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知青”运动好不好·知青上山下乡缩小城乡差别? 作者:笨人


 

 “文革”时“知青”运动好不好

周末几位朋友在一起坐了一阵,谈及文化大革命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主要谈的是:这场运动是好还是坏。既这样谈,说明事到如今,意见还分歧着。现在多数人认为这运动不好,少数人说好。说不好的理由一般是因为它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自然就不好,说好的就复杂些。凡事需细想,细想就有趣,可能更科学些。

说这运动不好的,简单说因为文化大革命不好,它就不好,这就不一定。文化大革命不好,那时国家的卫星上天是好的,核武器爆炸也是好的。有人稍深刻点说这运动不好,因为全国人民都不喜欢它,哪个家长和孩子真心实意愿意下乡(除去刚开始革命冲动)?既多数人不愿意的事当然就不是好事。这也不好说,城市家里自来水涨价大家都不愿意,可不涨不行,用水设施改造跟不上,水资源极紧张,用水者节水意识太差,涨价自然是好事。反之,多数人说好的也不见得就是好事,那些年谁都说打倒邓小平好,也说人民公社好,后来才发现这些都不是好事。

也有人说这运动好,因为青年学生需要艰苦锻炼。可需要而且满足了,不一定就是好。自然界中人的性欲是需要,满足它不一定就是好,这不必说;社会现象中,上大学应当人人都上,可如果真都上,就目前说不是好事;大家的收入应当按需要来取,可这样做不到奖勤罚懒,也不是好事;生孩子是夫妻双方的事,想生几个生几个好,可却是坏事,且已为历史证明了。

又有人说,天赋人权,凭什么农民总得是农民,城市人当农民就不行了吗?道理对,可现实要打破是另回事。中国东部经济发达,生活好,凭什么就得他们住在那儿?跟西部换换不行吗?或五年或十年一换?这怕不是好事,谁当国家主席也不敢这样干。

更有人按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论述说,这文化大革命是坏的,知青运动也不怎么样,但凡事要一分为二,知青运动造就了一代不可再生的具有精神财富之人,所以这运动也有好处。这话有道理,我们国家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二、三十的内的骨干力量都是当年的知青,特殊的经历和思想的锻造,使他们成了特殊钢。不说别的,作家里最有成就的大都是知青们,其作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应了司马迁的说法:“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可有道理不等于是好的。我赞成王小波的说法,事物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不能拿着不是当理讲。比如有一家死了退休在家的老父亲,是这家的坏事,不能说老头子死了可以省钱省粮省人照顾,就说他的死是好事。文学再落后,我们也不至于傻到把青年都赶到农村,企盼从里面冒出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吧。一分为二的观点在文革中被庸俗化,凡事都可以找出好处来,生活水平降低,说是培养了艰苦奋斗精神,没有先进技术,说是自力更生发扬。这是举小例,说个大例,红军长征其实是吃了败仗的无奈之举,几十万人十不留其一,说是好事那是扯蛋。长征中的勇士们的确可歌可泣,化失败为胜利,但长征本身从战略上讲是坏事。如果说军队必须这样锻炼,那后来怎么再也不去爬那雪山过那草地吃那树皮了?再举一个,唐山地震后,新唐山建得美丽极了,总不能因此而说唐山凤凰涅槃,早震早好,震得越大越好吧?所以实事求是,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丢了钱包买了教训不能说丢东西是好事,这道理不说自明。

其实,检验一下赞成知青下乡运动者的真实思想并不难,只消让他们现在把自己的孩子送乡下去自食其力,恐怕谁也不干。为什么呢?因为得到锻炼的好处远远抵消不了受难的坏处。知青上山下乡的真实背景是因为那时国家经济太差,多年来又无生育计划,城市无法安置这庞大的失业队伍,且当时青年们造反的浪头连毛主席也挡不住,于是乎到农村。毛主席学识渊博,可对经济管理是个外行,他还是按传统农业思想,以为农村饿不死人,多个人多双筷而已,而且按他一贯的浪漫思想,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其实,农民们并不欢迎城里人来,因为中国当时并无乡办企业,农民又不准离土离乡打工,土里刨食就那么点儿地,一碗饭全家吃还饿肚子,凭空来这么些后生抢吃,谁受得了。再者,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经过的人都知道,谁受到什么教育呢?不必说了。要说是受教育,按毛主席的观点,工人比农民进步多了,在城里接受工人教育不是更好?显然不能自圆其说。

道理并不深,话也讲清了,大概至死也会有人认为这运动是好的,甚至认为文化大革命是好的。这也没办法,不说文革中得势的人,就说受苦的人,包括知青吧,也有认为下乡好的。这跟皇上手下大臣一样,被打得皮开肉绽还发自内心谢主隆恩,那不值得可怜。附带说一下,以毛主席当时那样的威信,全国人只信不疑,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尚由开始的热情主动转而为消级被动,最后竟演变为上面糊弄,下面捣乱的闹剧,说明任何迷信都有限度,这限度就是不能让人持久地遭受非人的折磨。否则,物极必反,上帝也不好使。

                                                                             2006-11-25


 知青上山下乡缩小城乡差别?

