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谈《路西法效应》
作者:黎京
|
|||||
初谈《路西法效应》 看来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因为涉及到的方面太多,加上孤陋的我也是刚刚才知道,因此要从头学起。 开始并没想到会引起我的兴趣。那是在无意中找到了一段梁文道的视频。我对凤凰台的徐子东、梁文道还是比较欣赏的,他们是认真做学问的人。看到那段视频的题目后就下载了,想留待闲暇时再看。 社会学上有很多种效应,是对应社会上曾经发生过的某些群体现象而得名的。所谓群体现象,该是包罗万象的。很多群体现象反应出来的多是愚昧和野蛮。我总有种感觉,也许对群体现象的发生,该用返祖来解释,因为人们在大多数群起时的反应是缺少智慧的,就好似一群白痴们的发泄,此刻无法谈理智,也许过后有些人会后悔,会感到羞耻。而有些人在若干年后还会津津乐道,认为是一种荣光。 这类社会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我只是模糊的知道一点点,也很不系统,但还是感兴趣。也许是经历过文革的关系,也因此就加上了更字。那时文革刚刚结束,面对过去的十年,我内心总是感到空旷得无着落,因为很多过去认为对的,认为曾经该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却在顷刻间烟飞云灭。 后来看到过一本书,大概题目叫做《民主的限度》。文章里提到了“集体无意识”这个词,但是解释不多,我只是朦胧觉得文革中的我似乎也是处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漩涡中,仿佛是被夹裹着投入到一场不得不加入的运动里面去。也有一种无形的规则,在类似大众认同的舆论中,被推着向前走。 我感觉到当时的是处于一种饥渴、贫瘠、枯涩而向往的情绪中。也许里面该是存在很多本源的东西,也就是本质吧。这里面体现的是人性未被开发出之前的那种丑陋。因为我根本不懂,也不知道人还存在人性。 有些知识需要从头学,从头认识。而对于这类学问,不是很多人都愿意去学的。而对于如何一夜间就可暴富的那些玩意,也许能够有更多人喜欢看吧。这就是人之所以愚昧的原因之一,理想多是被物欲所充斥,物质上的成功也就意味着得到社会承认,别的学问,也就因为不能使人得到更多的物质需求,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一旦再次面对那些我们所无知的世界时,错误会不断重复,也许担忧文革会重新来过的人是对的。 集体无意识是荣格首先提出的。(以下摘自网络) 荣格生平:(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卡尔·荣格) 出生于瑞士一个凯斯威尔的村庄。荣格六个月大时,家庭移居到莱因瀑布边的洛封城堡。父亲是一个牧师。荣格从小受家庭宗教气氛的影响,对宗教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是由于他认为其父身为牧师却丧失真心的信仰且无力面对现实,只能讲述空洞的神学教条,再加上他本人在少年时期在领圣餐时心中毫无感觉,不符他的期望,对基督教非常失望。荣格更做过一梦,其中上帝的粪便击碎精美的教堂,因此荣格背离了基督教。 1895年-1900年,荣格在巴塞尔大学学习医学,随后在苏黎世伯格尔茨利精神病院谋得助理医师职位,在布洛伊尔手下实习。其间他进行了高尔顿词语联想实验的研究,积累了最初的声誉。荣格1905年任苏黎世大学精神病学讲师,后来辞去职务自己开业。荣格对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的《梦的解析》很感兴趣,与之通讯,参加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运动,共同创立了一个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并任第一屇主席,后因两人的学说产生分歧而决裂。由于此决裂弗洛伊德将荣格的名字一笔勾消。荣格曾任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及母校巴塞尔大学教授,又获牛津大学及哈佛大学等颁授荣誉博士学位。1961年6月6日去世。 荣格在与弗洛伊德决裂后曾经忧郁数年。他曾见到幻像也曾感觉到众多鬼魂聚集在他家中。其中一个幻像是一位有翅膀而又跛脚的老人菲利门,另一个幻像是一位美貌的女士。