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北京知青的草原情怀 作者:吴晓


 

  锡林郭勒盟北京知青的草原情怀

1967年10月至11月和1968年7月至8月,先后有大约四千名北京知青到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插队。从1970年代后期知青大返城开始到1990年代初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陆续回到北京或奔赴国内外各地。他们虽然离开了草原,却始终怀念着草原,怀念着那里的一草一木,怀念着曾经朝夕相处的牧民和知青战友。他们中的不少人,多年想诉说的千言万语涌入笔下,留下了众多描绘草原生活的日记、散文、诗歌、小说和论著。

《黑骏马》、《16号病房》、《血色黄昏》、《狼图腾》的作者张承志、乔雪竹、老鬼、姜戎都出自这个知青群体。还有不少人通过美术创作、合唱等文艺形式抒发对草原的情怀。


张承志、乔雪竹、老鬼、姜戎等的草原知青小说

最先享誉文坛的是曾在东乌旗道特淖尔公社汗乌拉生产队(如今公社、牧场已改为苏木,生产队已改为嘎查,为尊重历史,仍用旧称)插队的清华附中毕业生张承志,他的《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获得1978年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我们见到的他的草原小说有《阿勒克足球》、《春天》、《绿夜》等,当然最为有名的是他的两部长篇小说《黑骏马》和《金牧场》(后来经删定改名为《金草地》)。

差不多与此同时,我们知道,电影《北国红豆》、《16号病房》的编剧、北医附中毕业生乔雪竹曾在东乌旗胡热图淖尔公社插队。她的草原小说有《郝依拉宝格达山的传说》、《在查干陶勒盖草原上》、《日落的庄严》等。

1987年6月,被称为“探索性的新新闻主义长篇小说”《血色黄昏》由工人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北京47中毕业生马波,署名老鬼,曾工作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某团,地点在西乌旗高力罕牧场。这本书直面作者8年的草原生活,没有任何雕饰,严肃而惨烈地真实。它震撼了无数读者的心,不少评论散见于各种报刊,同时在锡林郭勒草原引起强烈反响。

2004年4月13日,中央电视台的一条新闻吸引住众多草原知青的目光:赵忠祥、白岩松、张抗抗等各界名人济济一堂座谈长篇小说《狼图腾》。报道中介绍,作者姜戎曾在内蒙古草原插队,他未出席这次座谈。此后在北京地坛举办的春季书市上,我见到了这本大开本、长达50万字的小说。此书出版后果然不同凡响,在《新京报》每周一期的《书评周刊》上,《狼图腾》全年高居总榜和小说排行榜之首,将近两年之后仍在前10名之内。到2007年,该书已销售200多万册,而且创下我国出版业版权输出贸易中版税率、预付金额等多项第一,实现全球25种文字版权贸易中德、法、意、荷等16种语言文字的代理,全球英文版由英国企鹅出版集团向全球发行。是年11月10日,《狼图腾》获曼氏亚洲文学奖唯一大奖。作者至今不肯暴露身份。其实东乌旗很多知青都知道他是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生吕嘉民,他插队的地方是东乌旗满都宝力格牧场。他所在的生产队是个人才荟萃的地方。

早在《狼图腾》问世的三年前,2001年1月,这个生产队的两位女知青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被收入“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丛书,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这就是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生张雁滨署名野莲的《落荒》和北京65中毕业生张华署名逍遥的《羊油灯》。三部长篇小说的作者出自同一个生产队,用不同的理念诠释他们插队时发生在哪片草原上的故事,三本书放在一起研读很发人深思。


草原知青的集体创作《草原启示录》

1988年7月10日,几百名曾在东乌旗插队的北京知青聚会在中共中央统战部礼堂,他们的议题之一是发起出版一部草原知青文集。两年之后筹备工作初见规模,成立了编委会,通过《中国电视报》、《锡林郭勒日报》、《兴安日报》、《乌兰察布日报》、《巴彦淖尔报》、《阿拉善报》等发广告征稿。这本书从1991年初在《中国电视报》刊出广告征稿到7月出版,仅用了半年时间。书名几经反复,从《青蒙赤汉》到《遥远的诗情》,最后确定为《草原启示录》。

