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2


  第五十三章 高一年级纪事〔中〕

                     ――难忘高中生活回忆

(188)告慰家人别挂虑

已经到1957年的11月份,并上了四个多星期的课后,我惭渐地对博中的一切日常生活和学习规律都有所了解和适应了。毕竟,初高中的差别,并没有小学和中学那么大。

同学之间,虽然一时还互不相识。但是,一天十多个小时在一起,同食、同住、同学习、同运动,认识起来是不算难的。更何况,当时正当年轻,记忆力特别好,要认识和记住这班中四、五十个同学名字是容易的,这个大家都有体会。另外,那所有给我们上课的老师的名字,也就更容易熟悉了。因此,经过一个多月,各方面都走上正轨了,我便感到一切都很顺心,每天都过得很开心和愉快。

那时候,每天吃了晚饭后,我常常和王文辉到街上逛逛,特别喜欢到县政府前面那间新华书店去。因为,里面所摆的新书很多,对我这个从小便酷爱看书者,就显得更重要了。

那时候,大多数的书我都是只是走马观花般地只看不买。但是,有时看见有适合高一学习的课外参考书也会买上一两本。主要是数理化方面的,因为课本的练习题实在也大少了。买回去后,对加深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大有好处。这些书款都是从每月除了交六块钱伙食费以后,剩余下的三元钱里面开销了。

那时候,每当看书看入迷了,抬头一看,时间还有十多分钟就到上自修。于是,便和王文辉同学急急忙忙地走北街口那条小路,往学校跑回去。心里总是耽心,害怕迟到了不好。因为我们都是新生,学校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要求很严格。

那时候,极少有人晚饭后回到教室里面学习的。要看书,也拿到校园或校外一些空气好,又较清静的地方,一边走路,一边和同伴聊天。请注意,同行者都不是一男一女,而大多是同性居多。要不,就是男女同学好几个人一块同行。

因为,当年在学生中,学校反复地强调不能谈恋爱的。如有发现,班主任就会全力以赴地进行思想教育,从而使它杜绝在萌芽状态中。对于累教不改者,学校便进行严格的纪律处分:轻则批评教育,重则记过,直到开除学籍。

我记得,在开学不久,曾有人谈论过高三十三班的团支书×××和他班上×××及另一个班×××,在暑假中到他家去。后来,便发生了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在当地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严重地败坏了学校的声誉。最后,学校作出以下决定:将男的和一个女的开除学籍和团籍,并出示布告,以教育广大师生。此事,在当年全校甚至全县振动很大。过后,全校各班便纷纷开展讨论,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但却方式方法不妥,造伤了部分同学,带来了不良后果,这是后话。

那时候,每当晚饭以后,同学们常常在校园内外散步中所谈论的热点话题,大多都是当天在学习上所遇到的困难问题。有时,也偶然议论起一些其他特别引人关注的国内外的重大新闻。

也有不少同学,常常会走到校园内外的一些大树根底下,坐下来一起看看书;也有些同学到阅览室去看看当天摆放出来的报纸和杂志;更多的是到体育科去借球打。不过,对我们这帮新生来说,还没有养成这种习惯。在晚饭后打球的,大多数都是老班中的男同学。

也有人在晚饭以后,便到水井旁边,从井中取水洗身。这其中那热闹的场面,真是令人很少看见。当你提起一桶水上来,首先便将自己的全身冲洗一次。接着,你再提另一桶水时,便是往旁边的同伴头上冲倒,这种互相冲倒方法,真是淋漓尽致,凉快极了。待洗完以后,随后便用肥皂洗衣服。洗净后,又再拿回去晒干。

我们中也有些人便利用下了自修后,再到井边去洗澡洗衣服的,这些都是各有所好。就是说,要充分利用一切零零星星时间,让自己每天生活过得有条不紊。

有一天下了第六节课,原是凤中十一班现在已经是高二的三十一班的林为忠同学来到教室通知我,要我下了第七节课提前到食堂吃饭。饭后,到工会的体育场和县公安局进行篮球友谊比赛。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学校学生会的体育部长。

于是,当下了第七节课,我便到食堂去算点清楚开饭的份数后便吃起来。其他去参加比赛的同学也陆续地来了。此时,林为忠同学把一套学校的运动服发给我后并交代说,到有比赛时才穿,平时不要穿,要注意保管好。

大家吃完饭后,便一块走到在县总工会比赛场地去。

当时的工会和体委是同在一个地方办公的。那时候,体委的球场还没有安上灯光,到了天黑,还不能继续比赛。一直到了六十年代后,才做成石灰球场,安上灯光,通宵都可打球了。

我们博中的篮球队员,大多数都是从凤中上来的,且多数又是高二的同学。

我记得,从凤中来的是林为忠、朱光柱、张九鑫、刘继宗、朱贞才和我;其他有杨朝云、曾友寅。高三有回来复习的‘盘地’(庞廷辉)是专门打中锋的等。

这次比赛,虽然是友谊赛。但是,双方还是很认真地进行比赛的。公安局的队员中,我只认识李邦才,其他我就没认识了。

双方分别在两端篮球场随便练习几分钟后,裁判员的哨声吹响后,比赛就开始了。我们学校下场队员中,就我一个是高一的新生,其他都是老队员了。他们从上学期以来,便经常多次到外面与县城的其他球队比赛,双方彼此都很熟悉。

我们队打中锋的是上届高三回来复习的‘盘地’,打后卫的是朱光柱、曾友寅这两个高大个子。从上半场开始我便首发下场,是和张九鑫负责打左右锋的。虽然,我和他从来也没有真正配合过,渐渐地便熟悉了,后来两人配合得还算默契,也获得到了不少篮底球投篮,命中率还不错。

但是,必竟公安局的队员年轻力壮,体力好,经常在一块练,配合默契,个人基本功扎实。又经常与县城其他队比赛,积累有丰富的比赛经验。上半场结束时,我们学校队还领先了两分。

下半场一开始,我们队换了三个人,我也出场休息了。由于我们的体力不支,对方利用体力充沛。于是,便强行发动快攻,我们往往跟不上。结果,最后败下阵来,输掉了十多分。

我觉得有点奇怪,我们这样的友谊比赛,也居然能吸引了不少的观众。当然,这其中大多数还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当他们知道是学校的球队出来比赛时,吃完了饭后,也到来观赏助威这很正常。

这样一来,也增加了我们比赛的干劲和取胜的信心。旁边其他的观众,大多都是县城的一些单位的职工。他们下班以后,回家吃完晚饭便出来观看,这也许就是当年他们的一种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在回来的路上,我听到几个我们班上的同学在议论:

“王飞第一次下场比赛,打得是整球场最好的一个。他的中距离跳投特别准确。对方的九号防守他,常常被他的假动作,三晃两晃就过去。他跃起来,跳得又高,对手不是犯规,就是让他投中两分,真不简单。”“我们的中锋(盘地)虽然经验丰富,常常使对方防守犯规,可惜投篮命中率低。另外,他的个子又矮点,抢篮板球时,常常输给了对方。”“我们那个八号后卫朱光柱,他的体力充沛,也善于抢占有利的位置。但是,防守时的动作过大,往往造成自己犯规,反倒被对手罚球得了不少分。”……

