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地重游之二】:又见墨江 作者:勐龙河


 

【旧地重游之二】:

  又见墨江   

一、

墨江镇地处云南中南部,是哀牢山腹地的一个小县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在云南当知青的时候,有好多次曾从它身边走过,有时还会在那里住一晚,当时它的偏僻闭塞和极端穷困,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大巴沿着高速公路的下匝道,缓缓地驶入墨江休息区。时隔了三十多年,我再一次踏上了墨江的大地。抬头向四周贪婪地张望,极力地想捕捉当年的印象,四周除了连绵不断的大山依旧,很少再能找到当年的痕迹。只见墨江天文台球形的穹顶,在附近的山顶上高高地耸立着,给这绵绵的大山深处带来了强烈的现代化气息。

休息区占地面积很大,显得有些空旷。餐馆、商店的旁边还有不少当地人设摊做着买卖,走近一看,他们出售的商品除了点心、泡面、水果外,还有一些煮熟的鸡蛋和玉米。长长的一溜摊位,其上商品也能算琳琅满目,并且货源充足,再也没有当年物质极端匮乏的痕迹。从中也能看出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尤其是农民身上的勤劳和入世精神,只要给他们安定与宽松的环境,要不了多少时间,他们一定能使自己的日子逐渐过得滋润起来。现在看来,过去的穷困,完全是因为长时间的人为折腾造成的。关于这一点,我们的国人一定得长记性,万不可好了伤疤忘了痛。

摊主们说,他们曾是这里的农民。这块休息区,原来就是他们赖以为生的大田,在山区这可是一块不小的坝子。国家搞建设征了地,他们就失去了土地,国家给了他们一定的补偿,至于以后的生计,那就得自行解决了。

我问一个摊位的业主,“拿了多少钱?”“每亩一万多点,”他说,“大约拿到4~5万元钱。”我想,当时这些农民刚拿到这些补偿款时,一定会非常高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价的变化,慢慢的这些钱就难以维持正常生活了。

饭馆里正在营业,进去一看,15元一份自助餐,第一感觉,物价真是便宜,但其实是错觉,说是自助餐,实际上就是可以有点自选的盒饭,能选的基本是极普通的蔬菜,而且质量较差。这样的饭菜,即使在今天的上海市场上,售价决不会超过十元。在垄断经营的前提下,此时这里的物价,要高于大城市。其实,如今这也并不算太离谱。只是现在这里物质丰富,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穷困,但是当年那憨厚的民风,好像正在逐渐地远去,我心中不免有点失落。

墨江天文台球形的穹顶,在附近的山顶上高高地耸立着,给这绵绵的大山深处带来了强烈的现代化气息。


二、

在版纳逗留了一段时间,从那里返回昆明时,我决定再次在墨江停留,吸引我这么做的原因,除了浓郁的怀旧情结,还有那现在已被逐渐炒热的北回归园。

中午时分,大巴到了墨江,一下高速公路马上就进了汽车站。我拿着简单的行李下车出站,车站边就有一个不小的旅馆——哈尼大酒店。我匆匆地办好住宿手续,标间80元一天,房间很大,设施很好也较新,这几乎是我在这一路上所住的最好的房间,只是不带早餐。

今天早上,我从宁洱乘车出发,到这里路程并不远,也没有消耗多少体力。在客房里稍作休整,我觉得精力还很充沛,就打算去游北回归园。

出了房间,下楼,我站在宾馆大门口。外面阳光灿烂,酷暑逼人,路上行人稀少,我想找人问路,也没有合适的对象。宾馆的底层开着一家脚摩房,看上去还算正规,里面坐着几个女服务员,我跨步走了进去,她们以为来了生意,热情地起身招呼。这时,我也想到向她们问路是不是合适?但还是忍不住用半生的云南话问了她们。

“磕(去)北回归园匝个走?”她们的热心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从这点磕(去)还是有一节路,嘎,你在门口叫张摩托带你磕啰,才两块钱,”其中一位女服务员热心地说,“叫他带你到小路口,还不消买票,你自己磕,就找不着唦。”这时,我突然感到,纯朴的民风好像还在!

