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次知青聚会提炼的“精神”的批驳·什么是“知青精神” 作者:若水


 

 对一次知青聚会提炼的“精神”的批驳

2010年10月10日,一位博友在我的博文下留言道:“今天看到天津400多老‘知青’聚会,仍在歌诵那个年代的‘收获’‘成绩’,真是怀旧竟分不清好歹!.”知青聚会,我很少参加。一是没得到消息;二是自己忙;三是人家一般都是有范围的,不带自己玩;四是凡聚会,一般都会有个主题,有的知青聚会的主题,本人实在不敢恭维,竟是纪念被玩弄,被流放,激动地对玩弄自己的人表忠心,对被流放的一段历史表示深深的眷恋。要我评价这些人,很简单,两个字——脑残。四个字——脑子进水。这就是我所尊敬和爱戴的一代人吗?他们付出太多,为国家,为家庭,为昏君,为社会的谬误,他们从来没有认真地想过,有些付出其实是不必要的吗?难道凡是付出都是光荣的,神圣的,应该讴歌的吗?我们清楚地记得,“文化大革命”时,有些青少年是做了帮凶的。当主子厌恶并抛弃了他们时,他们的心里只有愚忠而从来没想过,自己是害过人的最终成了受害者,进而对一切害人的行为表示过反感和义愤吗?

按照这位博友的提示,我上网查了查。有了。这则消息是这么说的:“10月5日上午9点,45年前宁夏建设兵团的老知青们在天津青年宫团聚。这是45年来首次全团大规模的聚会,来自北京、天津、汕头、深圳等地的400多名老知青汇聚在天津,回忆当年屯垦戍边,参与生产建设的往事。”“他们十六七岁就奔赴宁夏参与生产建设,1979年部分知青回到原籍转业,有些知青则选择继续在宁夏奉献青春。如今这些59岁到67岁的知青多数已经退休,有的被单位返聘,继续工作。”“1965年9月8日、1966年6月12日和9月28日,天津知识青年分三批共1500人,相继到达宁夏农建13师3团的宁夏前进农场。在贺兰山下,在黄河岸边的西大滩,他们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度过了15年最美好的年华。”“回忆往昔,他们共同的体会是,知青经历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概括起来就是造就了他们刻骨铭心、渗透血液的诚实、勤奋、热情、坚定、宽容和忍耐的知青精神。如今进入花甲之年的他们,按照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继续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和家庭贡献余热。”我们要问的是,如果没有上山下乡,这一代青年就不会“诚实、勤奋、热情、坚定”吗?我们还要问,会议组织者所说的“宽容和忍耐”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让我们对所有的迫害不分青红皂白地只会逆来顺受吗?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当中有很多糟粕,其中就包括这个“宽容和忍耐”。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时,你们这些人也号召中国人民“宽容和忍耐”吗?我更喜欢的是中国国歌里的第一句话:“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去宁夏建设兵团的这些“知青”是在1965年9月和1966年6月和9月,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铺开。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还没有开始,他们是先行者,他们中的很多人是“自愿报名”走的,最终不少人留在了宁夏。现在的执政当局当然不希望这些人倒旧账要求返城,于是乎就提倡什么“宽容和忍耐”,再说两句漂亮话以安抚他们。会议的组织者倒是挺能领会领导意图的。

会议的组织者和发言者究竟是些什么人,不得而知。但我知道,话语权从来不是对等的。一般在知青聚会上话最多,调门最高的多是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受益者。而在社会中下层和底层生存和挣扎的绝大多数老知青是很少话语权的。谁也代表不了谁。那一小撮知青贵族假借“与会全体同志”的名义所总结的知青精神纯属强奸民意。

这个知青聚会总结的所谓知青精神是胡扯,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你把这些话跟老知青们说说,看看有多少人同意知青精神就是“诚实、勤奋、热情、坚定、宽容和忍耐”这13个字?知青精神,必须有知青这个曾经的群体的特色,如果不能把它和农民的工人的优良品质区别开来,谈什么知青精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再也不“宽容和忍耐”,他们奋起抗争,他们要争取自己的权利,他们要做人的尊严,不返城,勿宁死,这才是真实的知青!莫不是你宁夏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比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政治觉悟”高出一大块儿?既然觉悟这么高,那就继续在那里扎根奉献好了,何来“1979年部分知青回到原籍转业”,何来“来自北京、天津、汕头、深圳等地”?中国人说假话成风。人家当官的说假话也许还能再升升职位,老知青,大多已经退休了或接近退休了,都到了这把年纪了,还说假话、违心的话,有必要吗?