这本40余万字的著作是从170万字的来稿中筛选出的,内容分回忆录、诗词、书信、图片四类。170篇回忆录中,锡盟知青写的近80篇,其中东乌旗知青近50篇;诗词中,东乌旗知青写的占2/3;52封书信中,东乌旗知青40封以上。正如该书的序言说“书中的许多篇章,不乏激情,不乏文采,不乏感人的故事,不乏深沉的哲理”。

其中“文革”中最早上山下乡、曾在西乌旗白音宝力格公社插队的北京25中毕业生曲折的回忆《发端,1967年10月9日》被多家报刊转载;曾在东乌旗满都宝力格牧场插队的北京二中毕业生邢奇的诗话《想当初》被《北京日报》的一篇评论重点推介;曾在阿巴嘎旗插队的《经济日报》记者、北京女四中毕业生宋红岗的《锡林郭勒归去来》此前曾在《人民文学》刊载。由于此书编辑方针、篇幅与体例的限制,一些精彩的马背诗歌和言论文字(如油印小报《广阔的天地》的发刊词)未能收入本书。

《草原启示录》首发3万册,受到各界读者欢迎。在北京王府井书店,此书赫然登上销售排行榜;在内蒙古锡林浩特,400多册书在书店很快售完。内蒙古电视台为这本书的发行专门举办了一场电视文艺晚会,表达了内蒙古人民对《草原启示录》和草原知青的厚爱。作家苏叔阳在题为《青春无悔》的评论中说“这是一本烫手的书!”“这本书如同它的作者们一样,所记所说,无论是痛苦还是灾难,都压抑不住一种昂扬的豪情、悲壮之情。使所有读到他的人,都会超越那简朴的文字而见到一颗颗赤诚的心……所有的读者都会从中得到一个结论,有这样一代人的中华民族是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的民族,我们的前头必定是光明的”。


邢奇、张承志等人的草原诗歌、散文

1988年东乌旗北京知青的聚会,使与会者认识了草原知青诗人邢奇。那天会场外的大厅里挂满了他的草原诗抄。后来他又将他的草原散文打印给知青朋友们。朋友们希望看到他更多的旧作。几年后,他的两本小书出版了。一本是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老知青聊斋》,一本是群言出版社出版的诗歌诗话集《华年》。邢奇的草原诗歌创作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他和他的北京二中校友施晓明和其他一些知青,曾将他们半旧体诗结集成三集《马背上的歌》,用复写纸复写。此后锡盟北部各旗出现一本以这部诗集为主,收入各旗知青半旧体诗的诗集《扎洛集》(扎洛,蒙语,青年的意思)。当时,有些生产队知青编印油印小报如《广阔的天地》、《新牧民》、《站在最前线》、《斗私批修》等,刊登诗歌、散文作品。1998年2月,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中国知青诗抄》,全书收入98位知青的300余首各体诗歌,其中有邢奇、施晓明、刘玉平、马晓力、巩如旭、刘斌、叶坦、李志伟、杨光熙等22位锡盟北京知青的53首。

张承志除了小说之外,他的描写草原生活的散文结集成书的有《绿风土》、《牧人笔记》(此书是在作者日文版《内蒙古大草原游牧志》基础上加入一批新作编辑而成),分别由作家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出版。锡林郭勒盟北京知青的草原诗歌、散文大都散见于各种报刊,一些精华收入《草原启示录》,散文大部分是后来的追记,而北京26中毕业生李大同的《雅干锡力日记》、北京四中毕业生李三友的《放羊第一天》(长篇散文《阿巴嘎的春天》的一部分)等很多作品则是当初在蒙古包中写的。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激发了更多草原知青的创作热情,他们的很多怀念草原生活的作品发表在知青网站和自己的博客上。有的作品结集成册出版。2008年11月由中共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旗委、旗人民政府组织编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遥远的故乡》收录了张承志、曲折、邢奇等28位知青或记者,一个知青团体和一位知青后代的46篇散文作品。

近年出版的内蒙古《锡盟政协文史资料选编》第7辑(下)收录了二十多位草原知青的47篇文章。

2009年11月,一本大开本、装帧精美、厚达562页、堪与《草原启示录》媲美的草原知青文集《扎洛集》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大书的主编是李三友,邢奇和北京师大女附中毕业生刘进等参加编辑工作。这本书收录的都是北京草原知青插队时所写的作品,包括二十多篇文章和几百首诗歌。