我在旁边便能听得出,他们这些球迷的看球水平,的确是非同一般。

自从参加这次比赛后,于是,便从第二天开始起,我们学校的球队,每天早上就不用参加班上的早操了,而是起床后,洗脸漱口后,便马上到外操场第二篮球场进行练习。

平时,都是大家在一起进行投篮、运球、防守、移动等基本功训练。有时,也利用分组进行对抗练习,大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还是满高的,没人偷懒。练习完后,个个便都汗流浃背,十分投入。

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在球场边上,有不少附近村民喜欢担些早餐到那里卖,有红茹、芋头、木茹,甚至也有些包子之类等品种。我有时候,肚子实在饿得利害时,也会买上几个吃吃。但都不会是经常,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还不许可。

那时候,县城的文化生活还是十分贫乏。当然,要比下面乡镇来说,就算是丰富多彩多了。除了博白人民电影院每晚有一两场电影放映外,偶然也有一些外地的粤剧团或其他剧团来博进行演出。

我常常看见,一般群众都会不吝惜一两角钱,就是不用去排队,也能买上一条两条门票。于是,便带上自己的女朋友或家人一块进去观看。

如果我们要是碰到是星期六晚上,也会前去看它一两场。我往往大多是和刘继宗他们这帮运动队员一块去看。

我们学校在周末,常常在内操场请电影队进来包场放映电影。其中,也放了不少当年热门的新影片,深受师生们欢迎。

偶然,也会无意之中放映过一些师生们有意见的影片。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一部叫做《双推磨》的豫剧。整个晚上都是夫妻二人在推磨,并唱一些不适合我们听的地方曲调。大家一边看,不少人一边在下面七嘴八舌地议论,发泄对影片的不满。

实际上,这是对当时积极为放映电影,四处奔波的学生会文娱部长李德彪,选放这样影片有意见。过后,我曾经在他面前说过:

“德彪,多高明的厨师也难调众人口味。以后,你多些征求师生们的意见,再确定放映的片子嘛!”。

从此以后,他便接受了我的意见,渐渐地群众的意见便越来越少了。我想,来到学校已一个多月了,心中怪想念家里人。于是,我便利用星期天早上,给家里人和陈明廉班主任,分别写了一封长信。告诉他们我到这里的一切情况,免得他们挂虑。

在那个年代的信息来往,就是唯一靠写信了。写好信后,将信往信封内放并封好,再写上地址后贴上八分钱的邮票,往邮局的信箱一投,一两天便就到了。

有诗叹曰:

同窗月余变知已,    生活学习识自理;荣幸选入校球队,    告慰家人别挂虑。

(189)多才多艺陈肯涛

我们的俄语老师叫陈肯涛,他是一位刚毕业,就直接从河南开封师范学院分配到我们这个地处南方的中学来了。

要知道,五十年代时期,中苏关系正处于‘蜜月阶段’。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于是,为了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建设我们的新国家,当务之急便是在学生中开设俄语课的教学。使将来这些未来的建设者,能精通俄文。从而更好地学习苏联老大哥,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先进经验。

当年,博中在我们这一届以前,都是学习英语的。可是,从我们这届起,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停止开设英语,全都是开设俄语课程。由于广泛开设俄语课后,俄语老师十分奇缺。

开始时,陈肯涛老师便一人上三个高一的课程,每天三节,一个星期下来便是十八节。另外,还有早读午读,工作量都是很大的。一直到了第二学年,才新分配来一个俄语老师,便是上海市人,叫赵元龄,他们年龄相彷。于是,便暂时接了三十五班的俄语教学。从此,陈老师只上两个班的课兼做三十六班班主任了。

后来,赵元龄老师接新招的高一年级的俄语课后,又把三十五班俄语课,重新交回给陈肯涛老师上,便一直教到毕业了。

陈肯涛老师是一位从马来西亚回来的归侨。他年轻潇洒,朝气蓬勃,态度温和,平易近人,讲话柔和,身段均称,衣着整洁,堪称当年的帅哥。他经常深入到同学之中,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更重要的是,他虽然初出茅庐,缺乏经验。但是,勤能补拙,又由于他经常深入班级,早午晚读,常到班中辅导学生,使得这门新课程,渐渐地引起我和同学们的喜爱和兴趣。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给我们上第一课时,就先教会了我们用俄语呼喊:“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учитель(老师好)!”、“Спасибоучитель(老师再见)!”、“起立!”“坐下!”等这些日常的用语。

待过了几天,在学完了俄语的全部字母以后,他还热心地把全班五十多位同学的名字,全部翻译成俄文。并在班中依次传递,方便全班同学各自记录好自己的俄文的名字。

一直到了半个世纪后,还在我当年用过的《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课本的封面上,清晰地留下,当年陈老师帮助我翻译的俄文名字:“ван—фни。1957.10.1.于博中”的字样。

我还经常回忆起以前,他经常教会我们,在学习俄语过程中的各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还常常地教导我们说:

“首先,在学习俄语前,就得要有做好在思想上打硬仗的准。因为,俄语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之一,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显得更为困难。毕竟,俄语的发音和语法,是很让人头疼的一件事。但是,也不用害怕,‘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相信只要付出,一定会有回报的。这是学习俄语和其他语言不同的一点,也是学习俄语的关键所在。

“其次,要理顺好在学俄语中的听,说,读,写。这四个要点的顺序为,听是基础,说是关键,读和写是补充,缺一不可。它们的重要地位如它们的顺序一样。

“再次,学习俄语和学习其他语言一样,要有恒心,要沉得住气,要坚持天天学习。学习语言重要的是,在于你学习的连续性,日复一日,时间一长,效果就会很显著的。”后来,从我自己的体会中便明白,就是在于你个人有对俄语学习必须有兴趣。当一旦培养起来了,学习将不再是一种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那样的话,你想不学好就难了。

他上课所讲授的俄语,对我们初学者来说,最难的便是那个卷舌音‘p’。在发音时,从口中呼出气时,使舌自然振动,而发出的一种特别的颤抖声音。当年,他教这个字母的发音时,确实难住了不少同学。

但是,陈老师不断地鼓励大家,便陆续有部分人真正地学会了。于是,他还在不断地帮助同学们,纠正发音上的错误,并强调要多学多练。还用‘只要功夫深,铁柱磨成绣花针’的道理去鼓励大家。结果,大多数的同学,都基本上学会和掌握了,他显得十分高兴。

因为,俄语生词比较难记。同时,天天都有俄语课,每天新的单词至少也有五个以上。不但要学会读,还要学会默写,并且要知道他的意义。

为了使我们能很好掌握,他从来不盲目地赶进度。每次在讲新课前,常常利用几分钟,进行默写上次学过的生词,于便引起同学们对已经学过的生词的记忆。

平时,他对复习工作十分重视,这样才能使到知识连贯,达到温故知新,再不会像‘猴子摘包米,随摘随丢。’了。此外,他还多次强调,要求我们每个人一定要准备一个小生词本子,把每天所学生词记载在本子上,随身携带,常拿出来默念。只有利用零星时间去记忆,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时候,为了使俄语与同学们经常见面,他还充分利用学校的所有墙壁,并且全都写上俄语短语、短句,使同学们能常常随时随地进行朗读。这样,对同学们的俄语学习便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有一次,我因为去参加地区运动会,前后共占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回来以后,己经担搁了很多课程,尤其是俄语这科。为了使我的学习能赶上进度,陈肯涛老师便找我到他的房间里,简明扼要地把这个星期以来,所讲述的内容再给我叙述一遍。