于是,我就在宾馆门口叫了辆摩托,车主顺手塞给我一顶安全帽,我随手就将其扣在头上,乘势跨上摩托车后座,路上行人稀少,头上烈日似火,地下暑气蒸腾,车主将车开的飞快,我不免心里害怕,不停地叫他开得慢点。在一座山脚下的一些民居前,摩托车停了下来,车主指着房屋间一条上山的小路,告诉我从这里上去就是回归园。

沿着陡峭的小路上山,不多远,就看到一垛顺着山势高低起伏的围墙,其低的地方高度还不及我的腰际,墙上留着人们频繁翻越的痕迹,使这里几乎成了一条山间便道,我没有多想,跨过围墙进入园区。上帝知道,我确实不是蓄意为之。

整个北回归园就建在一座山上,园中有一条线从下而上贯穿整个园区,这就是神奇的北回归线——太阳转身的地方。园里有一些标志性的建筑,还有极富哈尼风格的雕塑,回归线从中穿过,将其连成一串。远处的山头上,还建有器宇轩昂的墨江天文馆。园区占地面积不小,但游人不多,我想即使不卖票,当地人也不会经常来这里游玩。

从园里下来,在附近一家回民开的清真饭馆里吃饭,看厨房里有野生菌类,这当然是我的首选。在等着上菜的时候,旁边有两个当地的男子在用餐,看到他们的餐桌有个菜很特别,我好奇地问他们:“这是什么菜?”“臭菜炒鸡蛋,”他们很认真地告诉我,“很好吃!不知你可吃得惯?”并且一再邀请我尝尝味道,我几次婉言谢绝,他们仍然相邀不止,其中一位竟然到边上拿来一双一次性筷子给我,这样,我就尝了一口,味道很特殊,口味浓重,我个人觉得还是可以接受。

从这么一件小事就能看到,山里人的憨厚、纯真、热心,直到今天仍然与所谓的城里人不可同日而语。

这一顿饭,让我领略了当地的真实物价。一份炒野生菌8元,一份苦瓜炒鸡蛋才6元,饭是免费的。物质的丰富,生活的改善,与三、四十年相比,已是沧海桑田了!

墨江北回归园大门,中间那条线就是神奇的北回归线,沿着楼梯折返而上,就能看见园内一些标志性建筑。

   

极富哈尼风格的雕塑。

   

   

台阶上透明的部分就是回归线,从雕塑中间穿过。北回归线从标志性建筑中间穿过,一直延伸到山头上的墨江天文馆。能看到回归线一直从山下上来。


三、

从回归园回来,我就在宾馆里睡觉,直到晚饭时才醒。饭后,天气逐渐凉爽,我出宾馆大门,沿着宽阔的回归大道,走到太阳广场。广场周边有一些非常现代化的建筑,中央还矗立着有关太阳图腾的雕塑,如今的墨江已把北回归线、太阳转身的地方当着营销自己的品牌,因此,墨江的街头路边都会有类似的装饰。

广场边有一条流过城区的小河,河边上有一条宽阔的人工种植的绿化带,其间还竖着一些雕塑作品,悠闲自在的人们徜徉在红花绿树丛中。绿化带的另一边是一条宽阔的马路,路的那边有不少繁华的商店。

太阳下山后,商店内外,门前、路边,人来人往,人气兴旺。这就是墨江所谓的“步行街”。不过它只是徒有虚名,路上不仅有自行车、机动车驶过,有时还会发现,一匹高头大马拉着板车堂而皇之地健步走过,发出音色清脆、节奏明快的声响。

突然,有一长列崭新的摩托车,排着整齐的纵队,一辆接着一辆慢慢地驶过步行街。领头的几辆还打着彩旗,原来是日产摩托在做广告。

这次来云南,发现这里的山区、农村,已经很少有自行车了,取而代之的就是摩托车。连版纳的傣族上山砍柴,都是借助于摩托,再也看不到肩挑牛拉了。从中你就能看到我国农村摩托车市场有多大。

我一路打探着找到了原来那个唯一的十字路口,这里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年的模样。向路人打听,这是不是原来的那个路口?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感觉上路面变窄了许多,询问路人,路面是否改建过,得到的回答却是否定的。

原来旅馆的位置上,现在开着一家超市,店门口正坐着一位当地的老人。

我向他打听,“这里原来是不是一家旅馆?”他抬头看了我一眼后,连声说道:“是,是!”顺着原来旅馆的位置向前走,路两边有些房子明显年代久远,破旧的木质门窗敞开着。房顶上那些饱经风霜的瓦片,尽管已经歪歪扭扭,但仍然顽强地排列着,瓦缝间枯萎的衰草,还在风中摇曳。我抬头看着它们,心想:曾记否?四十年前,有过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从你们身边走过,今天我又前来看你们,你们是否还能认识我?!

