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漫谈弥勒佛在千山 作者:banjin


  趣说漫谈弥勒佛在千山

千山自发现“天然大佛”后兴建了大佛寺创办了大佛节,很多外地游客尚未到过千山就已经对“天然大佛”如雷贯耳,不能不说“天然大佛”对推动千山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所谓的“天然大佛”就是佛教中的弥勒佛。

其实,这位弥勒佛爷虽然和如来一样来自印度却是在中国成佛的,怎么说呢?且听俺慢慢道来:佛教中分管未来的弥勒是在东汉后期来到我国的,那是2000多年前的公元1-3世纪。当时弥勒的形象是这个样子的:“状如童子,有头光,双手抱鸡”“下身穿裤,腰系流苏,外八字脚而立”。这是一个撇着八字脚抱着一只鸡的小孩子形象,象征弥勒下世到鸡头国做了国王。这种以鸡为特征的弥勒在日本出土的三角缘佛兽镜上也有。专家管这种弥勒造像叫“仙佛模式”。这种形象的弥勒源自印度,多数是2-3世纪的文物,还是位“菩萨”形象。

后来到了4世纪末至5世纪初,中国人根据自己的理念创造了立式弥勒像:“高髻长发,袒上身,有项圈、璎珞、帔帛,下著大裙”。呵呵,这时的弥勒已经长大成年了,不穿裤子改穿裙子了,就不知道他是否改正了八字脚?这阶段弥勒的称号是“弥勒菩萨”,还不是“弥勒佛”,时间是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这是当前发现有明确纪年最早的弥勒菩萨。这种形态的菩萨,应是受长安佛教文化影响,属于“秦州模式”。

   
    交脚弥勒菩萨造像

差不多同时代还有一种“交脚式”的弥勒造像。它起源于中亚,在我国和田市卡拉墩遗迹N6l号佛寺壁画中的交脚菩萨像可能早到公元3世纪中叶。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中也盛行交脚式国王及菩萨造像,这种形象是“结跏趺坐”的交脚弥勒菩萨。但是无论是立是坐是否交脚,他还是“弥勒菩萨”不是“弥勒佛”。

到了云冈石窟时期,“交脚弥勒菩萨”的造像就越造越大了,最早期的“昙曜五窟”中的17窟,就是以巨大的交脚弥勒菩萨(高15.6公尺)为中心,以二结跏趺坐佛为左右的“三世佛”题材。稍晚的13窟主尊,也是巨大的交脚弥勒菩萨(高13公尺)。弥勒已经准备好从“弥勒菩萨”晋级到“弥勒佛”了。有专家认为“似可认为‘交脚弥勒佛’出现于公元470年前后。”也就是说弥勒由印度到了中国,走过了近400年的历程终于要在中国成佛了。

那么,在中国最早最大的弥勒佛在哪儿呢?河南人说在河南。他们说“浚县大伾山倚坐大弥勒佛像,造于北齐或稍前,即主体部分完工于公元550-577年间。它与太原西山北齐倚坐大弥勒佛(已毁),最终确定了倚坐式弥勒佛的模式,影响隋唐以后的弥勒佛造像达八百年之久。浚县大伾山倚坐大弥勒佛,是中国现存最早又最大的一尊弥勒佛造像,堪称中国古代八大弥勒佛之首,十分珍贵。”

   
    四川乐山大佛现在中国国最大的弥勒佛

大伾山倚坐大弥勒佛石像高22.29米,已有1600余岁。著名的四川乐山大佛也是倚坐式大弥勒佛,虽然没有大伾山的早,但是肯定比它高大。因为“乐山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发髻有千余个,耳长6.72米,鼻长5.33米,眼长3.3米,肩宽24米,手的中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长11米,其上可围坐百人以上。”不过论起岁数来的确是浚县大伾山倚坐大弥勒佛要年长些,它在中国最终确立了弥勒佛的“标准像”一直影响到唐、宋、元、明时代。