因为,他知道我的接受领会能力较强,讲得很简洁,约半个小时便讲述完了。我便按照他的要求,回去以后,多下点功夫。不久,我便赶上了进度。

陈肯涛老师对差生从来都是耐心帮助,给以鼓励,他也从不会岐视任何一个后进的同学。因此,当年同学们对学习俄语的热情,普遍都较高。

尽管在那个年代,由于劳动工作,各种运动接踵而来的不断冲击。但是,他却对俄语教学,从始至终,狠抓不放,对同学们,印象颇深。

陈肯涛老师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位具有西方人的思想开放,风度翩翩的新型的一代年轻人,他的言行举止,都颇具特点。

他年轻英俊,夫妇俩都是从马来西亚回来的归侨,生活习俗和当时国内的风气,截然相反;在其他老师中,夫妻在学生中很拘谨,而他俩却毫不顾忌地,落落大方地,双双出入、互相牵手地在大街上漫步。尽管旁人都向他们投去一种奇异的目光,他们还是一边走,一边在欢声笑语地谈说。跟我们那个年代,男女之间授受不亲,绝然两样。

他由于生活在热带的马来西亚,酷爱游泳。于是,常常看见他站在公园旁边的游泳池,只穿一件超短的三角裤衩,悄然跃入水池中,身体姿势极美。

他的身体坚实、匀称,整个身姿形成一种优美的曲线,真像古典希腊神话里中的爱神丘必特,处处充满了青春活力与艺术相结合的特别魅力。

这在上世纪中叶的博白县城中,这种赤裸的镜头实属罕见。它使到我们这些青少年学生,第一次深深受到他所表现的这种西方的现代文明所陶醉。

马来西亚,也是一个羽毛球王国。当年,国家队中许多优秀的羽毛球选手,都是从马来西亚回来的。于是,陈肯涛老师也把这个马来西亚的传统项目,给带了回来。我常常看见在他的房间里的墙壁上,挂着一副精美的羽毛球拍。在课余饭后,也常见他和一些老师学生打上几个回合,水平也不错。当年,博白还未开展这项运动,我对它还是外行,也不甚感兴趣。只知他有羽毛球这种爱好而已。

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的手风琴演奏水平很高。课余饭后,每当听到他所拉的优美的手风琴声传来时,我们便静静地站住进行欣赏,完全沉醉在那优雅动听的乐曲演奏之中。

在课堂上,他也为我们用俄语唱过,当时许多流行的苏联歌曲。如《卡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因为,我熟悉不少译为中文的苏联歌曲。于是,我还特地找了一些纯俄语的苏联歌曲,偷偷地练唱起来。后来,倒也学会了几首。

那时候,学校常常在周末搞过一些文艺晚会,表现最出色的,便是陈肯涛老师当班主任的三十六班。除了班中有一个男唱女声的蔡世雄、一个能歌善舞的陈立德外,还有一群女同学特别颤长跳舞。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当时,蔡世雄所演唱的《上甘岭》那首《我的祖国》的电影插曲,简直与郭兰英演唱的毫无两样。真是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当年,要说体育比赛,就是三十七班最强的话;要说文艺表演,那就无法与三十六班相比了。

那时候,每逢学校举行文艺晚会时,陈肯涛老师总是喜欢用手风琴,为表演唱歌的同学进行伴奏,有时还亲自出马上台表演。他的嗓音并非浑厚,而是有点接近女声的柔和、甜润。当年所他演唱的“美丽的马来西亚……”这首外国歌曲,便搏得全校同学老师们,那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有一次,他与赵元龄老师配合,说了一段使人难忘的对口相声《暗流》,引起全场师生一阵阵的捧腹大笑。因为,所说的正是当年十分引人注目的,中学生不准谈恋爱的焦点问题。

难怪,三十七班周绍煜同学,在《同窗三载情百年》所写的《忆师小曲》中的“(五)俄语老师”曾用一首散文诗,生动地描写道:

“年轻潇洒,多才多艺,相声表演,令我们笑弯了腰,手风琴伴奏,让我们欣尝了不少中外歌曲。

师生关系,亲如兄弟,让我们再叫你们一声:‘打啦盖,吾去这里。’”

有诗赞曰:

多才多艺陈肯涛,    年轻潇洒一帅哥;师德教学样样好,    忆起当年趣事多。

(190)结伴同练够积极

自从开学以后,上课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在早操时间大多数都是随学校篮球队一起,专门练习篮球。只有到了每天下午的第八节,如果班上没有劳动或其他任务时,便开始练习我一贯喜爱的田径运动。

在的我印象中,当年除了学生会有一个体育部负责与体育科协调开展学校中学生的体育活动外。也像其他行业一样,组织一个群众性的‘体育协会’,便于组织和开展学校群众性的体育锻炼。于是,在全校进行选举中,我被选为体育协会的成员。在组织分工时,负责体育协会主席。协会下面还设立有几个部门。这个‘体育协会’是群众组织,似乎也曾与学生会体育部、体育科联合召开过几次会议。主要专门研究落实如何开展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事宜。其中有一件,是如何开好博中1958年元旦的学校田径运动会。

为了准备好参加学校元旦的田径运动会,除了利用每天下午第八节进行练习外,我还多次利用星期天早上,到外面的田径场作系统的训练。

因为在初中时,我就有一套田径运动的练习方法。主要是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训练,注重练习发展速度、弹跳力、及腰腹力量。这些训练方法,都是学习了苏联体育学院编写的体育教材《田径运动》一书后,我才学会并总结出来的。

在学校举行的元旦田径运动会上,主要报名参加我的特长项目是:一百米短跑、跳高、跳远三项。

我经常利用星期天早上与高二级的三十四班的朱贞才、三十三班的曾友寅他们一起,在田径场的跳远沙坑中练习,一练往往便是一个早上。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家在一块相互探讨和学习先进的‘挺身式’跳远的跳法。有时一人在跳,其他两人便在沙坑旁观察看是否合符‘挺身式’跳远的技术标准。

开始大家都犯了同样错误:就是刚一踏板起跳时,便立即做出挺身而又忘记了收腹的动作。练来练去,结果反而比不上先前所学的‘尊踞式’跳法的成绩。于是,大家便有点灰心丧气了。

到第二次去练习时,我便提出暂且不用长的助跑距离,注意充分踏板后向前上方跃起,挺胸后收腹,把双腿向前方伸出,不使重心向后让屁股坐地。就这样多次反复地练习后,才逐渐掌握了这项比较先进跳远姿势。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的跳远成绩一般都在五米七十左右。超过当年跳远项目三级运动员五米六十的标准。我心中非常高兴,他们的成绩比我差些。但是,都比过去大有提高。