我在博上发过《文革时知青运动好不好》一文,原以为无的放矢,不料近日看到知青圈有文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缩小城乡差别的伟大创举》,如《水浒传》所说“吃了一吓”。这文章倒并无论证与论据,空话而已,只是文中大义凛然问“凭什么城市青年就得在城市?农村的就得在农村?”具有煽动力哩,所以还是决定来谈谈。

一、人类历史看,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经过一个城乡差别由大到小、最终共同富起来的过程。

中国是农业大国,民族资本不发达,城市畸形发展,乡村几百年上千年停滞不前,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故城乡差别非常大。许多人以为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是推行缩小城乡差别的,其实大谬不然。建国后三十年内,为了加速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国家采取了扩大工农业剪刀差的办法,就是说,低价强行收购农业产品,高价出售工业产品,实质是靠四、五亿农民建立了新中国的工业体系。这个体系是靠不经过市场而统购统销和农业户籍制度强行占有农民四千多亿元的财富来进行的,是以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农民的贫穷为代价得来的。这四千多亿恰好是同期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总额,可见城市建设主要靠的是农业的无偿贡献。这好比一家三个孩子,每人收入一百元,而强行将其中两个孩子的收入压为三十元,省下的部分交给第三个孩子一个道理。

建国初,民主人士梁漱溟先生认为建设国家不能靠剥夺农民的办法来进行,在政协会上与毛主席发生严重冲突,毛主席盛怒之下,置几十年情谊于不顾,称梁先生是“彻底的反动思想”,开了建国后对不同意见上纲上线的先例。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民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这在拙文《文革及文革前国民经济状况到底如何》中说过,不重复。毛主席并不是不想让农民富起来,而是不懂经济规律,企图长期通过牺牲农民利益的办法让工业先发展起来,再转而发展农业;又不听取正确意见,实践证明是失败的。这种损害农民利益来发展工业的办法也是无奈之举,世界许多国家也有先例,但过份加大剪刀差则从根本上损伤了农业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导致恶果。改革开放后前期工农业剪刀差依然大,但与以前不同在于,这时的农产品开始走向市场,农民相对富起来,当然,工业更富。如果说以前农业收入一元,工业十元,现在农业收入已是五元,工业四十元,差别还很大,但农业收入增加了。

二、知青运动会缩小城乡差别吗?

中国其实是地大并不物博,土地极其有限,在清乾隆年间人口最多时即发生土地不足以养活人口的严重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前在国家只准许农民靠土地吃饭和集体所有制的的政策下,四至七亿农民(随时间推移人口增多)根本吃不饱,凭空来了好几千万知青,岂不是更饿?好比一家子,父母上班月工资一百元,两个孩子,四口人尚可吃饱,又生了对双胞胎,怎能不饿?我总觉得当前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而且正在走向市场经济的国家,重要的是让大家吃上饭,而不是平均。平均说明不了什么,原始社会分配最平均,奴隶社会最不平均,可奴隶社会还是比原始社会进步。为什么?生产力进步了,更多的人能吃上饭了。所以我们只能采取一点点提高穷人收入的办法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不是把富人压为穷人的办法来达到平均,这道理应当不说自明。就贫困落后而言,西藏自治区边远农村最穷,如果说要缩小城乡差距,把城市的青年都放到那里?显然是开玩笑。因为违背规律,中国当时城市经济反而发展不好,学生毕业后无法就业,所以国家把他们放到农村解决就业压力,这是根本目的,并非是什么“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三、如何缩小城乡差别?

城乡差别迟早要消除,符合经济规律的办法是:1、实行市场经济,改变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的状况;2、发展乡镇经济,改革农村户籍制度,准许农民进城务工,增加农民收入;3、加速城市化进程,使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富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基本走的是这个路子,只是由于中国是农业大国,东西部差别又过大,免不了不平衡和速度不均。就人口看,应靠减少农业人口而不是靠增加农业人口才能缩小城乡差别。毛主席建国后几次采取增加农业人口的办法来解决压力,这样只能是越搞越穷,六十年代初动员不少城市人下农村,然后是少量知青志愿下乡,再后来是强制全体知青下乡,都给国家带来大的创伤。毛主席的小农民思想总觉得农村有土地,多几个人不会饿死,而城市没有土地,经济不好会饿死人。这正是不懂经济规律的观念。中国农村饿死人的恰恰比城市多。通过改革开放,上述措施已见效果,这在《文革与文革前的国民经济状况到底如何》中说了。目前,中国的城镇人口已达五亿多,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还多;而改革开放初城镇人口只有一亿九千万,不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多一点。发达国家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甚至百分之九十五,而且是高度现代化农业。农民工进城受罪,讨工钱又费劲,为什么还要进城呢?说明还是挣到钱了。国家正通过一些措施来完善缩小城乡差别,如取消农业税,需知这可是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税种,只有到了今天才取消。此外如用电城乡同价、新农村建设补帖等,这些办法正一点点生效。出现的问题不说明改革错了,只说明经济前进中尚需要改进。

                                                                        2007-01-28


 笨人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169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