《中国知青史》和草原知青的口述实录作品

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上下两册的《中国知青史》,其中上册《初澜》作者是北京101中毕业生定宜庄,下册《大潮》作者是北京景山学校毕业生刘小萌,两位作者曾分别在阿巴嘎旗白音图嘎公社、东乌旗沙麦公社插队。此前他们曾参加过《中国知青事典》的编撰工作。

《中国知青事典》1995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综述、制度组织政策、回忆文献典型经验和调查报告、事件人物及其它、附录五卷,共126.6万字,对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2003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开始出版《口述历史》丛书,定宜庄、刘小萌名列编委会,并参与采访工作。2004年1月,刘小萌撰写的《中国知青口述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入13位全国各地知青的口述,其中有曲折的口述“奋斗、求索,始终是这代人的主题曲”。

此前,1995年曾出版过两部知青口述实录作品,一是1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劫后辉煌》,一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青春方程式》。《劫后辉煌》收录了两位锡盟北京知青的口述,一位是曾在东乌旗呼热图淖尔公社插队、时任农业部畜牧兽医司司长的贾幼陵,一位是曾在阿巴嘎旗依和高勒公社插队、时任美国群鹰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的冯江华。《青春方程式》收入北大附中毕业生张娜依等7位草原女知青的自述,从叙述中知道她们曾在锡林郭勒草原插队,但因为她们有的用的是化名,不能一一知道她们后来的身份。

1990年代,北京电视台有过一档“说你说我”的谈话节目,讲了很多次草原知青的故事,主持人刘真是曾在东乌旗沙麦公社插队的北京15中毕业生刘一兵。后来,由他编剧的故事片《朗朗星空》上映,一位东乌旗的牧民和一些草原知青参加演出。1999年12月1日始,北京电视台播出一部10集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里》,片中的主人公之一李仲生曾在苏尼特左旗白音宝力格公社插队,一年多后他的自述《没有播出的故事》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近几年,内蒙古电视台有个“草原往事”栏目,多次报道锡盟草原知青活动,并个别采访过一些知青,笔者看到的有陈朋山、周秉建、叶坦等。此外,曾在阿巴嘎旗依和高勒公社插队的旅美女教授、北京师大女附中毕业生孟晓青的手记《永远的大草原》2002年1月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2010年秋,由刘一兵编剧的电视连续剧《人生无悔》在中国教育电视台首播,叙述的是几位草原知青几十年的故事,一些草原知青参加拍摄。


草原知青的美术创作和文艺活动

绿色的辽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养育了一批知青画家和歌手。

来自乌珠穆沁的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生杨刚、陈继群(均与姜戎在同一个生产队插队)和来自苏尼特的孙志钧联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一次题为“曾经草原”的画展。这批画家中还有曾任《佛教文化》杂志和《佛教文化丛书》主编的北京二中毕业生王志远、曾承担全国农民运动会大型团体操美术设计的北京79中毕业生刘英海、曾多次为《北京晚报》副刊“书香”设计刊头的北京21中毕业生李立祥,他们的作品多次在不同场合与观众见面。

来自草原的知青歌手永远属于草原上的牧人——当地牧民和知识青年,因此他们的名气不会很大。他们大多在聚会时一展歌喉,有的跻身乌兰牧骑参加演出。他们热爱草原,满腔热情地传播草原文化。1990年代,由曾在东乌旗沙麦公社插队的北京15中毕业生余均主持的学苑音像出版社出版了大量草原歌舞的音带、光盘,在知青中产生很大影响。

近些年在锡林郭勒草原和北京草原知青中最有影响的文艺团体是北京草原恋合唱团。这个合唱团成立于1999年7月,该团成员除北京草原知青,还有曾在内蒙古生活过的其他北京人和在京的蒙古族同胞。团长、北京师院附中毕业生马晓力,曾发起过包括《共和国的儿女——老三届》等知青聚会活动,是编辑《草原启示录》的主要组织者之一。草原恋合唱团歌唱草原,歌唱民族团结,主要演出已达上百场,曾参与中国合唱协会组织的多项演出活动,先后在中国江门和德国不来梅分别举办的国际合唱节上取得优异成绩。他们创办的草原恋合唱团网站,被很多草原知青称为精神家园。在北京,还活跃着一支成员以草原知青为主的名为牧人的合唱团。两支合唱团经常去草原演出,深受草原知青和牧民的欢迎。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