那天,我坐出租车。开车的是位老师傅。他自报家门,说他曾经是知青。说起那段岁月,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切齿痛恨。老师傅倒实在,也不管什么伟大领袖不伟大领袖了,他破口大骂文革和上山下乡,说要不是搞运动,他也不会嘛也没学着,这么大岁数了,还得跑出租挣钱。

我的一位上海博友出差到马鞍山,他在那里遇到不少上海老知青,有的是“选调”的,有的是“曲线救国”去的,有的是大学毕业又分回去的。他们的闺女或儿子,按政策户口已经迁到了上海,而他们,只有退休后才能把户口迁回去。以马鞍山的工资接济在上海生活工作的子女,他们都感到力不从心。他们一个个牢骚满腹,有的甚至破口大骂,也不怕斯文扫地了。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时说是屯垦戍边,实际上绝大多数团、绝大多数连队和“戍边”几无瓜葛。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种地。屯垦戍边本身就是一个大骗局!你让一些根本没经过正规军事训练的男女青年去抵挡苏联的坦克,那能抵挡得住吗?再说,跟人家关系搞得这么紧张干什么?你国家没把关系搞好,让这些男女青年去充当炮灰,还欺骗他们,让他们“无私奉献”“为国分忧”,这也太差劲了吧?

那场上山下乡运动是违背社会发展大方向的,于国、于无数家庭和个人无疑都是一场灾难。它被否定是必然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不得人心。有的人说了它一堆好话,说它造就了一种什么知青精神,既然这么好,你让他把自己的闺女儿子送到内蒙农村去,而且在那里扎根,他又不愿意。——顺便说一句,2010年夏,有几位天津老知青回访了他们曾经插队的乌拉特前旗的一个小村子。41年了,那个小村子的面貌并没有什么改观。农民们住的大多是土坯房。知青下乡并没有使那里改变多少。

真实的就是历史的。一切自欺欺人的鼓噪只会受到历史的嘲笑。

 

 什么是“知青精神”

作者按:这篇博文,于2009年8月23日发表在南定河等几个知青圈子里,没有在本博主的博客里发表过。上篇博文谈到了知青精神,今把这篇博文在我的博客里发表,以把我对这一问题的意见说透。

农民们比知青在农村呆的时间长,吃的苦要比知青多,没见他们整出个什么“农民精神”来。老干部们在“文革”中蹲牛棚,呆过“五七干校”,也没见过他们整出个什么“牛棚精神”或者“五七干校精神”来。偏偏有些“老知青”热衷于提倡什么“知青精神”,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2010年10月,有人以400名老知青在天津聚会的名义提出知青精神就是“刻骨铭心、渗透血液的诚实、勤奋、热情、坚定、宽容和忍耐”。这一观点,下文没有提及。我已写有《对一次知青聚会提炼的“精神”的批驳》一文予以批驳。这里不再赘述。

一种发扬“知青精神”说在游荡。

那么,什么是“知青精神”呢?我至今还没有见到过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科学的定义。

从推崇“知青精神”的几篇文章里,我知道了所谓“知青精神”有如下要点:

1、 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本身并不错。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文革前,就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中的一些人就是抱着奉献精神,抱着建设新农村的雄心壮志去的。他们中间的一些人,最终留在了农村。他们说我这一生都奉献给了农村,是言之无愧的。

“文革”以来,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这种大迁移实际上是文革的副产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是逆历史进步的。因为最终城市化是发展方向。“文革”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如何安排积压了好几届的中学生就是问题之一。于是就有了号召和动员中学“毕业”生到农村去的举措。当时的69届还未成年,刚刚小学毕业,初中没好好上课。他们为什么失去了上高中的权利?为什么要为这种社会造成的错误埋单呢?要求这些中学生们为社会的错误去奉献,难道是公平的吗?还要求他们去“无私”奉献,难道不是一种残忍和欺骗吗?就像小偷偷了人家东西,你要求被偷者去“无私奉献”,还告诉他,“无私奉献”是一种美德。岂不是愚弄天下人吗?

