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作者:马不停蹄
|
|||||
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张照片是我当年在罕乌拉分场拍摄的部分北京知青与当地牧民的合影,能够重新看到这张照片实属幸事。 首先应该感谢如此完好保存住这张照片的人和整理北京知青在草原旧照片的朋友们。更感谢的是烈南老弟,带着有病之驱把这张照片发给我,使我重新看到这张珍贵的旧照片。 这张照片集中了当时罕乌拉分场牧民中大部分家庭的家长式人物。还有来自两个女知青蒙古包的代表:王植春(后右一)陶琮珍(后右二)蒋代平(后右三)。以及男知青:莫东江(最后排戴单帽及眼镜者)刘力前(最后一排高个儿长脸戴眼镜皮帽者)黎烈南(前二排左一,穿白短皮袄‘王顾左右而言它’者)。 本人当时也在,不过在这张照片里看不到我。因为我正举着相机拍摄这张照片。 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是在罕乌拉分场部前方。人们来这里是开生产会的。时间应是中午。 记忆犹新的是我正举着相机调光(焦)距,忽听右手有人喊:“等一等,我也照……”我转头望去,原来是赛音那(前一排左二)。他是原牧场的第一把手,文革开始被打倒。当时正在我们分场劳动,任务是赶着牛车往草圈拉草。只见他迅速地把牛车一扔,三步并作两步跑过来。一出溜坐到了第一排。于是这张照片里就有了原牧场“最大走资派”的身影。这是他在人生危难时与罕乌拉分场牧民及北京知青们留下的一张合影。想必他也会珍惜这个瞬间。 前一排左三的牧民叫吐·单僧,他是知青的巴格希(老师)之一,我们二十名知青来的罕乌拉分场后,正是严冬季节。当时分场牧民大都搬到百里外的扎鲁特旗。我们中有十五人留在分场部放养老弱畜。当时手把手教我们生产技能、生活常识和蒙古族语言的便是他.当然,还有他的夫人和他的弟弟巴特尔。 有五名男知青在到达分场后第二天便去了距离分场部五十里开外的陶格图。他们住在蒙古包里,条件相当艰苦。当时陪伴他们度过那个漫长寒冷冬季的是色楞(前一排左一)色楞教他们牧业生产知识和技能、教他们蒙古语……,色楞也是知识青年公认的巴格希之一。 在后排左侧站立的第一位名叫门德,他是一个牛倌。一个由四位女知青组成的牧羊包由他指导。他被那个包的女知青们尊称为“阿爸”。 站在门德旁边的(后排左二),是当时的罕乌拉分场长老布僧,他人很随和,对知青照顾也周全。这次生产会就是他主持招开的。他会汉语,相当熟练,但从未见他写过汉字和看过汉文书籍。 从前面往后数第二排右一是当年为照日格图(黎烈南)套骑马时,在水滩地里因坐骑摔倒而压断腿的马倌乔格基拉。乔格基拉说话和风细雨,脸色微红,有时腼腆的像个姑娘,但一上得马来却纵横驰骋潇洒自如矫健无比,一副套马汉子的典型形象。 那年我在艾拉河边迷路,在暴风雪中独自睡了一夜,天边刚露灰白色,快冻僵我赶紧爬起来,一看:五六十米处有一座蒙古包,包的主人就是这张照片里第二排右二的索·嘎拉僧。那天他万万没有想到刮了一夜的暴风雪后,会有人如此早的闯进他家。一家人都没有起,我当时抱着火炉一个劲儿地说:“嘎拉图勒那!嗄拉图勒那!(生火呀!生火呀!)”第二排中间位置的那个小牧民,(左右数都是第四位)是我最要好的蒙古族朋友之一。名叫箫格道。他极为聪明,喜欢唱歌,会吹口琴,自己制作的马头琴……。 …… 看着这张照片,浮想联翩。 2012-03-0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