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鲁迅:不妨从尺牍入手
作者:震亚
|
|||||
走近鲁迅:不妨从尺牍入手 鲁迅在《孔令境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序》中说过:“现在的读文人的非文学作品……远之,在钩稽文坛的故实,近之,在探索作者的生平。而后者似乎要居多数。因为一个人的言行,总有一部分愿意别人知道,或者不妨给别人知道,但有一部分却不然。”所以,想要知道这人的全般,不妨从不注意处,如尺牍入手,“看出这人——社会的一分子的真实。”普通的书信尚且有此功能,更何况两性之间最具微妙色彩的情书呢?而鲁迅本人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样本:他与许广平之间的通信集——《两地书》。 今年的9月25日,恰是鲁迅诞生的130周年。在此时刻,不妨让我们从尺牍入手,以这样一个角度,去接近鲁迅,进而认识一个更为感性与真切的鲁迅。
情感情意缠绵、浓烈,几乎是一切情书共有的特点。所以: 即使是鲁迅,人称思想界的战士,可激情来时,也曾下午刚给许广平寄出一信,晚上便又再写一封。而且半夜三点,凌晨五点,两次“遥想小刺猬”(指许广平),起床续写。其信中,居然有“置首一人之足下,甘心什倍于戴王冠,久矣夫,已非一日矣”的告白——这样的深情与浪漫的告白,是否可与琼瑶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有一拼呢?
品德不知哪位哲人说的:爱情使人高尚。此话不无道理。因为爱是无法与责任截然分离的。所以,也有人说:爱是奉献。 年长许多的鲁迅与小他十七岁的许广平定情之际,也曾有过长时间的犹豫。在信中,他多次谈及:“况且我的心也并不‘空虚’,有充实我的心者在”“至于有一个人,我自然足以自慰的,且因此增加我许多勇气,但我有时总还虑他为我而牺牲。”“我想HM(指许广平)正要为社会做事,为了我的牢骚而不安,实在不好”。这样的纠结,不正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真切体现吗?
性格既为书信,一般来讲,开头、结尾应分别有称呼与署名。而如何称呼与署名,很能见出书写人的性格特征。 从照片上看,鲁迅总给人以清苦、严肃的印象。可在《两地书》里,他却多有微妙的示爱,诙谐的调侃。比如,称许广平为乖姑、小刺猬、小莲蓬;而自画高扬长鼻的小象替代署名,或干脆就署“小白象”三字。显然,这里的种种昵称与自我署名都是取悦对方的一种方式,透着俏皮与风流。
境界男女间的情书当然以写恋情为主,但笔者不同,思想、修养有异,其内容境界也就有别。不仅浓烈的感情得以宣泄,思想的火花也会因感情的催化而时时闪现。 《两地书》里,不乏言情之处,但更多的是谈人生的感触;对如何改造旧中国的探索;以及广泛的社会批评。比如,鲁迅在信中指出:“苦痛是总与人生联带的,……走‘人生’的长途,最易遇到的有两大难关。其一是‘歧路’,倘若墨翟先生,相传是恸哭而返的,但我不哭也不返,先在歧路头坐下,歇一会,或者睡一觉,于是选一条似乎可走的路再走……其二便是‘穷途’了,听说阮籍先生也大哭而回,我却也象歧路上的办法一样,还是跨进去,在刺丛里姑且走走……总结起来,我自己对于苦闷的办法,是专与苦痛捣乱……”又说:“大同的世界,怕一时未必到来,即使到来,像中国现在似的民族,也一定在大同的门外。所以我想,无论如何,总要改革才好。但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孙中山奔波一世,而中国还是如此者,最大原因还在于他没有党军,因此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鲁迅是公认的民族伟人,其伟大之处也在这情书中表现了出来。
文风人有个性,情书亦有不同的风格。 或英气勃发,如拜伦:“当阿尔卑斯山或是大洋把我们分隔了的时候,想着我吧!只要你的意志与我息息相通,那山海是永远不能隔断我俩的。”或缠绵悱恻,如庐隐:“亲爱的:我渴,我要喝翡翠叶上的露珠;我空虚,我要拥抱温软的玉躯,我眼睛发暗,我要看明媚的心光;我耳朵发聋,我要听神秘的幽弦……”《两地书》也如是。 鲁迅年长,又有家室──虽然形同虚设,所以行文含蓄、婉转。他与许广平同居前,从不在信的中间再直呼对方。甚至,也不常用第二人称代词──你,而改用表示第三人称的代词或名词。比如,1926年11月15日的信。彼时,二人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刻。一方面,囿于社会的黑暗,旧势力的强大,不忍许广平牺牲太大,鲁迅因此“常迟疑与此后所走的路”;另一方面,除了母亲,唯有许广平给了他人间的温暖和深情,所以他又“不愿失了”心中所挚爱者。于是,他在充满矛盾的心境中写出的信,更其曲折:“我的一个朋友,或者将往汕头,则我虽至广州,与在厦门何异。所以究竟如何……实在难于下一决心,我也就想写信和我的朋友商量,给我一条光。”既为商量,若用你字岂不更见亲近?可他偏用“我的朋友”替代。似乎疏远了,但因倾向性的明显与委婉曲折的表述而更具深意,更能拨动对方的心弦。 ………… 如果说,“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热诚,“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严厉,是我们从鲁迅的小说、散文及杂文作品中得来的印象;那么《两地书》则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家、思想家的鲁迅的更多侧面,至诚至纯的。 (《两地书》初版于1933年,收信135封,有删改,至今已经重版多次。现有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新版全本,共收信164封,未作任何删改。其中,鲁迅的信有78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