这两位成为他日后老智者(自性)及阿尼玛的样本。 因为荣格对宗教毫无忌讳,他对中国道教的《太乙金华宗旨》、《慧命经》、《易经》,及佛教的《西藏度亡经》、禅宗皆深入研究。他也对西方炼金术着迷。他在《太乙金华宗旨》及西方炼金术找到与他个性化观念相同之处:调和有意识的自我与无意识的心性。 他也在解梦方面有杰出成就。梦反映潜意识,是心理学家非常重视的。据他估计,自己一共大约解过80000个梦。荣格的学说与弗洛伊德最大的分别,是他的理论得到较广泛的考察证据。相对于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愿望的隐晦表达,荣格更强调梦具有一种补偿作用。梦不是伪装和欺骗,而是一部用特殊语言写成的书。在梦的分析上,荣格强调不应该仅局限于单独的梦,而是关注梦的系列,着重分析与个人有重要影响的“大梦”。同时,荣格对梦的一些神秘现象也产生了兴趣。荣格按时间顺序把梦分成指向过去的梦(即通常的对过去生活进行回应的梦)、同时不同地的梦(即梦见的一件事正好在现实的某一角落同时发生)和指向未来的梦(即预言的梦)。对于后两者因违反因果律,在当今科学无法得到解释。荣格认为应该用现象学的观点理性地看待,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排斥。 他曾到非洲及美洲等地对原始人类的心理进行考察,提出集体潜意识这一重要的心理学概念。 他提出内倾和外倾的心理类型。并与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四种功能类型进行匹配。提出了八种人格类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性、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这种分类法成为以后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法(MBTI)的基本理论。 在他晚年时,荣格在梦中得到启示,回头研究西方的宗教。在最满意著作《答约伯》中批判犹太教、基督教的耶和华。也许因为个人的经历,他批判约伯记中耶和华对约伯的回答。此一充满怨恨苦毒的批判招致宗教界的反对与批评。由于他年事已高,他对这预料中的批评并不在乎。他也认为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并不完全,欠缺一女性的角色。 荣格是一位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学者,在世界心理学界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是心理学的鼻祖之一。 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荣格认为在潜意识中有个人潜意识及集体潜意识。他考察非洲及美洲等地原始人类的宗教、神话、传说、童话、与梦并比较西方人与东方人的宗教、神话、传说、童话、与梦,发现许多共同的原型而得到的结论。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是人格中最深刻、最有力的部分,它是几千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积累所形成的一种遗传倾向。这些遗传倾向被称为原型。各种原型在梦、幻觉、幻想、神经症中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相对于弗洛伊德的无神论顷向,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中充满了神的形象。 这里似乎存在有神与无神之间的争论。佛洛依德的心理学多是以性倾向为依据,而荣格似乎更深了一步,涉及到神秘领域。也就是遗传,而荣格所提到的遗传与医学上的基因遗传是否有内在的链接,目前还无法证实。估计也不太好证实,因为如果荣格的遗传与医学上基因遗传确实存在链接的话,也许轮回说就不是迷信,而对目前生命来说还是未知领域。 可是从荣格对社会心理中集体无意识的分析来看,人们的行为在很多方面却会有原始人类的痕迹,或回归。因此我不得不觉得,潜意识也许就是人类内心中未被明确发现的“基因”。 既然细胞基因存在遗传,大脑中的脑细胞未必就没有基因遗传,也许是解释潜意识的可能性解释。我是外行,不过自己在推理。 这里似乎存在有神与无神之间的争论。佛洛依德的心理学多是以性倾向为依据,而荣格似乎更深了一步,涉及到神秘领域。