我们在练习跳远时,也练习三级跳远。当时,我的三级跳远成绩多数在十一米八十左右,三个人中的成绩都差不了多少,彼此不分上下。

有时候练习累了,便坐在草地上休息,相互之间谈论起一些技术上的细节问题。主要是如何才能使第二跳跃得更远,从而才能将成绩提高。大家谈得很投机,心里也十分快乐。要知道,练习田径项目是一项十分乏味的运动,它并不像球类这些集体项目那么有趣。凡是练习过田径项目的人,大多都有此体会。

我除了练习这两个跳跃项目外,还要重点练习我夺标的热门项目急行跳高。

我最近在当年的高中《平面几何》课本中发现,曾在书中的一些空隙地方,写过下面这些话语:

‘在训练专项身体素质时,要‘大力发展腿力和弹跳的补助练习’、‘下课后,要跳绳,直到出汗为止。’。

还记录有在跳高练习中的体会总结:

‘摆动腿向上用力挥动,左手用力向右挥动,身体就能垂直上升,过杆要好。这经验要牢记’。

有时又写些语句激励和鞭策自己:

‘运动场上的骄傲,带来的是失败。’、‘近来运动情绪低落了!妈的!’。

有时,还写些测验时要注意的具体问题:

‘明天测验注意事项:一、整理好运动场。二、准备活动要做好。三、从一米四起跳,每次要求第一次跳过,每次跳过后休息五分钟。四、起跳时注意:快,第二步深蹲,用力摆腿,左手有力向右挥摆,停片刻,过杆,头向下。’每次练习跳高,都有好几个其他班的同学跟我在一起练习。现在,我一个也记不得他们的名字了。似乎他们中有初中的,有高中的,都是班上的跳高爱好者。

但是,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是跳我‘滚式’这个姿势的,都是跳跨越式、剪式、俯卧式。其中,练习‘剪式’者最多。

我想:其中的原因一定是当年中国运动员郑凤荣,曾以1.77米的优异成绩,打破由美国运动员保持的女子跳高世界纪录后,他们都把郑凤荣作为自己偶像,学习模仿她的优美的‘剪式’过杆姿势。这些,这便算是当年体育运动场上的的‘追星族’。

也有些同学看见我用‘滚式’过杆姿势是大伙中跳得最高的。于是,也跟我仿学起‘滚式’过杆姿势来。因此,我便耐心地给他们做起示范,并一边讲些技术要领。他们个个十分高兴,因而,我便无形之中成为了他们的‘义务小教练’。

我每次到田径场练习或上体育课时,都要经过体育科和三十六班的教室,再从后面那个小门走到外操场去。因为,三十六班的讲台在体育科相隔。

我常常习惯往教室内看上一眼,发现他们个个都专心致志听课或自习,极少有人东张西望,简直是到了旁若无人的样子。

因为开学才一个多月,我所认识的人也不多。他们班中,除了从凤中考上的覃福贵和覃甲荣两个,还知道他们的班长官承准及团支书何国利,还有个转业军人张九儒。因为,张九儒穿一件军人的绿色上衣,在同学们中十分突出,真像鹤立鸡群般,且他又是当年学校的团委会中的头面人物之一。

在几个女同学中有个黎奕明,因为大家常常集中开团委扩大会议点名时知道的。那个留着两条小辫子,脸孔方园,个子一般的女同学叫做冯群英。由于她曾在1956年寒假期间,是博中文宣队队员到凤中演出过,还有些印象。

其中,坐在教室的中间,身段修长,头上留有两条用小布条巾扎的长长的毛辫,身上穿件花格衣裳,全身显得很丰满的一个女同学最为显眼。后来,才听同学们说,她叫朱光松,像个男人的名字。

那时候,每班的女同学只有五、六个,多则七、八个。那像今天的学校,女生已近一半。真是‘物以稀为贵’,一点也不错。

要知道,当年能考上博中这间全县最高学府的女性,便算得上是真正的‘女中豪杰’了。那有别人不议论之理,只是极为秘密而已。我和王文辉同学,就曾多次私下评论过。

他说,全校中的女同学最漂亮的是初中105班的×××。我说,应该是高三28班×××。于是,两人便各讲各的看法,争论不休,最后也没有什么结果。

那个年代,全校中为数不多的女同学,都是男同学课余饭后私下议论的‘焦点’。他们当然不敢四处议论,只是私下和自己最知已的男知音说说而已。同时,绝不外传,也绝不敢外传。

真怪,年轻的时候,每每总想看见自己心目中那个漂亮女孩子。并且,总喜欢每天都要见上她一眼。就是能远远看见了她的身影,也心满意足。要是若能面对面地相视一笑,那真是最开心不过的了。

这便是我当年内心里的真情表白……

有诗赞曰:

体育协会当主席,  全心全意尽了职;带头学好真本事,  结伴同练够积极。

(191)竞赛场上露一手

1958年元旦举行的学校田径运动会,分为高中组和初中组。它是利用一个星期六和星期天两天在外操场进行的。

当时,也不举行开幕式,甚至连一块大会的横幅会标也没有。裁判员全部由经过体育老师专门训练后,有一定的裁判知识的学生担任。他们十分负责认真,完全遵照田径裁判法执行。同时,体育老师在比赛前,已经对比赛秩序表做了周密细致的安排,使运动会进行得有条不紊,不慌不乱,秩序井然。

因为,我参加比赛的项目较多。在班上推选裁判员时,我没有被选上。于是,我便能全部集中精力放在比赛上,争取创造优异的成绩,为班集体争光。

我记得,在第一天早上的100米预赛、复赛这两轮中,我便轻而易举地取得了100公尺的决赛权。

到了下午三点钟左右,我参加的男子急行跳高比赛正式开始了。地点是在外操场北面那个跳高沙坑。这个跳高比赛沙坑,由于平时我不大到这里进行练习,因此,场地显得比较生疏。当在做完准备活动以后,我便随即进行丈量助跑步点。再随意地试跳几次后,于是,便安静地在旁边的地方休息。

因为全校有十个高中班,参加高中组跳高比赛的有近二十个运动员。其中,有不少我都认识,有些还平时在一块共同练习过。于是,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大家互相鼓励,共同竞争,相互角逐,人人拿出真本事。当运动员每跃过一个新的高度时,观众和运动员便立即给于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跳高比赛是一项最后一跳必然失败而告终的项目,尽管是你取得冠军,最后一次试跳,也是要把横杆碰掉的,只不过是在此前已把金牌收入袋子中了。

我到横杆升高到1.45米,才开始比赛的第一次正式试跳。随后,横杆升到1.48米,我也是一个轻松漂亮的滚式便越过去了,并且还高出横杆一大截。因为,我此时的劲头显得特别足。再加上围观的观众越来越多,把沙坑四周全都围满了。

有些同学还担来凳子站在上面,甚至有几个初中低年级的小同学还爬到那些长得不大高的相思树杈上,居高临下进行观看。尤其是,各班的女同学也来了一大帮,她们在鼓掌和高呼加油助威时显得特别起劲。要知道,谁都有过这种体会:凡是在劳动中或在球场上,如果有年轻漂亮的姑娘在场时,小伙子们干活或比赛就特别卖力和来劲。平时能挑120斤重,此时此刻150斤也不在话下。