   
    四川乐山大佛

说了半天,您会说我们印象里的弥勒可不是这个样子啊?通常所见的“大肚弥勒佛”形象,不都是腆着个大肚子、半倚半坐、一副乐呵呵、平易近人的模样吗?怎么有如此正襟危坐、神色肃然的弥勒佛呢?其实呢,佛经上说,弥勒佛是释迦牟尼的接班人,目前还在兜率天静修。释迦死后56.7亿年,弥勒才能成佛,降临人世。所以弥勒佛到底长什么样谁也没见过,在人们的想象中,他应该是苦修精进、表情严肃的模样,这种倚坐式弥勒佛其实是大肚弥勒佛的早期形态。

   
    杭州飞来峰的大肚弥勒佛

那么那“大肚弥勒佛”是怎么来的呢?那是五代后梁时有个布袋和尚叫契此,被认为是弥勒化身,这个故事在宋人《鸡肋编》上:“今世遂塑其像为弥勒菩萨。”可见是宋代才开始以布袋和尚的像取代弥勒像。其实最早的布袋像也没有现在所见的那么胖,只是依照当时“形裁猥琐,戚颇皤腹”的说法做成“前额突出,肚子圆胀”的形象。以后才由民间工匠逐渐帮他“增肥”直到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形象。

布代和尚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文化审美意识“以胖为福”的观念,一个丰颐硕腹,笑口常开,轻松随便的胖和尚形象,取代了唐代流行的跟释迦造像近似的弥勒佛造像,这种变化给佛教殿堂中规整严肃的造像群带来了一种充满平民气息的新因素。可以想见,这种充满平民气息、和蔼可亲的布袋和尚像更受广大平民信徒的欢迎,很快就取代了佛装和菩萨装一脸严肃的弥勒像,成为佛教寺院中的弥勒“标准像”。

但是,踏进佛教殿堂的“大肚弥勒佛”和其他佛教造像供奉在一起很不协调,灵隐寺飞来峰下的大肚弥勒佛可以作为“标准像”来看待,只是那个时候人们还不知道该把他供奉在寺院的什么位置,只能把他安置在灵隐寺的外面。中国人的智慧使后来的佛教寺院开始把弥勒佛单独建殿供奉,这对中国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改变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今天我们进入一个寺院,第一进殿堂一定是面南供奉“大肚弥勒佛”,面北是护法韦陀菩萨,这已经成为现代寺院的定式,弥勒佛在中国成佛后终于有了自己的“独门独户”的殿堂,这又用了一千多年。

综上所述,我们千山的“天然大佛”从形象上看是早期“严肃的倚坐大弥勒佛”的形象。其实在千山还不止这一尊天然弥勒像,在龙泉寺、祖越寺甚至石龙俺都有。

   
    千山的“天然米勒大佛”先说说龙泉寺。大家都知道千山有天然弥勒大佛,殊不知龙泉寺亦有一尊天然弥勒佛像。在龙泉寺后山有座“弥勒峰”,高耸的峰壁上刻有“吐符应生”四个大字,古为龙泉十六景之一。它坐落在龙泉寺毗卢殿后,高30余米,上下浑然一体,由一块巨石构成身躯,积石而成佛头,峰头微向前倾,远望如一尊巨大的倚坐式弥勒佛像,轮廓清晰,形成了千山又一处天然的弥勒佛像。

龙泉寺还有一景叫“弥勒倒坐”,就是在“镇山宝杵”边上的有座弥勒殿,奇特的是,里面供奉的弥勒佛一反常态坐南朝北。这里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东海龙太子触犯天条,被玉帝贬到千山龙泉谷化为山峰,并请来弥勒金身坐北朝南坐在龙头之上。一天,逆龙趁头上弥勒佛没在家,背负着龙泉寺摇头摆尾飞向大海……此时远在四川乐山的弥勒佛突觉身子一动,掐指一算便知逆龙要逃。一道佛光返回压住逆龙,那逆龙又化成了山岭。因逆龙的转动,龙头上的弥勒佛像,也随着成为坐南朝北的“弥勒倒坐”了。不过这也形成了龙泉寺南北两座弥勒遥遥相望开口大笑的奇观。

