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味沙溪
作者:隐于市井
|
|||||
原味沙溪 沙溪这个地名听起来很耳熟。的确,南方有好些地方是这么叫的。广东、福建、云南都有。这次在太仓附近公路上看见一块棕色的风景名胜指示牌——沙溪古镇,便按捺不住寻去看看。 去了就发现,这个沙溪是很值得走一遭的。我原本对历史文化所知不多,往往受从众心理驱使。十几年前被称为江南六大水乡的周庄、同理、甪直,西塘、南浔、乌镇早有所闻,且足迹遍至。而沙溪却是同木渎、枫泾一道,被第二批列入历史文化名镇的,没有记得住。木渎离开苏州很近,枫泾在金山地盘,上海人差不多都知道,这沙溪归太仓所辖,相对偏僻,便被冷落了。也正是由于无意的冷落,没有一窝蜂地参与全新修造,商业开发缓慢,才得以保住了三里明清古街近似原味。
从沙溪汽车站下车,抬眼一望,几十步外有一石牌坊,横跨主干道,钢筋水泥结构,花岗岩干挂贴面,显然现代建筑,一般有古文化背景的小镇都有此类门面。穿过牌坊,一条大路朝北而去,街景与长三角地区近年发展起来的小镇无异。大约走了一里路光景,跨过一条大河,再过几百步,眼前一条小河,感觉顿时不一样。右边一脉长廊,像是观水平台,河对面有游船码头,停着七八条乌篷船。左边一溜临水人家,河棚水桥,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显然寻常人家。于是我决定先左拐往西。
这里要插一句,什么叫河棚?就是那种半悬在河道上的房屋。有开敞的设美人靠以观河景,有封闭增加居住面积,也有落地长窗作读书休闲明屋。这种建筑形式在凤凰城叫吊脚楼。什么叫水桥呢?水桥不是我们一般认为的跨接两岸的桥,这里是指停靠乌篷船的码头船坞,或是取水洗涤的入水石阶。有建在两屋之间夹弄里的公用水桥,也有建在河棚间下的私家水桥。 往西走不几步,便是一座石拱桥,利济桥,也叫新桥。据说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清代曾经重修,是沙溪最古的桥。从桥上石板的磨损程度看,有些年头了。石板的颜色有些差异,不知是不是清代重修留下的痕迹。两付石刻桥联,西曰:“何处传书想黄石赤松x x;有谁题柱乘高车驷马而来。”东曰:“娄江映带问何时潮接唯亭,印水回还看此地钟声古寺。”可以想见,建桥时此地已是相当繁华。估计在那不懂尊重古迹的年代,为了护住桥边堤岸,用水泥加固,盖住了南首下端两字。如今先要挖开看看还是可以的,怕是没有相当的人物拍板,也没有人去冒这个风险。
利济桥两边都是略加修缮的民居。斗拱、楼板都至少是百多年前的。走在这里,令我有五十年前在桐城老街漫步的感觉。老街地面用了一些功夫整修,至少是把水管电线埋下去了,让空间的视觉效果好多了。路面石料虽说是旧的,没有了车辙印,就很难有行走蜀道是的那种追忆。哦,不才五百年嘛,与两千年古迹想比,差距还是有的。 西边老街上商店不很多,夹杂着民居。商店的招牌多少有些仿古意味,看来是政府规划的。有一岔道通往现代的步行街,分界处是一水泥牌坊。不算太煞风景。 再往西有一座不新不旧的桥,保留着原先的桥名——“四清桥”,建于1966年,桥联是:艰苦奋斗,奋发图强。自然引起一些那个时代的回忆。
调头往东走又是另一番气派。穿过用来与现代道路白云路分界的石牌坊,老街比西段开阔。我不认为是现代拓宽的,应该是自清代以来那里就是主要街道。两边建筑参差不齐,虽然经过比较大的修缮,好像还没有伤筋动骨。至少廊柱下的基础,屋檐上的瓦当,同我前些日子刚去过的召稼楼大不一样。这一段商店多了起来,也是有计划恢复的。传说明清时期这里有七八十家店铺,如今还远没有达到那个规模。夹杂在一列明清建筑中,有一幢水泥房子特别引人注目。看得出也是修缮不久,墙上新裱糊的水泥还凸显1954几个字,即使没有那几个字我也知道是那个时期的。那个时期的作派受苏联影响,大大的门头,上面还挂一个大大的五角星。可是当地人说,这当初是万和祥商号,是太仓小上海的标志性建筑,门面的建筑格调是模仿上海先施公司的!这是哪儿跟哪儿呀,除了门廊牵强附会先施公司的广式骑楼,还有那儿对得上呢。不管怎说也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这房子摆在老街上也能见证一段辉煌。老街上还有一幢风格迥异的建筑,预制板楼房,想必是六十年代建的。墙上清清楚楚阳刻“新华书店”几个毛体大字。现在挂一块小扁“文治书局”,不知是恢复传统还是哪个个体老板的经营策略。我看着不觉得这两幢房子别扭,反而亲近,在广阔天地那会儿,每每上街,百货商店和新华书店是必然光顾的,还往往倾我囊中所有。很多乡下小镇都有这样两处建筑呢。 有一处叫做“中泠第一楼”的书场茶座还有点意思。虽然我无法究其三味,这确确实实是地方文化的体现,现在保留地方曲艺的场所实在太少了。真如同前不久我不小心闯入天津劝业场楼上的书场,也是呆呆的久久不肯离去。据说这第一楼自民国初年就开办了,木楼梯、木楼板、木窗棂依旧,竹帘、藤椅、盖碗茶不变,只是用上了吊扇和扩音器。现在归镇文化站管辖,小镇老人的悠闲消遣所在。