我看见在人群中,有一个留着两条小辫子的女同学,她正是我心目中的偶像。此时,她已从后面挤到了前面,正站在场上观看,不时还看见她正在为我热情地鼓掌助威。于是,我便使出浑身解数,拿出平时练习中的真功夫,当众露一手给她看看。你能在县运动会拿得几项冠军,我也能在校运会上,从高年级且身高马大的众多好手中,脱颖而出,夺取第一。

比赛到了剩下五个运动员了,试跳继续进行。此时,横杆升到1米53这个高度,我第一个便轻松地高出横杆一大截,姿势极其优美,像飞燕展翅,一下便跃了过去。人们嘴里不断发出‘好,好,好’的赞叹声。

此时,又有两个运动员在这高度上被淘汰了。剩下的三名运动员便是高一、高二、高三各一名。

当横杆高度在1米56时,我第一次便轻松自如地就跳过了这个平时不知多少次曾经跳过的这个高度。这时,我从沙坑中走了出来,回过头来看了一眼这根静静地躺着的横杆,心中便想:今天,我一定要创造一个学校的新的跳高纪录不可。此时,其余两个运动员都是在这个高度上失败了。

一百多双热情期待的眼光,一下子全都盯在了我的身上。当横杆再次升到1米60时,我在沙坑前面休息了片刻之后,再仔细地想了一下试跳过程的一些技术细节上的问题。于是,便屏住呼吸,双目瞪住着横杆,全身放松。此时,全场哑雀无声。

当裁判员叫到我试跳时,我猛吸了一口气,放松全身,使紧张的心情渐时平静下来。随后,果断的在左侧开始助跑,斜对着横杆,最后三步加速冲刺,“哒、哒哒”一个轻巧有力的起跳,身子腾空而起。于是,我用熟练漂亮的“滚式”,一个侧卧横杆的转身,过去了。这一个少见`敏捷、灵巧、漂亮的过杆动作,顿时博得了全场观众的一片热烈的掌声。

按照一般的常规,比赛的名次应该是高三、高二、高一分别获得第一、二、三名才算正常。但是,结果却反过来。最后,我跳过了1米60的新高度,实际上,己经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全县男子急行跳高的新纪录了。而获得第二、三名的,便分别是高二的庞光辉和高三的黄×。

比赛结束后,我取得1958年元旦学校运动会男子急行跳高冠军的新闻,便在全校引起一场轰动,随着也很快便传开了。

要知道,因为当年我个子只是一米七,还是一个刚十六足岁的少年,人也长得单薄。更重要的是,能战胜高年级的众多强手。同时,我的滚式过杆的跳高姿势又是那么优美,这恐怕也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吧。从此以后,王飞这个名字,便与是一位跳高场上好手连在一起了。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每次县参加地区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我便是当然的男子急行跳高比赛的选手之一了,从来都没有落选过。

经过第一天紧张又激烈的比赛回到班上时,同学们都对我在今天的表现给予高度的赞扬。他们也为我能给三十七班头一天就争得了一个第一名而高兴。

特别是我们的班长黄江智,他还亲自到学生食堂打了两瓶开水回来给我淌脚。这样,对于我能尽快地恢复体力,将会起到很有效的作用果。人称是班上的“医生”高庆刚同学,他善长又懂中医。到了晚上,他便用松节油和药酒配合,专门为我进行涂擦和按摩。于是,使我感觉得周身特别舒服,那些浑身酸痛的感觉也渐渐有所缓解。

经过一个晚上的睡眠,第二天一早醒来后,精神抖擞,体力充沛,又能迎接新一天的激烈比赛和争夺。

早上八点钟开始进行的是男、女100公尺决赛。

今天天气很好,虽然已经进入初冬季节,但是气温还是在二十四、五度左右。早晨虽然还有轻微的北风阵阵吹拂,就是只穿运动线衣也不感到特别寒冷。由于比赛的起跑线在北面,正是顺风。对于短跑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却是十分有利。

首先,进行的是女子100公尺决赛。只见在跑道上,八个女运动员一字形地、整齐半蹲在起跑线上。个个屏住呼吸,眼睛紧紧地盯住前方不远处,静静地在听那发令裁判员的发令枪声。“啪!”的一声发令枪响后,八个运动员便像脱弦的弓箭一般,直奔向终点。旁边观众高喊的“加油!”、“加油!”的助威声,连续不断。

正在激烈的比赛途中。突然,有一个女运动员摔倒在地上,只见她马上又从地上爬了起来。可是,此时其他运动员已经全部到达了终点。但是,她还是咬紧牙关,继续拼命向前冲去,不到达终点,决不放弃。

这次体育比赛,不光是为了争夺冠军,更重要的是运动员之间的一种顽强拚搏精神的一次较量。运动员这种顽强的斗志,也是对观众是一种极大的鼓舞。于是,马上博得同学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比赛结果,高三十五班凌英凤同学,获得了这项校运会中的女子100米冠军。

接下来便是男子100米决赛,我是高一级获得这项决赛中的唯一的一名选手。其他都是高二、高三的。我只要在最后决赛中,能进入前三名,就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了。因为,参加这个项目决赛中,高手林立,有两个曾参加过县和地区运动会100米比赛,且具有很强和一定的实力。

这场“飞人大战”,最后谁取得第一名都不出为奇,均属正常。因为,大家在预赛和复赛的成绩都在12-13秒之间,谁只要是起跑稍微慢点,你就很难在途中跑超过别人,必竟这是只有100米远的距离,瞬间即逝。因此,起跑是获得胜负的关键所在。于是,我便吸取在第二届县运动会100米决赛时的沉痛教训,全部集中精力,听裁判员的发令枪声,不提前抢跑,也不落后就可以了。

起跑前,我屏住呼吸,当听到“啪!”一声清脆的发令枪声一响。我如同脱弦的弓箭般地冲了出去。接着,便放松大步转入途中跑。此时,我左右看了一眼,已经在前三名内。跑到最后十多米冲剌时,我拼尽全力,用一个漂亮熟练的胸膛压线动作,便顺利地跑完了100米全程。

最后,我以十二秒一的成绩获1958年元旦学校田径运动会男子100米第三名。

休息片刻后,我又走到运动场中央那个急行跳远的场地。利用刚刚跑完100米的那股冲劲,参加急行跳远的比赛。

我首先进行丈量和调整一下助跑距离和步点,这个比赛场地在平时都经常在这里练习,十分熟悉。此时,朱贞才、三十三班的曾友寅他们也来了,从大家的脸色眼神看出,都对这次比赛充满了信心。大家在比赛场上虽然是对手,场下便是队友。于是,大家都暗暗地下定决心,尽量在比赛中发挥自己的水平,力争在比赛中创造自己的新纪录。

第一次试跳,我便取得5米60的优异成绩。随后,两次一次比一次好,于是,我最后取得决赛的六个运动员中之一。我记得,还有朱贞才、曾友寅、朱汝梁,其他两个是高三的。按照比赛规则,进行决赛中再试跳三次。

