者,我们有责任记住这段历史。”在他看来,由于不少同题材电视剧的非真实呈现,那段历史变得模糊了,已经构成对国家记忆的歪曲,对现实发展也不利。“尤其是今天的年青一代几乎无所了解,他们往往由记忆空白走向反面认识,那段历史被涂抹上红色,成为幸福指数最高的年代。”梁晓声要通过《知青》来改变这种走向扭曲的趋势。

不过,这一回他不再将关注点放在知青群体本身,不仅仅为知青这些人去写,而是要将那个时代重塑出来给今天的人们去观看、思考,包括那个年代极“左”的氛围。“之前我的那些作品更多定位于知青剧,写时代的意识非常弱。《知青》这部剧里最主要人物是‘那个时代’。”他认为,近年来的影视创作,规避现实题材的倾向很严重,某些段历史似乎被有意抹去了。“长此以往,这种文化是经不起尊重的。”他形容自己这回是钻进孙悟空为唐僧画出的那个金光闪闪圆圈的“涉险者”,“我以自己的勇气迈进去了,尽管有不少人持不同意见,但起码我不是站在圈外接受评说。”他笑言,自己的尝试证明这个圈并不是完全不可碰的,“它并没有一百万伏电压,希望后来者也能进来,并且做得更好。”

他坦言,自己年逾六旬,一不图钱,二少顾忌。“再现那段历史的责任对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再不去做就来不及了。”不过,这部剧依然让他留有遗憾。“准确来说,它并不能称为全景式展现中国知青生活,而只是北中国知青的全景展现。”原来,播出前,包括广东、云南、上海郊区等地的知青生活场景都被删减掉了。

用正向价值观写出特殊年代

几乎从播出的第一天开始,与高收视率如影相随的就是不少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知青对该剧的质疑。“他们都衣着光鲜,可我们当时不少人衣服都打着补丁。”“他们都是靓男美女,事实是高强度劳动让那时的女孩子体型变得强壮。”“劳动是单调且压抑的,在麦收时节是不可能先举行一场割麦比赛的。”诸如此类的争议直指该剧再现的那段历史的真实性。

“这部剧从一开始就不是写‘我的知青生活’、‘我的支边劳动’,而是通过展现知青生活带出那个特殊年代。”梁晓声说,“让观众体会到‘那个年代好可怕’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再现知青的生活经历。”正如目前已进入送审阶段的他的新剧《返城年代》中的“年代”二字一样,他始终希望自己做一面镜子,能勾勒出曾经的历史。

针对有观众以自己的经历和剧中不一样,就认为全剧不真实,梁晓声回应,自己不是在做知青苦难史的纪录片,如果是那样还不如直接写回忆录更有分量。此外,他认为任何一部剧也不可能写全那个年代里某个具体人的真实生活。他举例说,如果组织一群知青共同回忆那个年代的温暖,他们可以列举很多催人泪下的事例;同样,如果将主题变更为回忆那个年代的暴力,事例的数量依然不胜枚举。“我选择在那样的年代里,更多传递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这种温暖并不是对时代的粉饰,而是我们在特殊年代也没有放弃对它的坚守。”他说,自己写的那些人在那个年代是那么的好,主要是想突显文化对人性、人格的影响作用,“他们更符合一个善良的人的标准”。

梁晓声告诉记者,从2009年提笔创作到拍摄及至最后送审的每个阶段,身边都有不少人认为,这部剧是不可能播出的。原因在于剧中触碰到不少“高压线”——男知青赵曙光引用契科夫《第六病室》中的句子直言“中国病了”;男主人公赵天亮的父亲要求与儿子脱离父子关系,这样身为资本家女儿的周萍才可以与儿子相爱;男知青排长张靖严因为天安门“四五”运动被抓走……“之前的影视作品中,没人敢去触碰这些敏感区域。”梁晓声说自己用善良、正向的价值观把特殊年代的“左”真实呈现出来了。“如同蚌含珠一样,那些沙子并不能掩饰人们的理想与期盼。”一如身为老革命的赵天亮的父亲在片中喊出“中国不会亡,中国还有希望”。

文学创作要能提升人格

在梁晓声看来,文学要干预生活,也要高于生活。文学创作从来就是要提升人性、人格,“如果只是去表现阴暗面,那样的艺术能给予人们怎样的影响呢?”

