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青文化”的探讨 作者:版纳荒草


 

 关于“知青文化”的探讨

不久前,曾有关于‘‘知青精神”的提法与争论,有很多知青网友与网民,都发表了各自不同的意见与看法,虽然至今没有一个论断,也许最后还得以官方说了算;但‘‘知青情结”可以说是人所公认的,介乎两者之间,我想应该就是‘‘知青文化”了,如果‘‘知青文化”能得到共识与肯定,那么‘‘知青精神”就有了基石。我想,如果有了‘‘知青文化”这碗酒垫底,那么‘‘知青精神”的口号也会随之响亮起来。

看到电视台近期关于‘‘知青印象”的马路随机采访,年青人多认为,知青群体随着大返城以后已经消失,只记得他们当年很苦的;好一点的有亲戚朋友的家人曾当过知青,会有一些关于知青的印象。对于历史上的知青仍抱有好奇心,进而开始认真地研究知青问题的,几乎都是一些有思想有进取精神的高学历的年青人。

这使人联想到抗战初期的八路军时代,整个部队化整为零,融合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大返城之后,知青却是为生存为生活各自为战,其间约隔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住进动迁房之后,才开始有聚会。我参加的第一次聚会,是在联络员高正伟的家里,一屋子坐满了人,烟雾腾腾,搞得两老无法睡觉。二十年了,社会上人们当然很少有印象,不似当年的‘‘土八路”,无孔不入地出现在人民中间,或搞锄奸,或打冷枪,或搞宣传,更有时组织人们搞大规模转移,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是战争年代根据地人民的依靠,知青显然是没得比的。迅速地零化后,再也整不起来,各改各的行,各走各的路了。

那么为什么‘‘知青情结”会迅速得到公认呢?我认为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从家庭式的知青聚会转到饭店后,一开始并未钻进包间,大庭广众面前,一见相隔数十年的知青战友,相拥号啕大哭,之后再哈哈大笑,有知青为赶聚会,不惧山高路远,有的还专门请假。除非铁石心肠,谁人会见后不为之动容?加上知青人数众多,聚会不断,自然会广为流传。

随着一批有影响力的描写知青的电视剧出现,如‘‘孽债”的家喻户晓,以及知青文学著作的出版,使人们重新恢复了对知青的记忆,超过了很多历史事件,诸如抗美援朝,中印战争,中苏之战与中越战争之后,人们对于那批退伍军人的关注,我想,很大程度在于昔日的知青们顺势吹起了‘‘集结号”,吸引了整个社会的眼球。

网络业的出现无疑为知青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我们云南东风农场的知青利用‘‘勐龙在线”网站,冲破了原先以连,营为单位的限制,知青们以回忆农场往事为主线,能写的则写,不能写的则看,知青影响一下子扩大,加上本身开博人数增多,更扩展到让非上海本地.非知青人士.包括一部分社会精英与有识之士所注目;她不同于‘‘伤痕文学”,更不同于‘‘愤青”情绪,后两者重于破而轻于立,破大于立;‘‘知青文化”则回忆当年,珍惜今天,对明天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她又以知青群体拥有的真实.善良.待人真诚与实干精神,弥补了自身的许多不足之处。

今天,有过知青经历的社会精英们有的进入领导阶层,有的进入如电视.报纸和杂志等新闻媒体行业,回忆知青时期的文章与电视节目,也渐渐多了起来,老知青柏万青的‘‘老娘舅”节目,更是家喻户晓。

鲁迅先生说过,‘‘这世界本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也许,对‘‘知青文化”的肯定与确立,也是这样的吧。

再回到当年的版纳农场。因为有名的‘‘朱梅华失踪案”,团级干部中上海籍知青如蔡家顺.金家林.孙向荣与季寿银等都来我们三连蹲点过,与我们清一色69届‘‘小上海”不同,当时的感觉,‘‘老上海”的文化素质明显要高,与当年连队里热衷于搞‘‘阶级斗争”,某些近乎痞子式的文革遗风,反差相当大。

这次的国庆.中秋双节长假,第一次超出本连队的知青聚会范围,与季寿银及‘‘老水牛”等老上海网友联欢,见到了久闻其名的‘‘橡胶树”.‘‘亭子间”‘‘2009林毅”及‘‘山那边来’’与‘‘萧瑟”,好象聊不完的话题,‘‘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一见如故,那个热闹劲就别提了!喻家霖夫妇还偷偷带进几个‘‘伊利莎白”瓜,为切瓜又跑出去买了一把刀,大伙争着点歌唱歌,‘‘橡胶树”不停地忙碌,一会儿站在桌上,一会儿半跪在地上忙着拍照。令人感动的是‘‘亭子间”‘‘林毅”与‘‘山那边来”以及甘单,自己不唱,一直认真地在欣赏,在鼓掌;‘‘萧瑟”与‘‘没米山岗”歌喉极好,引得满堂喝采;‘‘老水牛”的前苏联老歌,季寿银的长征组歌,唱出了‘‘爷们”气概;黄裕茂的童安格风格,刘静芬的伤感老歌曲,也各有千秋。忽然间,‘‘老水牛”蹦跳着抓起桌上长长的水果刀,左劈右晃,嘴里还敖敖乱叫,满屋子人.特别是女同胞们先是一阵惊悚,随后又开怀大笑起来。

唯一非知青出身的是喻家霖夫人小顾,惦着家里的宝贝女儿,见请假不成,半道上偷偷溜出去,想干脆来个不辞而别。不料团保卫干部出身的季老二料事如神,用他‘‘铁塔般的身影”(黄裕茂语)挡住出口,可怜喻家霖夫妇,只得顺原路返回。

饭桌上,大伙还一直惦着生病的网友‘‘吉言言”。紧接着好戏又来了,由‘‘山那边来”起头,‘‘老水牛”接龙,串起一出‘‘版纳小景”:

山上层层梯田上‘‘橡胶树”在‘‘萧瑟”的风中摇曳,‘‘老水牛”正在悠闲地啃食着‘‘版纳荒草”,一群知青从‘‘山那边来”,其中有个叫‘‘林毅”的男青年,回到他住的‘‘亭子间”,饥肠辘辘地感叹:金嚎‘‘没米山岗”哦(吃饭,没有菜啊)。

‘‘老水牛”说完之后,猛地双手一扬,好似阿Q唱完‘‘我手持钢鞭将你打”后的招牌动作,把一桌人笑得个前仰后翻。

临别前,远居宝山的季寿银动了感情,老大哥一样与好几个知青相拥互道珍重,依依惜别,握手转了一圈之后,只少了‘‘橡胶树”一个人,原来他急赶着上传照片发博文去了。我听得‘‘萧瑟”小声地感叹:‘‘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我想起‘‘勐龙在线”编委吴鹤翔说过:‘‘我们东风农场有8000名上海知青,作为人数不多的网友,今天能够聚在一起,确实是很幸运的。”太幸运了!为当年在版纳农场一起洒下的汗水,一起付出的艰辛,和一同度过那难忘的青春岁月一一干杯!

                                                                    写于2009年10月12日


 版纳荒草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185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