决赛轮到我试跳时,我第一次就跳出了5米72的成绩。到第四次试跳结束后,我排名暂时第一,直到第五次试跳结束后我仍然是第一,第二名是33班朱汝梁。

在最后一次试跳开始前,我走到朱汝梁同学的面前,小声地对他说了一句:

“你踏板前的一步过大,至使踏跳不够有力。只要注意调整一下步点,加速时间提前一点,你一定会跳得更远的。”他会意地点了点头,轮到他作最后一次试跳时,只见他后退了两步。随后,渐渐加速,最后一个“啪!”的有力踏板声,身体便腾空而起,一个漂亮的蹲踞式,着地时超过了原先我跳得最远时的标志。

最后,经过裁判员认真的丈量核对后,宣布他的最后的成绩是5米89。这也是当年全县的最好成绩。

紧张友好的校运会男子跳远比赛结束了。朱汝梁取得第一名,我获得第二名,曾友寅获得第三名。

大家在离开运动场时,朱汝梁同学走到我的跟前对我说了声:“谢谢!”。

我只是笑了笑也没说什么。自己虽然没有取得冠军,但却得己经很开心了。

这些五十年前的往事,也许他们当年这些经历者早己经淡忘。但是,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有诗赞曰:

隆重召开校运会,    激烈精彩齐赞美;竞赛场上露一手,    名扬全校知是谁?

(192)废寝忘餐爱看书

自从小读书,由小学一直读到高中毕业,在这十多年时间里,与我最要好的朋友是谁?也许,真的是谁也猜测不到。其实,它就是从小身影不离的它——书。

我一直到了读高中时都有这样的习惯,每天晚上睡觉前,总爱借着房间中不大明亮的电灯光,非得要躺在床上看书十分钟以后才会昏昏入睡。午睡时间,从来也是很少睡觉。大多数都是躺倒在床上,放下蚊帐,钻进被窝里,偷偷地看书,这已经成为了我多年以来的一种习惯,很难改变了。

但是,在学生时代晚上睡觉时,我却很少有过失眠的坏习惯。

我从小就有这样一个爱好,凡是每逢来到一个新的地方,第一件事便总喜欢四处看看或打听周围有没有图书馆,阅览室或新华书店。

我记得,1956年的秋季,凤中曾经组织全校师生,从文地坐火车到玉林旅行参观。就在参观结束前的最后一天,学校带队的领导,宣布放假一天,让老师同学们自由结合,三五成群,外出逛街。我们走到大街上,到处的商店里所摆卖的商品,琳琅满目,让你目不转睛地看得眼花缭乱。但是,我却一点雅兴也没有。

偶然间,我发现旁边有个新华书店,心中十分高兴。也不告诉随行的其他同学,便独自一个人离开,走进书店去,就不再和他们一块四处去溜达了。

当我一头扎进书店后,正忙着寻找在书架上自己喜欢的书籍在聚精会神地看个痛快。看着看着,也不知什么时候了,只见书店的人越来越少。我抬起头来,看看墙上的挂钟,发现己超过了规定回去吃饭的时间了。

“糟了,超过回去的时间,一定会受到老师批评了。”我心里有点焦急起来。

老师和同学们发现我还没回来,以为是在街上出了什么意外事故,或迷路了。于是,便慌忙地派人四处寻找。后来,有个同学便说:

“到新华书店里,一定可以找到他。”果然不出所料,他们真是在新华书店里,看见我在兴味盎然地在埋头看书,已经入迷到了废寐忘餐的地步。此时,我正好准备回去,刚好与他们遇上了。

随后,我跟着同学们一块回到住地去。最后挨了班主任一顿批评。

到博中这半个学期中,我每天都要来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一趟,这便成了雷打不动的一种生活规律一般。因此,我对这里的一切,也渐渐地熟悉起来了。

图书馆与阅览室,都在办公厅的楼上并且是连在一起的。先进到阅览室后才到图书馆借书的地方。平时可以容纳近一百个读者在里面看书、阅报、借书。图书室往里面还有三间小房间,便专门用来做藏书室。外面才是一个长长的借书的地方。二十多个书架上,井井有条地摆放满各种各样不同的图书,供老师同学们自由地借读。外面是一间教室一样大小的阅览室,在几十张大书桌上,全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报刊、杂志、画报。图书馆外面是一间开口厅。专门夹放每天新到来的报纸。每当图书馆关门停止借书阅览时,外面的那间阅报室并没有关锁,照样可以坐在这里看报纸。因此,这里便是我每天必到之处。

有一天下午第七节,我到图书馆去借书时,便遇到一位年龄四十开外的图书管理员。后来,同学们告诉我才知道她正好是上我们生物课的李长勋主任的爱人秦孟瑶干事。另外,还有一个又是我们的化学老师梁庆章的爱人李干事。

秦干事看见我是一位每天必到这里的‘常客’,便热情地和我聊起天来。互相认识之后,我便把我的家庭情况简单地告诉了她。

当她知道我父亲叫王志昉,母亲叫黄衍兰时,便对我说:

“你父母亲我都认识,解放前你父亲在这里做体育老师。你母亲现在凤中管理图书,每个学期我们这些图书管理员都要集中县城学习开会一两次。于是,大家都认识了。可是,不知为什么近这一年多,再看不见你母亲上来了?”听她这么说后,我便把我母亲调到下面乡村去当小学教师的情况告诉了她,她才恍然大悟。一回生,二回熟,以后我要求到馆内去找图书,她们也同意了。

有时候,还主动和我打招呼,并说要选择什么书,就直接到里面寻找。这种优待,只有学校的老师才能这样的,她们也给了我。

有时候,我看见她们俩实在忙不开交,还主动当起‘义务’图书管理员来呢。

那时候,里面藏书真多,比凤中图书馆的藏书至少多出二、三倍。新书,旧书都有,真是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历史传记,中外名著,时政论文,马恩列斯,文地史哲,数理化生,外文原本。甚至解放前后的小学、中学、大学教材都有,不少书籍都是已绝版的版本,也都能在此找到。

这里真是简直成了知识的海洋,足够你读上一辈子,也使我从此便大开了眼界。其中,有一间收藏有解放前博中地下党在学生中组织“读书会”时,曾阅读过的进步书籍。可能是由于时间久远,翻阅过的人大多,不少已经有些破旧。似乎借看的人也渐渐地少了,但是却也还在里面珍藏着。

现在回想起来,使我最为难忘的有下面的两件事。

一件是,当年学校每个学期都要购买不少新书回来,充实图书馆的藏书。有一次,我到图书馆去借书的时候,秦干事她便稍稍地告诉我:

“王飞,昨天到新华书店去购买回来的那些新书,正放在第二间房间里,你进去看看有没有适合你看的?”听她这么一说,我内心真是喜出望外。便立即进到里面去翻看,发现新购买回来的全都是数理化的课外辅助读物,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好书。于是,我立即走进去翻开看,并从中选了两本我最需要的拿出去给她登记。图书未造册订记是不出借的。可是,她便一反常规,立即动手将我要借的两本进行登记造册,加印学校图书馆的公章并编上书号,登记在我的借书证上。然后,再把这几十本图书全部把它编制造册。类似这样的事情,三年中便有好几回。