“今天不少人认为那是一个理想主义时代,其实,真实情形是,在那个年代里,有着一大批单纯的年轻人怀着一种理想化的信念在生活、思考。”梁晓声说,赵天亮本来怀着一片善心去背女知青周萍,可当他知道她是资本家的女儿后,几乎不假思索地将她从肩上抖落下来。“在今天的年轻观众看来,这有什么?可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

梁晓声尽量让剧中呈现的内容和今天的现实发生联系。他举例说,剧中被称为知青“小左”的吴敏因为不慎将红宝书滑落到洗脚盆里后的那种惊慌失措;从县城“非法”购得一批当时“禁书”后的赵曙光,遭遇警察突击搜查知青住所时的茫然无奈,都是遭遇大祸的正常反应,不过他们很快从同伴给予的宽容中鼓起勇气积极应对。“其实,任何时候突然大祸临头的事例都很多,今天的年轻人是否也能像他们那样从不利中找寻到对自己有正面影响的东西呢?”

梁晓声承认《知青》有理想化色彩,“可生活也不能完全不这样。”在他看来,无论那个时代如何不利于人性自由、自然生长,毕竟还留出了摆放人性坐标的余地。事实上,知青们正是通过不断划出认识上的界限,逐渐找到怎样做才更符合人性、人格。剧中,赵曙光感动于坡底村村民的质朴,下定决心在那里长久生活下去;就连“反面人物”吴敏也展开自我救赎,向曾经犯下的错误忏悔。梁晓声说,不少演员告诉他,演这个戏和别的戏完全不一样,“他们演完这部戏后更加确信做好人是正确的”。

“在特殊年代里,如何让一个人履行向善的行为准则?我们的文学、影视作品中需要有这种人格教育。我希望观众通过剧中的‘说事、塑人’,去‘想事、想人’,进而对人生的坐标有所设计。”梁晓声说。


 梁晓声解读《知青》

作者:马岱

来源:北京知青网

通过《知青》,梁晓声也试图向观众解释清这样一件事,为什么一个无书可读的时代,一个在上学的年龄集体被取缔了学习机会的时代,恰恰产生了共和国最无怨无悔的一代人?那是因为“他们曾和最任劳任怨养活中国的农民们同舟共济、抱团取暖过”。

“知青的岁月,绝对不是吃了一点点苦、谈点恋爱那样的浪漫,那是苦难的岁月”。

45集大型电视剧《知青》将于5月29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这是继《今夜有暴风雪》、《雪城》、《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年轮》之后,时隔十余年后,中国知青文学代表作家梁晓声再次触碰知青题材作品。

在5月21日举行的电视剧首播发布会上,梁晓声介绍,与以往作品相比,电视剧《知青》不再局限于反映某个地区的知青生活,而是延伸至东北、内蒙古、西北等更为广阔的空间。新元素的介入,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而另一个促成他接手该剧的原因,则是他对某些电视剧对知青生活的浪漫化表现的不满,“有的人把知青戏写成年轻人在风景优美的乡村谈恋爱,这种‘傻浪漫’式的创作让我很恼火,因为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为此,拍摄时,剧组专门在东北弄了一片地,用来拍“麦收”的场景,扮演知青的演员们也被要求在地里田间学习割草、锄地、挑水等体力活,真实重现暴风雪中架线,暴风雨中麦收,以及武斗等历史画面。梁晓声觉得,电视剧《知青》就该是这样一部作品:让观众看到真正的知青是什么样子,而不是展现被美化、被浪漫化、被规避掉的“生活”。

梁晓声本人就是知青,在他看来,知青岁月,首先意味着苦难。“我在黑河待了七年多,像我这样的人,麦收时痛苦得想逃离建设兵团。”其次则是时代的悲壮,“北京一个400多人的知青队伍,死了的就有20多个,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一个事实是,上山下乡是‘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的运动,整整一代人首先是被运动,其次才是怎样在运动中精神情怀的自我救赎。”此外,通过《知青》,梁晓声也试图向观众解释清这样一件事,为什么一个无书可读的时代,一个在上学的年龄集体被取缔了学习机会的时代,恰恰产生了共和国最无怨无悔的一代人?那是因为“他们曾和最任劳任怨养活中国的农民们同舟共济、抱团取暖过”。

