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知青》于5月29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
|||||
电视连续剧《知青》于5月29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来源:北京知青网 岁月如歌,时代推进,“上山下乡”已经成为历史,当年的“知青”也早已不再年轻。这个承上启下的庞大群体,不仅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发挥过无可争议的促进作用,亦必在今后继续发挥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作用。 由梁晓声编剧、张新建执导的央视大戏《知青》将于5月29日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档播出。该剧自开拍以来就备受关注。电视剧《知青》是首部全面反映“知青”这一独特历史群体、还原年代生活的电视剧作品。 电视剧《知青》秉持了鲁剧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对一个特殊时代进行了艺术再现。在山东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的关心指导下,山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山东影视集团精心组织,由曾以《雪城》、《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等知青题材力作蜚声荧屏的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担纲编剧,携手成功执导过《闯关东》、《情系北大荒》等多部剧集的著名导演张新建共同打造,摄像、美术、造型、灯光、录音均启用了《闯关东》的原班人马。该剧自拍摄以来,得到了来自中宣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中央电视台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因其题材的独特、思想的厚重,以及汇聚了名编剧、名导演、名班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该剧以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上山下乡”运动为历史背景,描绘了一幅2000多万知识青年从城市走进农村、在广阔天地经受青春洗礼的恢弘历史画卷,史诗般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青春的磨砺和奋斗、激情和梦想。全剧以积极而不失浪漫、清新而富有诗意的手法,通过对赵天亮、周萍、赵曙光、冯晓兰、齐勇、孙曼玲等人为代表的知青群体人生命运的精彩展示,第一次全景式地再现了“知青”这个特殊群体充满理想又坚韧不拔的青葱岁月,表达了对青春的敬意,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励志作用。 据悉,《知青》将于5月21日在京举行发布会,26日将在央一黄金档首播,敬请期待。
1969年北大荒林区的一个雨夜,小火车又载来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大城市的知识青年。刚一下车,队伍里的“停派”和“复派”就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扭打在了一起。白桦林火车站的站长杨秉奎,望着一张张稚嫩而青春洋溢的脸,预感到这批人的到来,将会给北大荒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夜晚,杨秉奎还在车厢里发现了一路偷着跟过来的民族资本家的女儿--周萍。因为出身,周萍无法成为兵团战士,杨秉奎感动于她的执着,在第二天七连分配的时候,代她向连长张建业求情,经过一番波折,周萍终于留在了女一班。 七连的知青生活就在北大荒展开了,冲动却正义的赵天亮、柔弱却勤奋的周萍、懦弱却善良的孙敬文、娇惯却积极的徐进步、鲁莽却爽直的齐勇、还有热心积极的孙曼玲、教条主义的吴敏……朝夕相处中,因为性格的迥异和不成熟,这些年轻人在生活习惯上、思想认知上发生了很多摩擦,其中最严重的,当属齐勇和孙敬文之间的矛盾。 在来七连之前,因为一次意外,孙敬文的哥哥孙敬武把齐勇的弟弟齐伟推下了楼,因为这个事故,孙敬文有了个坐牢的哥哥,齐勇失去了亲爱的弟弟,而两家也成了死对头。于是,在七连最开始的日子里,孙敬文数次提出要调离七连,齐勇也数次被人发现在“欺负”孙敬文,此事让连里的几个干部都头疼不已。 知青们在七连遇到的第一个大难关就是麦收。从来不曾干过农活的孩子们,拿起镰刀就手忙脚乱,偏偏天公不作美,恰遇上五年难遇的大暴雨,麦收必须争分夺秒。就在此时,一班班长赵天亮收到他哥哥赵曙光在陕北遭逢矿难的电报。心急如焚的赵天亮,不顾排长张靖严的阻拦,当夜便擅离连队,赶往赵曙光所在的陕北“坡底村”。 “矿难事件”纯属虚惊一场,赵天亮放下心来,却发现坡底村的生活艰难异常,这里又穷又小而且严重缺水。此时的赵曙光,已经下定决心扎根陕北农村,誓把贫穷连根拔起,为了筹钱给坡底村打一口机井,他暗中奔走,在支书的协助下组织村民编织草席拿去县城卖,从县农业物资站买回破旧的拖拉机修理一新……对于这一切,赵天亮并不知情,但是在赵曙光让他带给七连张敢峰的信里,读到了哥哥对这个时代的解读。