还有一件,是当时我想借的一本《苏联大学入学考试数学试题汇集》。因为己经借出去了,一直没有还回来。每次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我都问她还回来了没有,结果,都是说还没有还。

有一天,我在学校内操场的路上,正好碰见她从街上买菜回来。她便对我说:

“王飞,你要借的那本书,昨天刚还回来了。我已放在抽屉里收好了,下午你去借回来吧。”我听她这么一说,真是欢喜若狂,高兴极了。

“唉呀,终于还回来了,她还特地帮我收起来,生怕再被别人借走了哩。真是……”我内心顿时有一种难以诉说的感激之情。

要说当年在课堂上我得到过不少良师的教导和指点,才有今天的成才。但是,秦孟瑶干事这样关照我,为我在高中时代阅读课外书大开方便之门,使得我增长了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真使我终生都难于忘记。

1993年我已经在博中任教。有一个傍晚,我和博中一些老师晚饭后一块到公园后面的白鸽冲一带散步,进行爬山锻炼。突然,我发现在一个小山岗上的一个土坟墓碑上面刻写着“秦孟瑶之墓”的字样。我真是不敢相信,近三十多年都没有见过的秦孟瑶干事,直到今天才知道她已永远离开我们而去了……

为了缅怀和悼念昔日那么关照我的秦孟瑶干事,我便独自一人,在附近岭上采摘了一大束野花,摆放在她的墓地里。并庄严肃穆地深深地鞠了一躬,祈愿她在另一个世界好好地安息。以表示我对她的尊敬与怀念。

过后,一些老师问起我这样做的原因。于是,我便把上面那些故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后,都深为感动。我随口便说了句古成语: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可惜我离开学校后,三十多年都没能再见到过她,真是多么遗憾!”……

有诗叹曰:

废寐忘餐爱看书,    有空便到图书库;高中三年给方便,    热心关照秦干事。

(193)义务劳动干得多

上高中以后的两个多月来,学校的劳动工作比较在凤山初中时多了。但是,还没有停课去做。大多数的劳动工作只是利用课余时间,劳动课,甚至体育课去完成。其中,最为经常的劳动便是在学校的小农场里种菜。那时候,校园内外有不少学校土地,是提供学生参加劳动生产和生物实习基地的学校小农场。

自从1924年博中建校以来,一向就把它作为学校食堂食菜供应的生产基地。长期以来,学校就是利用它去解决了不少困难学生在生活上的困难,使不少贫困学生能从始至终坚持读完和完成初高中的学业。

后来,许多同学回忆起当年学校对他们关心时,都有不少激动人心的感慨。

因为,他们通过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劳动,能解决自己切身的利益外,还使他们增长了不少农业生产知识,并取得不少科学实验方面的成绩。于是,使到这种优良的传统,能在博中一届一届地永远传下去。

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们班常常到学校卫生室后面的一块约面积为七分多的水田种植蕹菜。通过这种劳动,使我们学会了不少有关种蕹菜方面的知识。

我记得,当时淋尿施肥,浇水灌溉、除草捉虫等田间管理,都是以班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去做的。只有每逢轮值到我们班采摘蕹菜交给食堂时,才是全班一齐出动。采摘好后,便拿回食堂前面的鱼塘洗干净,再抬回食堂过秤登记。

每年各班所种植的蔬菜作物,都要进行总结评比,对产量高、贡献大的班级,还进行表彰和奖励。在高中三年来,我班在这个年级中,生产劳动曾多次得到学校颁发的奖旗及奖状。这种菜的收获多少,便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评比条件之一。

当年,我们班的劳动班长朱为能同学,他简直就像一个能干又善于指挥的生产队长一样,把班上各项劳动工作分配得井井有条,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除了这些日常的劳动外,我们还要参加公园旁边修建游泳池的“义务劳动”。有时工期紧张时,还专门利用体育课去搞呢。

那时候,茶根水库已经修建完成,有一条茶根水库的主灌渠正好从游泳池旁边经过。于是,修建好游泳池后,便常年都有长流水进出池中,对开展当时县城的游泳运动有很大好处。同时,所建游泳池又正好在博中外操场旁边,正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我们学校看到这项工程,对师生的体育锻炼得益匪浅。于是,便把修建这个游泳池的工程看成为学校的份内事。主动承担起建筑游泳池大部分工程的重担。

那时候,我们刚上高一就面临要干这项繁重的劳动工作。除了要做挖土方、挑土方等这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外,还要到三十多里外的周垌,挑石灰运回游泳池。

有一次,在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全班五十多个同学吃完了中午饭后,由班上在周垌附近的同学带路,集中出发前往。一路上,大家欢声笑语,歌声不断。

我记得,在途中曾经过一条长长的田垌和几条小河小溪;有时候,又从一些村边路过。于是,村子上的狗儿在不停地狂吠,好像是在欢迎我们一般……那天,正好遇上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烈日当空。就是闲在家里,也热得让人难受。因此,多数同学还没到达目的地,便全都汗流浃背。

我和黄江智、杨名珠、蓝永荣、朱为能、黎富盛、朱汝松、林宗扶、雷道才、熊三德等这些班中个子大、步子大、速度快的同学在一块走。那些矮小一点的男同学和女同学便随其后。但是,大家前呼后踊,相隔也差不了几分钟的路程。

大约下午两点左右,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先后到达了这个全县盛产石灰的地方——周垌。

休息片刻后,各自便在石灰窑的伙房中饮足开水。刚才来时,在路途中实在口渴得难受极了。于是,有些同学实在忍耐不住,便在山涧中,取那些透心凉的山泉水进行解渴。开始时,我害怕不符合卫生,喝了会肚子痛。最后,实在口干得难受时,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喝足水并也休息够了。各人便用拿来的粪箕盛装石灰块。其中,识别石灰‘生’‘熟’经验丰富的黄江智、杨名珠、蓝永荣等几个同学,便主动为挑选那些烧熟的石灰,拣出来后再让同学们各自装在粪箕内。随后,让卖主过称登记。

当时,也没有规定各人所担的重量,都是量力而行,互不攀比。当然,力气大的谁还会拈轻怕重,要是挑得大轻那好意思?我挑的大约九十多斤,和我一块的那些大个子同学都在一百斤上下。大家都暗暗留有‘余地’。

回来时,我们再不走来时那条虽然好走,但路程较远的小路了。而是由路程熟悉的同学带路,选择走一条近一些的小路回去。但是,路上却多是高低不平、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其中,还要经过一个较高的山岗。

这个山岗还真有点崎岖难走。才走了二百多米时,我便有点上气不接下气。此时,一阵阵的微风吹拂,感觉特别凉快。于是,班长黄江智便宣布,大家可在半山腰中路边的松树底下停下来歇脚。

杨名珠同学是一个水呜永安那些大山里走出来的。要知道,凡是从小在大山里穷人家长大的孩子,对于这个小山岗,真不当回事。但是,我们这些在平原或小丘陵地区长大者和他相比较,真是有点‘小巫见大巫’一般,可就大不一样了。