45集大型电视剧《知青》29日登陆央视敬一丹谭晶助阵首发会发布会现场中央电视台总编辑罗明致辞山东省副省长张建国在发布会上致辞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称赞《知青》将成为另一部鲁剧经典山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刘长允介绍了《知青》的创作情况主持人敬一丹向编剧梁晓声发问主持人敬一丹与导演张新建展开互动著名歌唱演员谭晶首先演唱了电视剧《知青》的主题曲《曾经》出席领导与主创人员合影大众网北京5月21日讯(记者马鑫)21日下午,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山东影视集团摄制的45集大型青春励志成长史诗《知青》在北京举行首播新闻发布会。该剧将于5月29日亮相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剧场。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中央电视台总编辑罗明、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汤恒、山东省副省长张建国等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今天下午的电视剧《知青》首播发布会由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主持,著名歌唱演员谭晶首先演唱了《知青》的主题曲《曾经》,山东省副省长张建国、中央电视台总编辑罗明、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等领导先后致辞,山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刘长允介绍了《知青》的创作情况。随后,主持人还分别与编剧梁晓声、导演张新建展开互动。

据了解,电视剧《知青》秉持了鲁剧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对一个特殊时代进行了艺术再现。在山东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的关心指导下,山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山东影视集团精心组织,由曾以《雪城》、《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等知青题材蜚声荧屏的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担纲编剧,携手成功指导过《闯关东》、《情系北大荒》等多部剧集的著名导演张新建共同打造,摄像、美术、造型等均启用了《闯关东》的原班人马。该剧自拍摄以来,得到了来自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央电视台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因其题材独特、思想厚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知青》以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上山下乡”运动为背景,描绘了一幅2000多万知识青年从城市走进农村、在广阔天地经受青春洗礼的恢宏历史画卷,史诗般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青春的磨砺和奋斗、激情和梦想。全剧以积极而不失浪漫、清新而富有诗意的手法,通过对赵天亮、周萍、赵曙光、冯晓兰等剧中人物为代表的知青群体人生命运的精彩展现,第一次全景式的再现了“知青”这个特殊群体充满理想又坚韧不拔的青春岁月,表达了对青春的敬意,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励志作用。


 电视剧《知青》剧情与插曲:

剧情介绍:

1969年北大荒林区的一个雨夜,小火车又载来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大城市的知识青年。刚一下车,队伍里的“停派”和“复派”就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扭打在了一起。白桦林火车站的站长杨秉奎,望着一张张稚嫩而青春洋溢的脸,预感到这批人的到来,将会给北大荒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夜晚,杨秉奎还在车厢里发现了一路偷着跟过来的民族资本家的女儿--周萍。因为出身,周萍无法成为兵团战士,杨秉奎感动于她的执着,在第二天七连分配的时候,代她向连长张建业求情,经过一番波折,周萍终于留在了女一班。

七连的知青生活就在北大荒展开了,冲动却正义的赵天亮、柔弱却勤奋的周萍、懦弱却善良的孙敬文、娇惯却积极的徐进步、鲁莽却爽直的齐勇、还有热心积极的孙曼玲、教条主义的吴敏……朝夕相处中,因为性格的迥异和不成熟,这些年轻人在生活习惯上、思想认知上发生了很多摩擦,其中最严重的,当属齐勇和孙敬文之间的矛盾。

在来七连之前,因为一次意外,孙敬文的哥哥孙敬武把齐勇的弟弟齐伟推下了楼,因为这个事故,孙敬文有了个坐牢的哥哥,齐勇失去了亲爱的弟弟,而两家也成了死对头。于是,在七连最开始的日子里,孙敬文数次提出要调离七连,齐勇也数次被人发现在“欺负”孙敬文,此事让连里的几个干部都头疼不已。

知青们在七连遇到的第一个大难关就是麦收。从来不曾干过农活的孩子们,拿起镰刀就手忙脚乱,偏偏天公不作美,恰遇上五年难遇的大暴雨,麦收必须争分夺秒。就在此时,一班班长赵天亮收到他哥哥赵曙光在陕北遭逢矿难的电报。心急如焚的赵天亮,不顾排长张靖严的阻拦,当夜便擅离连队,赶往赵曙光所在的陕北“坡底村”。