四十年前墨江的贫穷,即使在云南当地也是出类拔萃的。当年,这个唯一的十字路口也是不完整的,两条相交的土路形成了这个十字路。

其中一条土路的一边就是这个简陋的旅社,另一边,要走一段路,才有一个停车场,四十几年前,我们第一次在这个旅馆过了一夜以后,第二天一早,就在这里排着队走向停车场,然后再上车出发,继续前行的。

当年,另一条土路的一边有这里唯一的一家两层楼的百货商店,隐约记得,其中除了有一些简陋的农具、本地的茶叶出售外,没有任何其他商品,商场里洋溢的气息,也像当年山民身上的气味。这条路的另一边,当年没有什么像样的房屋,过往的客车倒是常常在这里停靠。说来还真有点不可思议,当年这里就有类似上海“黄牛”一样的人物,应该还是当地的农民,他们经常在这里从知青手里收购全国粮票,每斤五角钱,当年我们每月工资28元,还可用粮票从他们手上换来上海紧俏的布票。当年这里缺粮,从中可见一斑。

今天,我站在这个有点陌生的路口,在昏黄的街灯下,看着街上过往的行人,心里真切地感受到:岁月易逝,往事不堪回首!


四、

从昆明到版纳,长途大巴沿着元玉、元磨高速一路往南。快到墨江休息区时,高速公路右下方不远处,出现了一座廊桥,它黑白两色、古色古香,在红土地上格外显眼。我们当年在这条路上走过好多回,却从未见过它,但是,看上去它明显是有些年代的。当时,我就想如果回程时,能在墨江停留的话,我一定得找机会去看看它。

一大早,我睁开双眼,迷迷糊糊地竟然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这样的感觉真是很奇妙,有点可遇而不可求。稍一清醒,才知道自己是孤身一人睡在墨江哈尼大酒店一间很大的标房里。空调开了一个整晚,此时房间里非常凉爽,盖着被子,还觉得舒适宜人。

今天,我就打算去看看上次在高速公路上邂逅的古廊桥,感觉上它离这里好像并不远。

走出宾馆大门,迎面就是一阵热浪,与宾馆房间里的温度形成很大的反差,墨江这个地方夏季非常炎热,这次对此更加深了体会。

沿着回归大道向前,走了不多远,在一个十字路口向左拐,再走哈尼大道,我沿着大路从高速公路下面穿过,眼前的视野一下变得开阔起来。

路边大片的土地正在平整,这是准备开工的工地。走了不多远,就看到远处有一个黑褐色的亭子,根据其所处的方位,我感觉它就是那个曾经远远得有过一面之交的廊桥了,可能由于视角不同,它的外貌与我上次看到的相去甚远。

向路人打探,路人果然随手指向那个黑褐色小亭子,我快步向前,一座古色古香的廊桥赫然显现在眼前,它位于两条河的交汇处,横跨涟漪河上,桥的两端门楼正面上方分别都写着“涟漪桥”三个金色大字。远看像小亭子的东西,其实是这座桥中间高高耸起的魁阁。

所谓的廊桥,还有一种叫法,就是风雨桥。整个桥面就像风雨长廊,能供过桥的人们避风遮雨。这种样式的古桥,我在浙江和福建交界的山区见到过不少,没想到,在遥远的西南边陲竟然也能见到它的身影。

据说,眼前的这座廊桥始建于清朝初年,曾两次毁于大水,清末光绪年间重修。它曾是以普洱为中心的茶马古道北段上的交通要道,82年被列为墨江县重点文物,直到最近才被修葺一新。如此看来,它周围被平整一新的土地,也是想借它的效应而开发的。