大家正在树底下阴凉休息时,杨名珠同学趁我不注意,便悄悄地从我挑的石灰中拿了两块,放在了他所担的粪箕上。过后,还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但是,我早就有所察觉。于是,又趁他不注意的时候,又从他那里拿了回来。

杨名珠同学是一个力气较大,很能干活,与同学相处特别好,平时与我很合得来的同学之一。加上他是从博中考上来的,性格很随和爽直。尤其是,平时对我们这些从别校考上来的同学特别关照。他在我们这帮大的同学当中,是一个勇挑重担的好同学,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休息片刻后,又继续出发。此时,我们这帮大的同学就有意放慢速度,主要是照顾那些力气小没挑惯重担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每当看见有挑不动时,便主动去搬些石灰放在自己的担子上,让全班同学都能按时、按质、按量把石灰挑回到游泳池去。

要知道,那些没担过长途担的人,往往一开始挑时便认为很轻,没问题。但是,回时是‘回头担’,走着走着便走不动了。因此,我们班团干,在事前便考虑到这种情况了,预先布置力气大的同学要做“收容队”的准备。因为,这些石灰是公家财产,斤两也不能少。

一直走了近两个多小时,才把石灰一两也不少地挑回到游泳池里。并按施工人员的要求,存放在指定的位置上。此时,每个同学真正是肚饥口又渴。心里想只有一个念头:马上回到学校去,把劳动工具放好在工具室后,冲向膳团去解决“肚子”问题。凡是从那年代过来的人,必定都有过这种深刻体会的。

当年,除了修建游泳池这项庞大的工程外。还担石、挖土、挑泥做过登高岭上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及在它旁边的自来水池等这些具有历史意义工程的“义务劳动”。那个年代,人们都把能参加做那些没有报酬的集体劳动的工作称为‘义务劳动’。每个人都把能参加这种‘义务劳动’,引于为无尚光荣;若未能获得参加,便深感遗憾。这就是,当年人们思想境界的真实写照。

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每逢到博白公园散步锻炼,每当爬上登高岭顶,仰望那高高直立而且壮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塔、环视在它右边不远处,专供应全县城人们饮用水的登高岭顶的自来水池、俯瞰西北面那碧波荡漾的游泳池时,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当年那紧张劳动的场面,还常常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我们这些现已年到古稀的老人,曾经在这里为它们流过了不少艰辛的汗水。这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最具有纪念意义的丰碑而倍感自豪。

有诗叹曰:

义务劳动干得多,  思想境界真够高;古稀怀念当年事,  丰碑留后倍自豪。

(194)勤奋教学受欢迎

现在,每当回想过去教过我的许多老师,使我都终生难以忘怀。尽管他们之中,不可能个个都令你十分满意。但是,仔细想来,我们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辉煌,就是燃尽了这些默默无闻的烛光而成就的。

我深刻地体会到,无论一个人的地位有多高,贡献有多大,都离不开学校老师的教诲和启迪。都凝结了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老师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学生。

古人云:“滴水之恩,将涌泉相报。”我何以能报答?

我仔细地思来,只有用我这支笨拙之笔,去真诚地记述一些当年这些恩师们,如何教导我们成才的一些平平常常的琐事,也算给后人一些知晓。这也许能算是以了觉他们的学生——我们的一片心愿,这便是我写类似这样文章的初衷。

我记得,曾教我们高一年级《平面几何》课的老师叫刘运荧。那时候,我经常都看见他带着一副黑边框的近视眼镜,看得出,眼镜度数还是很高的。他平时说话或上课,总是带点‘鸭公声’。他的头发己经开始花白,年纪看来也已有五十出头了,身体己有点陀背。他对人和气善良,从来没有见他发过脾气,正是有点像人们常说的‘好老头’的样子。

我常常看见他在讲课时,慢条斯理、细声细气地讲述,但是,总是往往跟不上学生的思维。由于他的思维反应也比较慢,总是没有按照学生的思路去启发、引导,而是照本宣科地去平舖直述,缺乏一种朝气。

因此,开始听他上课很不习惯,完全没有像上语文的秦桂祥老师,和上历史课的李兴老师,在上课时讲得那么动听和形象、生动,且又富有很强的吸引力。

要知道,我们这届学生,当年是在大量压缩高中招生人数的条件下考取进来的。智商普遍较高,知识底子坚实丰厚。于是,凡是老师讲得模糊不清的,他们绝不会轻易放过,便会当堂提出质疑;要是老师讲授得模棱两可,便要追问下去。

同学们这样做,并不是有意为难老师,也不是在课堂上有意挑剔老师讲课的一些短处,从中去取乐。因为,这是文化科学知识,决不能模棱两可,不懂决不能装懂。否则学下去,后面知识便会越来越胡涂。常言道,真理只会越辩越明,也只有明白后才会牢记。

如果对于一个知识渊博,教学水平高超的老师来说,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因为要教活学生,不但要给学生学会书本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对任何问题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这便是超一流的教师所具有的素质。

不知是因为这些数学教材,是由于从苏联现行课本照搬过来,还是在理论上要求大高,从而脱离了中国学生的实际。还是老师对教材钻研不深不透,或是老师本身的知识底子不够深厚等原因。因此,我听他讲起课来,也有些问题还是莫名其妙。难怪同学听起来,真是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般了。

我记得,在开始讲平面几何第一章中的‘有公度线段’与‘无公度线段’这两个新概念时,可能是他对这两个新概念理解不透。于是,在讲完后,有个同学当堂给他提了一个疑难问题时,他由于一时反应不过来,便讲乱了。

这时候,下面的同学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他便给同学们进行解析,越解释,越是慌乱,且解释又不中肯,真有点下不了台了。这时候,我看见他额头上的汗珠直冒,总是在看着书本在想,几十双眼睛都在全神贯注地瞪着他……

此时,下课的钟声己经响了。于是,他便只好匆匆忙忙宣布下课休息。

到了第二天上课时,他又只好用了半节课的时间重新讲述了一遍。此时,同学们才真正地听明白了。

后来才知道,由于在容县进行反右派的斗争中,原来在高中上数学课的杨枝权老师已上吊自杀,高中正缺少数学老师。于是,刘老师是临时从初中抽调上高中顶替上数学课的。因此,也难怪他一时对教材还不够熟悉所至。

虽然如此,刘老师的教学态度一贯都很好。在课堂上,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后,便检查学生掌握情况。若是还不明白,便再重讲一次,直到明白为止。同时,他对学生的作业都是全收全改的。平时经常下班进行辅导学生,特别是差生。渐渐地,同学们还是很喜欢他上课的。

正如周绍煜同学,在高中入学五十周年聚会纪念册《同窗三载情百年》所写回忆当年的任课老师中所说:

“小小的‘鸭肾’啃了一个星期,  (‘鸭肾’是数学名词‘极小值’的谐音。)

全班同学把刘运荧老师难住。

今天不明白,明天再来讲,打破沙锅问到底。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师生共同破解了――孔子教学思想的玄机。”

有诗叹曰:

平几老师刘运荧,  待人和气又良善;耐心授课反复讲,  勤奋教学受欢迎。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