也就是遗传,而荣格所提到的遗传与医学上的基因遗传是否有内在的链接,目前还无法证实。估计也不太好证实,因为如果荣格的遗传与医学上基因遗传确实存在链接的话,也许轮回说就不是迷信,而对目前生命来说还是未知领域。 可是从荣格对社会心理中集体无意识的分析来看,人们的行为在很多方面却会有原始人类的痕迹,或回归。因此我不得不觉得,潜意识也许就是人类内心中未被明确发现的“基因”。 既然细胞基因存在遗传,大脑中的脑细胞未必就没有基因遗传,也许是解释潜意识的可能性解释。我是外行,不过自己在推理。 一些名词解释 原型(archetype):是集体潜意识中荣格所发现人类不分地域与文化的共同象征(symbols)。 阿尼玛(Anima):男人潜意识中的女性性格,只有一个。阿尼玛也是男人心目中女人的形象。当男人对女人有一见钟情的感觉时,他可能是将他心目中阿尼玛的形象投射在这女人身上。 阿尼玛斯(Animus):女人潜意识中的男性性格,可有多个。 阴影(Shadow):潜意识中与自我(ego)相反的性格。 ·自性(Self):也就是心、性、或本性,人心灵的中心。 ·情结(the complex):情结是个人无意识中的成份。 共时性(synchronicity):荣格认为两件或多件事于同时发生有其特殊的意义。在有翅膀的菲利门出现前,荣格发现一只少见的鱼狗死在湖畔。他认为这两件事于同时发生有关联。 力比多(libido):与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是纯粹性的潜力不同,荣格认为里比多是普遍的生命力,除表现在生长及生殖方面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 人格面具(persona):人们在他人眼中表现出的形象,通常是社会和公众期许的形象。 ·外向性与内向性(extravert & introvert) 通过对以上这些心理学名词可以看到很有意思的解释。我之所以找到这些心理学上的词汇,最主要的是因为梁文道的那段视频,因为他所提到的“路西法效应”。 我昨天才是第一次听到路西法这个外来名词。很有意思的是,西方对一些社会现象会用宗教故事来解释,也许是因为宗教故事大都带有社会学的寓意,教导心理也必须与社会相关联。 路西法在西方是圣经里面提到的人物,看看维基百科是怎么解释的吧。 传统意义上,路西法(Lucifer)是《圣经》中的一个名词,出现于《以赛亚书》第14章第12节。通常指被逐出天堂前的恶魔或者撒但,但这并不是路西法这个词的原意。路西法这个词衍生自拉丁语,由lux(光,所有格lucis)和ferre(带来)所组成,意思是“光之使者”,指黎明时出现的金星,预示着白昼的来临。通常使用“晨星”(Morning Star)或“启明星”(Day Star)来表述这层原意,而不使用路西法这个词。 在基督教世界里,路西法的故事有不同的解释。不仅仅是名词,也代表巴比伦王。是因为他想凌驾于耶和华之上,所以后来被冠以撒旦和恶魔的名声,意味着反叛和堕落。 也许在这类寓意中,有着更深刻的意思。光明或带来光明却又与反叛和罪恶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路西法效应的意义吧。 这下就回到了社会学意义上。 (http://zh.wikipedia.org/wiki/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是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2007年出版的著作。津巴多在书中首次详细叙述了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经过,并且对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案中美军狱警虐待囚犯的现象作出了社会心理学解释。 路西法是光之守护者,上帝最宠爱的天使,直到他挑战上帝的权威,带领一群堕落天使投身地狱,成为魔鬼撒旦。 概述 美国斯坦福大学曾经有一个很有名的实验叫“斯坦福实验”;实验把一拨大学生分成两堆人,一边扮作狱警,一边扮作犯人。本来这个实验计划是十五天,但六天后就结束了。结束的原因很简单,局面无法控制了。为什么局面无法控制-----扮成狱警的一方因为有了某种特权,有了很大的暴力性和攻击性,而扮演罪犯的一方性格变的顺从和屈服,这就是所谓的“路西法效应”。简单的来说,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下,天使会堕落成魔鬼,好人也会变成坏人。 