   
    桥的两端门楼正面上方分别都写着“涟漪桥”三个金色大字。

   
    它黑白两色、古色古香,在红土地上格外显眼。

   
    远看像小亭子的东西,其实是这座桥中间高高耸起的魁阁。


五、

如今,不少地方都不遗余力、想尽办法地要开发旅游,边远、贫困地区尤为迫切。因为有近在眼前的致富榜样以及财富效应摆在那里,所以这也就不足为奇。

现在的墨江也在极力推销它的旅游产品,它卯足了劲、极力吆喝的有两大拳头产品,其一是北回归线,太阳转身的地方,这是下了大本钱的,在城区内建了很壮观的回归园;其次就是双胞胎,不知是什么原因,据说这里的双胞胎特别多,有一年这里曾经举办过盛大的双胞节,邀请了国内外不少双胞胎来此聚会,这当然也是为了创造知名度。

双胞井位于墨江县城西部的河西村,近年来也被炒得火热,我们当知青的时候却从未听说过,当然,当年是“革命加战斗”的年代,即使有也决不会被渲染的。

其实双胞井离县城并不远,从我住的哈尼大酒店步行到那里只要半小时。但是,与回归园相比,那里的基础建设要差很多。

沿着哈尼大道往西,从一个简陋的闹哄哄的茶叶批发市场穿过,再走一段土路,(如果下雨,我估计这段路一定会很泥泞。)就能看到一片普通的民居,从这片民居中穿过,就有一片开阔地,不远处翠绿色的小山脚下,有两口大井,这就是著名的双胞井了。

附近的这片民居就是河西村,现在也被称作双胞村。

河西村是一个哈尼族碧约人居住的村庄,据说,这里还保留着淳朴的民风和完好的哈尼族文化,更因为有神奇的双胞井而远近闻名。双胞井边有茂密茁壮的双胞树,井水一年四季都充盈清澈,甘洌可口。传说喝了双胞井的水会生双胞胎,更使双胞井名声远播。有求子心切的人慕名而来,只为喝一口双胞井水。美好的愿望,让神奇的双胞井笼罩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双胞井边有茂密茁壮的双胞树,井水一年四季都充盈清澈,甘洌可口。

   
    不远处翠绿色的小山脚下,有两口大井,这就是著名的双胞井了。


六、

云南这个地方有不少回民,现在他们中间有不少在云南各地经商,尤其是开餐馆做小本生意的特别多,这次,我在云南各地行走,就看到不少,如今,墨江镇上就有不少回民经营的小饭馆。

这些年社会快速转型,无容讳言,社会上有一些人,身心浮躁,急功近利。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什么事情都敢做,有的简直到了无所畏惧的地步。因此,如今人行在外,提防的神经还得时常紧绷,不然的话,被坑蒙拐骗的事情,还真得会出现。

回民开的饭馆,相对来说,信誉要好些。这可能由于他们的宗教背景,使他们心中还有敬畏的东西。

今天,我已经买好了午后返回昆明的车票。由于早餐吃得较晚,快到中午,仍然没有食欲,本不想吃午饭,但又顾虑途中会挨饿。

宾馆门口就有几家饭馆,其中还有一家是回民开的,这时没有顾客,一个年轻的女服务员坐在桌边,埋头正在吃着一碗面条,看上去,那碗面条还挺不错。

“老板,给我来一碗像你手上一样的面条吧。”她听了我的招呼,二话不说,放下手中的面碗,走进了厨房。不一会就端出一大碗面条,面条里有绿叶蔬菜和鸡蛋,色香味俱佳。云南多的是米线、米干,像这样的面条到也并不多见,这样一大碗可口的面条,她居然只收了4元钱。

饭馆门口的路边,蹲坐着几个卖水果的小姑娘,面前摆着几个竹篮,篮里放着一些拳头大的芒果,看上去皮色很青,好像没有成熟。

她们这样的销售方式,不禁让我想起,早年我在回家探亲的路上,看到的那些大山里贫穷而纯朴的山民。

“小姑娘,你卖的芒果咯熟了”“熟了么,不信,你剥开瞧瞧嘛。”“信了么,不消了。”我顺便买了些芒果,带到宾馆,剥开一个,小姑娘果然没骗我,芒果真的是熟透了,金黄色的果肉,果汁四溢,真是口味香甜,果味浓郁。与大城市里卖的相比,质量上真是有天壤之别。


 【旧地重游之一】:千里走单骑·又见景洪·东风掠影:

http://hxzq.net/Essay/6422.xml?id=6422


 勐龙河文集:http://hxzq.net/showcorpus.asp?id=183

2011/4/24 15:23:31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