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电视剧《甄嬛传》·由《甄嬛传》想到《红楼梦》 作者:孙尔台


 

  也谈电视剧《甄嬛传》

最近关于电视剧《甄嬛传》的争议很大,正好我闲着无事,便把这部片子从头到尾地看了一遍。总的感觉是有点肥皂剧的味道,但由于演员的表演很到位,所以也算得上是一个相当细腻的肥皂剧吧,所以也难怪它的收视率最高。

在我印象中比较优秀的宫廷剧还有两部,分别是《大明宫词》和《康熙王朝》。前者是靠诗化的语言取胜,后者是靠非凡的气度取胜。而《甄嬛传》的优点则在于台本的文采飞扬,经典名句信手拈来,引用得也十分妥帖,可谓入情入景,足以见得作者的古典文学功底之深。缺点就是剧情过于戏说,特别把甄嬛与果郡王的关系演绎得过于浪漫,有违封建礼教下人性压抑的历史真实。

由于戏说的成份多了,所以导演的表现手法就有点大写意的味道,剧中人物说什么话都是口无遮拦,毫不避讳,只管对剧情有个交待就行。又由于剧情过长,估计导演也有些疲惫了,所以后半部的编排不够细致,尤其是对准格尔提亲以及对果郡王之死的处理就显得有些勉强,似乎在草草了结。剧中细节上的前后照应问题,应该说考虑得相当周全,但也还有疏漏之处。比如剧中曾经提到过一种能让人假死的药,但这个药在后面的剧情中再没有出现过,自然是相当可惜。还有剧中下的那几盘棋,棋子的摆布简直是不忍卒目。偌大的导演班子和众多的演员中竟无一人懂得围棋,实在是令人遗憾。

最近《人民日报》载文批判了《甄嬛传》存在的煽腥血的问题。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是《甄嬛传》之所以热播,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其中必有深层的原因。说到底还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负面影响太多了,年轻人感受到的压力与困惑也太多了,因此这类宫廷版的《杜拉拉升职记》就会应运而生。包括一些家庭伦理片,也是在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矛盾演绎到了极致。

人们热衷于宫廷剧的原因,还在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贴得太近了,封建专制文化的影子至今还在。所以汪洋同志最近说出了一句很关键的话,就是要破除人民幸福是党和政府恩赐的错误认识。尽管在辛亥革命百年后的今天这句话说得已经有些迟了;但在现实中的中国,这句话的启蒙意义依然巨大。

总之,《甄嬛传》虽有不少的错误需要纠正,但从语言艺术上讲,还应该算是一个难得的好脚本。只要继续认真打磨下去,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无论是小说,或是改编成戏剧,都有可能成为一部传世之作。


  由《甄嬛传》想到《红楼梦》

前几天在博客上写了一篇关于电视剧《甄嬛传》的观后感,谈到了该剧的不足,主要是在后半部分中,对准葛尔部摩格可汗入侵这一重大事件的处理有些草率,也因此丢掉了很多的戏份,甚为可惜。但我认为剧本改编得好,对白很有文采,只要继续打磨下去有可能成为一部传世之作。

这样的评价是否正确,目前自然还不得而知。因为一谈到传世之作,人们就会想起《红楼梦》,它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也是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部大百科全书,所以这样的高度一般作品很难与之相比。毛主席就曾经对许世友说,一定要读《红楼梦》,读一遍不行,要通读五遍才行,于是许世友就专门印了一些大字本来读。但我估计他是读不下去的,因为道理很简单,书里讲的全是些七姑八姨间的狗血事情,他哪会有这个兴趣呢?且不说像他这样戎马一生的将军不想读,我看大概就连中文系的学生也未必都有耐心把它读完。

与《甄嬛传》有关的人物就是《红楼梦》中的贾元春,可以说两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事由都基本一致。都是出身于仕宦名门,也都是被送进宫侍奉皇上的,所以家族的兴衰存亡也都维系在她们身上。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要甄嬛一失宠,甄远道就被流放到宁古塔;只要元妃一死,贾府便立刻被抄了家。真是伴君如伴虎,祸福难料啊。但贾元春的命运显然要比甄嬛差多了,虽然她也曾经有过“榴花开处照宫闱”的风光,但最后还是落得个“虎兕相逢大梦归”的结局。而且按《红楼梦》第五回的提示,元春其实不是死在宫里,而是死在一个“望家乡,路远山高,只能与爹娘梦里相寻告”的遥远地方。由此周汝昌认定,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明显地掩盖了元妃之死的真相。

根据周汝昌先生的研究成果,元春的死应该与《甄嬛转》中准葛尔人的入侵有关。准确地讲,是在河北一带的围场被部下杀死的,而且和杨贵妃一样也是被活活勒死的,勒死她的凶器就是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上出现过的那张弓的弓弦。周汝昌先生说,诸如此类的暗示,书中有过不少。比如“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的那句话,就说明元春死的时候很不甘心,也是很痛苦的。贾元春在省亲时也曾经点过一出叫《乞巧》的戏,而《乞巧》就出自《长生殿》,讲述的也正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因安禄山的叛乱而终止,而周汝昌先生所指的那个虎兕相逢的事件大约就发生在《甄嬛传》中的后半部。我查过有关的史料,说雍正九年时,清军出兵讨伐准葛尔部的葛尔丹,但在通泊一带遭到埋伏,损失惨重,只有两千多人逃回来。当时的朝廷已经乱成一团,因此这个时候会不会有人把责任推到后宫身上,都是极有可能的。但最终出来解决问题的并不是剧中的果郡王,而是臣服于大清的喀尔喀亲王丹津多尔济。所以我总觉得《甄嬛传》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有些草率。像这样的大事件,本应该有很多文章可做而编剧没有去做,最后仅靠一张偏方就能退兵也肯定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其实不管元春有没有人物原形,也不管她是怎么死的。曹家败落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曹家曾经有多名女子嫁入王府为妃,也曾经因此卷入过皇位之争的纠纷,所以雍正一登基后就准备开始收拾他们。我手上有一本故宫博物院编写的《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记录了从康熙16年到乾隆9年间的有关曹家的材料共两百余件。从雍正二年起,曹家就开始触霉头了,朱批上先是有“只要心口相应,若果然如此,大造化人了”之类的挖苦话。随后雍正就指名道姓地骂了起来,说你们真是“混账风俗惯了……”今后如果“坏朕声名,朕就要重重处分,王子也救不了你。”果然其后不出三五年,显赫了六十余年的曹府就死的死、散的散,“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像高鹗的后四十回写的那样,曹家还能再次沐皇恩延世泽,还能有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在档案中并无证据可寻。由此可见,高鹗被后人指责也是活该。

由于大家对高鹗的不满,所以《红楼梦》问世以来,民间的各种续本就特别多,有版本可考的就有57种。《红楼梦大辞典》中记载的最后的一本续本是1984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的《红楼梦新补》,作者是当代人张之。也是花了十余年的功夫才写成的,文笔相当好,我至今还收藏着一本,真是荣幸之至。

当然,无论是《甄嬛传》还是《红楼梦》,毕竟都是小说,说的也都是故事。既然是故事,我们就姑且相信它,也不必过于认真。所以我的这番话,大家就只当作是茶余饭后的闲聊吧。

 

 孙尔台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136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