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71年做过一个探讨人性心理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显示:好人也会犯下暴行。这种人的性格的变化被他称为“路西法效应”: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撒旦。实验内容:在当地报纸上征集志愿者参与监狱生活的研究,为期两周,志愿者每天能得到15美元的报酬(相当于今天的75美元)。有70名应征者被招到斯坦福大学面试,接受一系列心理测试。这70个人都是美国的大学生。其中24名被认为非常健康、正常的人被选中。从24人中间随机抽出一半,让他们饰演监狱的看守,余下的一半饰演囚犯。志愿者们都说他们更愿意饰演囚犯,部分是因为他们无法想像自己毕业后会去做看守,但他们可以想像自己是在坐牢,并以为可以从这一经历中学到一些东西。志愿者们还被告知,如果被分派去饰演囚犯,他们可能会被剥夺公民权利,并且只能得到最低限度的饮食和医学护理。那些将饰演囚犯的人被告知在某个周日等在家里。在那一天,令他们感到吃惊的是,他们被真的警察“逮捕”了,随后被带到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地下室的模拟监狱。第一天,大家还相安无事,但“囚犯”第二天便发起了一场暴动,撕掉囚服上的编号、拒绝服从命令、取笑看守。津巴多要求看守们采取措施控制住局面,他们照着做了。他们采取的措施包括强迫囚犯做俯卧撑、脱光他们的衣服,拿走他们的饭菜、枕头、毯子和床、让他们空着手清洗马桶,关禁闭。最后局面完全失控,实验只持续了六日便被迫终止。实验结论:个人的性情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般重要,善恶之间并非不可逾越,环境的压力会让好人干出可怕的事情。“在实验开始的时候,两组人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不到两个星期之后,他们之间已经变得没有共同之处了。”尤其显著的是,囚犯们怀疑分组并不是随机的,他们认为看守的个子比他们高。(其实两组人的平均身高是一样的。) 津巴多试图用他的实验解释很多问题,包括飞行事故、人在面对恶行时的无动于衷、护士对病人的不当处置以及自杀式袭击者和恐怖分子的行为。由于对自己角色的认识,护士会过度服从医生的安排,哪怕明知医生开出的剂量远远大于规定的剂量;有四分之一的飞行事故的起因都是由于副机长过于服从机长的错误判断。 津巴多虽然强调人们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作恶,但他乐观地指出,按照他的“十步法”,人们同样能够顶住压力,英勇地违抗“路西法效应”。先是承认自己的错误,最后是拒绝为了所谓的人身安全而牺牲自由,相信自己能够反对任何不公正的制度。他举的道德英雄包括抵抗麦卡锡主义、种族隔离、反对越战的人。 有一个问题是,当津巴多说好人变成了坏人时,那些“坏人”并不认为自己成了坏人,他们要么认为受害者罪有应得,要么认为自己只是采用了恶的手段来实现其正当的目的,用目的的合理性为自己采取的手段辩护——虐囚的士兵是为了获取反恐所需的情报,恐怖分子是为了民族解放,在他们的同仁眼里他们也是道德英雄。这根本上是不同的善之间的冲突,而不是善和恶之间的冲突,已经超出了心理学的范畴。 看完这段话后,本来我就不该再说什么了。联系到我经历过的那场被称为浩劫的十年,心里也就明白了自己该做什么。 要想悲剧不再重演,不在于更多的批判和抱怨那个时代,首先应该明白不管是邪恶还是善良,往往就在一纸之隔。而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的信仰和理想,有时会被很多现象所迷惑,会被舆论左右,而这些信仰或舆论掌握在具有话语权的权威那里,无论我们如何想要独立个性,或自认为的理想和抱负中,其实在有意无意间却并不是在被自己主宰,只不过是凌驾于某些深埋在潜意识中的东西所影响,深陷于集体无意识中。自古封建王朝灌输的就是奴化,就是屈从。而教育也被奴化所影响,变幻莫测的烙印在心中。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遇见路西法效应后感到的惊醒。
http://hxzq05.d68.zgsj.net/Essay/6620.xml?id=662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