“矿难事件”纯属虚惊一场,赵天亮放下心来,却发现坡底村的生活艰难异常,这里又穷又小而且严重缺水。此时的赵曙光,已经下定决心扎根陕北农村,誓把贫穷连根拔起,为了筹钱给坡底村打一口机井,他暗中奔走,在支书的协助下组织村民编织草席拿去县城卖,从县农业物资站买回破旧的拖拉机修理一新……对于这一切,赵天亮并不知情,但是在赵曙光让他带给七连张敢峰的信里,读到了哥哥对这个时代的解读。赵天亮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第一次尝试,从一个他不曾到达的高度,来审视此时的中国,来重新理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的意义。

赵天亮的这次擅自离队,受到了连里的处分,他的班长一职被撤消,更连累张靖严也当不成排长。赵天亮痛定思痛,深刻意识到了集体行动的重要性。

男女知青接触机会并不多,但每一次短暂的相处,周萍都会给予赵天亮关爱和鼓励,爱情的种子在双方心中悄悄生根。三个月过去了,周萍的勤恳和善良,让她收获了七连从上到下的喜爱。但她的去留却变成了七连的难题,按规定,周萍应该去附近的山东屯报到。已经对七连产生感情且一心想加入兵团为家里争光的她,虽然万分不舍,但最后还是不得不含泪离开。

心直口快的山东屯的女支书梁喜喜,不仅对周萍照顾有加,还打算培养她成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典型。但有几个女知青受极左思想的影响,还是给了周萍诸多刁难,而在她离开七连的当天,因为吴敏的疏忽,令女知青宿舍毁于一场大火,周萍更是被当成纵火的罪魁祸首,含冤莫白。层层压力之下,周萍咬牙顶着,在最艰难的时候,赵天亮总是大老远跑来看她,给她鼓励。

由于缺少蔬菜,团里很多知青患了“雀盲眼”,七连也不例外。赵天亮、孙敬文、齐勇在野外往电线杆上安装瓷葫芦,暴风雪袭来,孙敬文和齐勇先后患上雀盲眼,情况危急,赵天亮只身一人冒着风雪去寻求帮助。幸好周萍发现了赵天亮求救的火把,带人将他们救回山东屯,女知青们用一盆盆雪将赵天亮三人“搓”活过来。患难见真情,齐勇和孙敬文经过这次死里逃生,从死对头变成了兄弟;而赵天亮也终于在他们的帮助下,勇敢地向周萍表白了。

知青们的探亲假被批了下来,齐勇去孙敬文家做客,不仅不敢报上真名,更加不敢公开自己和孙敬文姐姐孙曼玲的恋情,二人都希望未来有一天齐、孙两家能够冰释前嫌。赵天亮带着周萍回家见父母,赵父赵母都非常喜欢周萍,但周萍的出身却令他们非常担忧,赵天亮为此和曾是抗美援朝英雄的赵父吵了起来,黯然神伤的周萍留下一封信,悄悄离开了赵家。

赵曙光与赵父老首长的女儿冯晓兰的爱情同样令赵父恼火,他一心要做《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将冯晓兰接到自己家中是出于正义,命长子与冯晓兰共同去插队也是出于正义,可如果老首长的女儿在落难中成了自己儿媳,他觉得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在赵父的坚持下,赵天亮陪他来到了坡底村。

虽然赵父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但在这里,他还是感受到了坡底村村民对赵曙光的拥护和喜爱。此时的赵曙光,已经接替去世的老支书,成为坡底村的新支书,他对集体的新见解和认知,对思想保守的赵父来说也是一次极大的冲击。在陕北的短短数天里,嘴硬心软的赵父慢慢认同了赵曙光的做事手法,也接受了赵曙光和冯晓兰已经结婚的事实。在赵曙光孜孜不倦地努力中,刻板的赵父突然发现,赵曙光所代表的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力量改造着中国,推动着中国在一步步地往前进,而这种力量,是他们这老一辈的人如今已经无法达成的。