有人说,我就是响应号召,抱着无私奉献的理念去的。怎么后来返起城来,一个个跑得比兔子还要快呢?你怎么不在农村、边疆继续你的奉献了呢?说你是逃兵,是奉献精神的叛徒,不好听。快别这么说。可是令人费解的是,既然“奉献”是那么伟大,你为什么选择了背叛你的“奉献”呢?人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我们并不想指责这些人选择了返城。只是有些人总把自己打扮成一贯光荣正确,他们希望自己的头上永远带着灿烂的光环,在儿孙面前光芒四射。虽然“受蒙蔽无罪”,他们居然连蒙蔽也没有受。他们的任务是蒙蔽下一代。

有人是那场上山下乡运动的受益者。他们被推荐上了大学。他们的“奉献”得到了回报。他们的奉献是“有私”的,他们燃烧了“激情”不白燃烧,他们对那场上山下乡运动怀着感恩之心,他们讴歌那场上山下乡运动,这是可以理解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历来如此。

2 、为国分忧。

这和“无私奉献”的意思有点儿接近。能为国分忧当然好,但也要看这“忧”是怎么造成的。社会的错误造成的“忧”,要号召、要动员、要迫使这些十几岁,二十岁出头的青年学生去承担,这公平吗?

3 、责任感

本是历史的错误,用得着你去勇敢地承担责任吗?你在承担这个责任时不事先想一想,这是不是你的责任,该不该由你去承担吗?马路上别的汽车撞死了人,你也要去勇敢地承担吗?你愿意承担,是所有的知青都愿意承担吗?

4 、扎根农村

最具这种精神的不是知青,而是农民。知青们绝大部分都跑回城里去了,农民还世世代代在那块土地上劳作、繁衍生息。现在很多农民也不甘心扎根了,他们有权力跑到城市里来经商、来打工。

5、 艰苦奋斗

全国人民都需要艰苦奋斗。过去是这样,今天是这样,明天还需要这样。一个群体,提出一种代表这个群体的一种精神,还要有特色才好。你不能把全国人民的精神给独占了去。

6 、吃苦耐劳

上面已经说过了,并不是你知青特别能吃苦耐劳。可以肯定地说,当地的农民比知青这个群体要吃苦耐劳得多。也没听说过给农民兄弟整个什么“农民精神”出来。有人发问:为什么你们知青一提下乡那段事儿,就总是苦啊苦的。因为他们有个比较,他们是和城市生活比。而农民,是和过去最艰苦的时候比。他们说,不错啦,能吃着,没饿着就不错啦。

7 、激情燃烧

这一点倒有点儿知青特色。有的人,横扫一切时激情燃烧,喊永远健康时激情燃烧,甚至听说那位最亲密的战友被写进了党章激动得睡不着觉,没过两年,批判起那个人来依然激情燃烧,燃烧着下地干活,燃烧着检举和批判同学,燃烧着上了大学,都成了老头儿老太太了,还在那燃烧。你愿意燃烧就燃烧吧。这是你个人的事。你说这就是知青精神,你去问问1700万亲历者,有多少人能同意你的意见?

8、 积极进取

当时,是不是知青作为一个整体特别积极、特别进取呢?是不是知青比当地农民要积极、要进取呢?如果你又积极、又进取。何来“农民不满意”一说呢?事实是,当时知青这个整体,不但不够积极进取,反而因生活、生产诸方面问题和当地农民产生了很多矛盾,成为农民的负担。有的地方矛盾甚至很尖锐。至于说知青中的个体,有的是积极的,进取的。但作为一个群体精神,还要看整个这个群体的社会表现。

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共和国历史上沉重的一页,是个历史的悲剧。绝大多数知青熬过了那艰苦的岁月,顽强地生存下来了。不是就是你顽强地生存下来了,中国还有几亿农民也顽强地生存下来,不是就你特别可歌可泣,可歌可泣的人正多。

知青把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献给了那片土地,这是事实。没有人否认。但也大可不必把那段经历做成一枚勋章去向别人炫耀。

所谓“知青精神”的倡导者有一种自恋情结。他们自我吹嘘,自我陶醉,他们生怕社会忘了自己。他们中的有的人甚至被愚弄了,被忽悠了,还津津乐道,还在那吹嘘什么“无私奉献”,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真实的就是真实的。真实的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那些人为拼凑或生造出来的什么“知青精神”是得不到广大知青承认,也得不到历史承认的。

没有什么“知青精神”。这就是结论。

                                                                    2010-10-14


 若水文集:http://hxzq05.d68.zgsj.net/showcorpus.asp?id=176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