沙溪有名的古宅不少,近几十年来被民众分而居之,再要动迁、整修也不容易。我寻到已经挂牌的龚宅,第一进大厅刚刚修复,第二进的天井里的搭建屋还住着人呢,第二进以后正在大兴土木,格局和基础是原来的,窗棂和门户更新不少。龚宅号称雕花厅,比起东山那家还是有差距的。据说埋没在民居深处的大宅院还有几座,或许会慢慢整理修复。 镇上有一旅馆,取名“沙头客栈”。沙头乃古地名,客栈是旧叫法,是为一景。
镇中有一桥,叫庵桥。最早是木桥,建于宋代,康熙时改建石桥,光绪时重修。现在看到的还是清代古桥风貌。远看不觉得,仔细一看,这桥有特点。三分之一桥身嵌入北岸民居之中,桥北堍建有形式独特的桥门洞,既可减轻民居对桥身的压力,起到巩固作用,又可关闭桥门,具备防盗功能。它之所以叫庵桥,传说最初此桥正对长寿庵山门,如今庵已不存,只剩长寿路供人凭吊。
有一座叫做亭子桥的,拍照很上镜头。桥上有亭子,桥墩像是粗大原木打的桩。走到桥下一看,原来是水泥桥墩外面做了树皮纹的装饰。由于造型别致,这一景致还做成砖雕竖在步行街呢。
往东一点还有一座古桥叫义兴桥。明代木桥,清代改建石桥。此桥南堍拱圈略有下沉,外体石板凹凸不平,更显沧桑。 再往东去,过了姚泾路,街道又变窄,路面都翻开在修,想必是为了上下水道和电线电缆入地。到了顶东边,一座水泥闸桥正在建,桥顶嵌着五龙花岗岩浮雕,想必是为了迎合五龙桥的传说,五十多年前那里有过一座五龙桥,后来毁了,踪迹全无。跨过五龙桥,南边有一大宅院,是陆京士故居。他是杜月笙门生,当过忠义救国军第二支队少将司令,后来做过台北市长,杜月笙死后,是他为孟小冬养老送终的。这座宅院不是古宅,是46年抗战胜利后建的,依山傍水,有现代人情趣。
为了配合造景,老街宽阔处立着几尊铜像,诸如补锅、磨刀、馄炖挑之类,尽显消失的行业,增添游人的回味联想。沙溪的小吃和农家菜与苏锡常一带无异,就看各商家自己的经营特色。
打开新窗口查看还有一个人,当局不怎么宣传,但是我辈耳熟能详——顾阿桃。顾阿桃是四清的时候(当年沙溪四清运动肯定红火,至今还保留着桥名不是)以活学活用出名的,被叶群选中,曾在九大主席台就座。71年之后在公众眼里消失了,恢复了普通农民身份。当地人说,她老年曾以卖棒冰为生,出于名人效应吧,生意比人家好些。89年之后,乡里给五十年代老党员发生活补贴,顾阿桃七十多岁了,虽说是六十年代才入的党,也让她搭上了这趟顺风船,每月得以领取36元生活补贴,直至94年去世。顾阿桃被残酷剥削的利泰纱厂,现在被誉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先驱。 离开老街沿白云路往北几百米,有一公园叫乐荫园,也叫乐隐园,更有取谐音叫乐姻缘的,似乎进去转一圈就有好事。此园原是元末隐士瞿孝祯的,后来破败,近年重修。园中立有一块从别处移来的宋碑,可惜风化得厉害,字迹很难辨认。大门是仿照拙政园的,如果熟悉苏州园林,此地就没有什么新奇了。我在园中随便坐在一麻石条上小憩,却发现“光绪十叁年”几个字。 沿白云路向南回程,还是得走过两条河,北边的挨着老街的小河叫老戚浦塘,南边的大河叫戚浦塘。就像上海老沪闵路与沪闵公路的关系。当年水上交通还在人们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要拓宽戚浦塘又不好毁了沙溪老街,于是在镇南新开戚浦塘。被新老戚浦塘包围的一块地,人称橄榄岛,橄榄岛这个称谓对于发展旅游业还是有点噱头的。
橄榄岛上的河南街(老戚浦塘之南)并非明清古宅,于是几乎全新打造,怕是只能在将来老街游人太多的时候作为一个分流去处。 沙溪古镇的商业化还刚刚起步,给游人的感觉不同于其它水乡古镇。不可否认,旅游人数是同商业化成正比的,从经济利益出发,商业化势在必行,要想品尝原味,还得趁早。 2011-10-09 更多相关图片欣赏请移步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d1e6d01010hnx.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