时光荏苒,七连的知青们继续在北大荒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逐渐变得成熟,曾经冲动的赵天亮,开始明白个人英雄主义并不能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曾经大男子主义的齐勇,在孙曼玲的提示下开始学会如何尊重他人;曾经软弱而自卑的周萍,开始变得开朗而自信;曾经迷茫得不知所措的沈力,也开始用一切空闲时间来提高画画的功力……和每天为了鸡毛蒜皮的事而争吵不已的最初相比,现在的七连,已经变成了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这些年里,七连的知青们做过很多事,到黑龙江边去巡逻,到新疆引进一批细毛羊……在恶劣的环境下,在一次又一次的突发状况里,他们的身心得到了磨砺,他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赵天亮再一次见到赵曙光,是因为“反击右倾翻案风”,赵曙光被撤职了,正在接受批判。然而赵曙光并未因此而沮丧,让赵天亮不要为他担心,他们都相信,一切妨碍社会进步的事情都会结束,也都会过去的。

“文革”结束,一对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赵曙光没有返城,当上了当地的县委副书记。黑风口森林大火,众知青投入到抢救行动中,在返城之前,为自己的知青生涯尽上最后一份绵薄之力。岁月如歌,时代推进,“上山下乡”已经成为历史,当年的“知青”也早已不再年轻。这个承上启下的庞大群体,不仅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发挥过无可争议的促进作用,亦必在今后继续发挥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作用。他们对亲情的守护、对友谊的珍惜、对爱情的忠诚、对艰苦的无畏、对逆境的坚忍、对未来所持的乐观主义精神……将被镌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一座丰碑。


主题曲《曾经》:

作词:王敏

作曲:栾凯

演唱:谭晶

绚丽的青春之桨,
    划出人生的层叠波澜。
    一代人的追忆,
    荡涤难以平静的心田。
    难忘那苍茫岁月,
    呐喊着温暖的春天。
    磨练伴随着无怨无悔,
    展开人生的风帆。
    我们曾经用身躯亲吻精神的花瓣,
    我们曾经用心灵编织理想的花环。
    我们曾经用微笑面对命运的挑战。
    我们曾经用歌声唱响美好的期盼。

梦里的晶莹泪光,
    闪耀你我曾经的容颜。
    风雨中的思念,
    一路相伴着过往流连。
    那里有雪野大地,
    那里有战友的生死相牵。
    那里有山村大川,
    那里有父老乡亲的惦念。

我们曾经用身躯亲吻精神的花瓣,
    我们曾经用心灵编织理想的花环。
    我们曾经用微笑面对命运的挑战。
    我们曾经用歌声唱响美好的期盼。
    我们用歌声唱响心中的永远.


 电视连续剧《知青》于5月29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来源:北京知青网

岁月如歌,时代推进,“上山下乡”已经成为历史,当年的“知青”也早已不再年轻。这个承上启下的庞大群体,不仅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发挥过无可争议的促进作用,亦必在今后继续发挥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作用。

由梁晓声编剧、张新建执导的央视大戏《知青》将于5月29日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档播出。该剧自开拍以来就备受关注。电视剧《知青》是首部全面反映“知青”这一独特历史群体、还原年代生活的电视剧作品。

电视剧《知青》秉持了鲁剧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对一个特殊时代进行了艺术再现。在山东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的关心指导下,山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山东影视集团精心组织,由曾以《雪城》、《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等知青题材力作蜚声荧屏的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担纲编剧,携手成功执导过《闯关东》、《情系北大荒》等多部剧集的著名导演张新建共同打造,摄像、美术、造型、灯光、录音均启用了《闯关东》的原班人马。该剧自拍摄以来,得到了来自中宣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中央电视台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因其题材的独特、思想的厚重,以及汇聚了名编剧、名导演、名班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该剧以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上山下乡”运动为历史背景,描绘了一幅2000多万知识青年从城市走进农村、在广阔天地经受青春洗礼的恢弘历史画卷,史诗般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青春的磨砺和奋斗、激情和梦想。全剧以积极而不失浪漫、清新而富有诗意的手法,通过对赵天亮、周萍、赵曙光、冯晓兰、齐勇、孙曼玲等人为代表的知青群体人生命运的精彩展示,第一次全景式地再现了“知青”这个特殊群体充满理想又坚韧不拔的青葱岁月,表达了对青春的敬意,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励志作用。

据悉,《知青》将于5月21日在京举行发布会,26日将在央一黄金档首播,敬请期待。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