赵天亮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第一次尝试,从一个他不曾到达的高度,来审视此时的中国,来重新理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的意义。 赵天亮的这次擅自离队,受到了连里的处分,他的班长一职被撤消,更连累张靖严也当不成排长。赵天亮痛定思痛,深刻意识到了集体行动的重要性。 男女知青接触机会并不多,但每一次短暂的相处,周萍都会给予赵天亮关爱和鼓励,爱情的种子在双方心中悄悄生根。三个月过去了,周萍的勤恳和善良,让她收获了七连从上到下的喜爱。但她的去留却变成了七连的难题,按规定,周萍应该去附近的山东屯报到。已经对七连产生感情且一心想加入兵团为家里争光的她,虽然万分不舍,但最后还是不得不含泪离开。 心直口快的山东屯的女支书梁喜喜,不仅对周萍照顾有加,还打算培养她成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典型。但有几个女知青受极左思想的影响,还是给了周萍诸多刁难,而在她离开七连的当天,因为吴敏的疏忽,令女知青宿舍毁于一场大火,周萍更是被当成纵火的罪魁祸首,含冤莫白。层层压力之下,周萍咬牙顶着,在最艰难的时候,赵天亮总是大老远跑来看她,给她鼓励。 由于缺少蔬菜,团里很多知青患了“雀盲眼”,七连也不例外。赵天亮、孙敬文、齐勇在野外往电线杆上安装瓷葫芦,暴风雪袭来,孙敬文和齐勇先后患上雀盲眼,情况危急,赵天亮只身一人冒着风雪去寻求帮助。幸好周萍发现了赵天亮求救的火把,带人将他们救回山东屯,女知青们用一盆盆雪将赵天亮三人“搓”活过来。患难见真情,齐勇和孙敬文经过这次死里逃生,从死对头变成了兄弟;而赵天亮也终于在他们的帮助下,勇敢地向周萍表白了。 知青们的探亲假被批了下来,齐勇去孙敬文家做客,不仅不敢报上真名,更加不敢公开自己和孙敬文姐姐孙曼玲的恋情,二人都希望未来有一天齐、孙两家能够冰释前嫌。赵天亮带着周萍回家见父母,赵父赵母都非常喜欢周萍,但周萍的出身却令他们非常担忧,赵天亮为此和曾是抗美援朝英雄的赵父吵了起来,黯然神伤的周萍留下一封信,悄悄离开了赵家。 赵曙光与赵父老首长的女儿冯晓兰的爱情同样令赵父恼火,他一心要做《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将冯晓兰接到自己家中是出于正义,命长子与冯晓兰共同去插队也是出于正义,可如果老首长的女儿在落难中成了自己儿媳,他觉得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在赵父的坚持下,赵天亮陪他来到了坡底村。 虽然赵父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但在这里,他还是感受到了坡底村村民对赵曙光的拥护和喜爱。此时的赵曙光,已经接替去世的老支书,成为坡底村的新支书,他对集体的新见解和认知,对思想保守的赵父来说也是一次极大的冲击。在陕北的短短数天里,嘴硬心软的赵父慢慢认同了赵曙光的做事手法,也接受了赵曙光和冯晓兰已经结婚的事实。在赵曙光孜孜不倦地努力中,刻板的赵父突然发现,赵曙光所代表的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力量改造着中国,推动着中国在一步步地往前进,而这种力量,是他们这老一辈的人如今已经无法达成的。 时光荏苒,七连的知青们继续在北大荒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逐渐变得成熟,曾经冲动的赵天亮,开始明白个人英雄主义并不能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曾经大男子主义的齐勇,在孙曼玲的提示下开始学会如何尊重他人;曾经软弱而自卑的周萍,开始变得开朗而自信;曾经迷茫得不知所措的沈力,也开始用一切空闲时间来提高画画的功力……和每天为了鸡毛蒜皮的事而争吵不已的最初相比,现在的七连,已经变成了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这些年里,七连的知青们做过很多事,到黑龙江边去巡逻,到新疆引进一批细毛羊……在恶劣的环境下,在一次又一次的突发状况里,他们的身心得到了磨砺,他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赵天亮再一次见到赵曙光,是因为“反击右倾翻案风”,赵曙光被撤职了,正在接受批判。然而赵曙光并未因此而沮丧,让赵天亮不要为他担心,他们都相信,一切妨碍社会进步的事情都会结束,也都会过去的。 “文革”结束,一对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赵曙光没有返城,当上了当地的县委副书记。黑风口森林大火,众知青投入到抢救行动中,在返城之前,为自己的知青生涯尽上最后一份绵薄之力。岁月如歌,时代推进,“上山下乡”已经成为历史,当年的“知青”也早已不再年轻。这个承上启下的庞大群体,不仅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发挥过无可争议的促进作用,亦必在今后继续发挥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作用。他们对亲情的守护、对友谊的珍惜、对爱情的忠诚、对艰苦的无畏、对逆境的坚忍、对未来所持的乐观主义精神……将被镌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一座丰碑。
作词:王敏 作曲:栾凯 演唱:谭晶 绚丽的青春之桨, 梦里的晶莹泪光, 我们曾经用身躯亲吻精神的花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