   
    千山龙泉寺的弥勒峰

再说说祖越寺。无独有偶,祖越寺正北也有“弥勒峰”一座,《千华山志》记录了辽东才子王尔烈《祖越寺》诗称:“弥勒高峰像宛然,坦怀趺坐众峰前。”指的就是它。这座“弥勒峰”又称“石佛崖”,古人云:“自寺前下方北望之,愈形神似。”“弥勒峰”上横刻“独镇群岳”四个大字,是明隆庆三年镌刻的,大字右侧还有竖刻四个小字:“含泽宣气”。王尔烈问过寺僧,“向无祥其意者”,就是说没人知道“独镇群岳”到底是个啥意思。于是才子回去翻书一查,可了不得啦,古书《玉匮经》上说黄帝走遍了三山五岳,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青城山以此上奏天庭要求有隆重的祭祀,因此一月之内“群岳再朝此”则所谓的“独镇群岳”。因此王尔烈认为:“提者盖以弥勒与丈人俱取其形似,以比其灵异耳。”那意思就是远在明朝崇庆三年古人就将此“弥勒峰”当弥勒像崇拜了。这也许是见诸文字的千山最早的一尊“天然弥勒”像了吧?

   
    祖越寺的弥勒峰

再再说说石龙庵。以洞为庵的石龙庵在千山是一特例,笔者造访石龙庵时偶遇在石龙庵修行三年多的老僧照慈,经他指点在石龙庵“玲珑洞”上方,十字峰下,有一奇石,状如布袋和尚造型的“大肚弥勒佛”。这实在是千山又一奇景,可惜藏在深山人未识,鲜为人知。

8   
    千山石龙庵的天然布袋和尚

至于“大肚弥勒佛”的形象千山各寺院都有,最有特色的当属千山大佛寺大佛广场龙华法堂下的巨型弥勒造像,每年的“大佛节”法会即在这尊“大肚弥勒佛”前的广场举行。到第十届千山大佛节,参与人数已经近二十万,可谓盛况空前。使千山大佛寺成了千山最重要的“弥勒文化”传播弘扬的场所。

   

   
    大佛寺的大肚弥勒佛

说起“弥勒文化”不能不提“千山弥勒文化艺术馆”,据介绍,馆主是鞍山千山弥勒文化研究会负责人,对弥勒文化很有研究,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对美术设计,雕塑工艺都很有造诣。

“千山弥勒文化艺术馆”在千山中沟去中会寺的途中,环境幽静,造型别致,馆主凭着对弥勒文化的深入研究,弥勒造像演进的寻源,推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弥勒造像理念,一尊新的弥勒像已然完成,这尊弥勒像立而不坐,胖而不肥;长袍宽袖一派中华之风,袒胸露肚不失弥勒之态;双臂展开前伸做欢迎拥抱状,完全是一种全新的姿态,与2000年来的传统的弥勒造像风格迥异。这对传统的“大肚弥勒佛”那种半躺半坐、肥胖大肚的慵懒形象不能说不是一种革命性的改变。这种改变肯定是来自于作者对弥勒文化的理解和研究,至于新形象隐含的弥勒文化的理念,由于没有直接听到作者对这一场革命的表述,在下不好随意杜撰。

   
    千山弥勒文化艺术馆的新式弥勒造像

千山有这么多弥勒佛您都去看过么?去看看吧。有心的读者还不妨造访“千山弥勒文化艺术馆”顺便和馆主就弥勒造像2000年来的变革探讨一二,或许可使您的千山之游升华为一种文化之旅。

                                                                             2012-02-20

 

  banjin文集:http://hxzq.net/showcorpus.asp?id=2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