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岁月里写下的日记(一)
作者:齐鲁一生
|
|||||
兵团岁月里写下的日记(一) (1) 一九七四年的时候,兖州县革委会派了一个慰问团,到兵团看望兖州籍的战士。给每个人发了一个本子,在扉页上有“赠给建设兵团战士”的字样,下面有“兖州县革命委员会”的落款,还盖有红色的大印。 这就把这本子用来作日记本了。 1
(2) “日记”的最后一页,是1975年9月4日,是一个星期四,那一天天气有些阴沉,是我们最后离开南阳湖的日子。回顾着当时的记忆,勾起无限思绪。
日记文字: “早晨起来,先把乱七八糟的东西塞进柳条包,打好了行李才去吃饭。吃了饭没有多大一会儿,老胡拿着名单来到房门口,大声宣读了上直属粮库的名单,二队十四名兖州籍的,全部上直属粮库。 老王赶了马车来了,七手八脚地把行李装上马车向站在路口的人们挥了挥手,算是告别。老胡在后面大声喊道:“以后常来玩儿呀!”马车“喔、喔,驾”的赶着走了。我坐在行李上,望着熟悉的房屋,人群渐渐离得远了,心中涌出一股热辣辣的意思来。田间的稻子已经有些发黄,稻穗在风中左右摇摆,水沟中依然静静地浮着几络水草,柳枝袅袅拂动。一切是那样熟悉,心中不免有些概然。 马车来到码头。码头上人群非常拥挤。一条驳船停靠在岸边。把行李卸了,抬上船放好,向岸上送行的人们打了招呼,回到船上捡了个风凉处坐了。没有一会儿,汽船开来挂了驳船,一声汽笛高叫,船慢慢驶离了码头,向着运河开去。哗哗的波浪留在了后边。告别了,南阳湖!”
(3) 日记文字: “(1974年)二月三日 星期日 晴 走下光府河大堤,拐过两个弯,一条笔直的大道呈现在眼前。路两旁两排高大的杨树,忠实地守卫在路旁。在二里半的地方,有两排房子。房子的前面是一口四方的池塘,后面那房子,最西头的那间,门口有一副双杠,一副杠玲摆在窗前石桌前面。一把粗细的梧桐树苗被折断了,剩下半截树干,孤伶伶地站在那儿发楞。” 这是春节回家过年,回到农场时,留下的印象。收拾完毕,坐在床上想写点儿东西,就写了最初映入眼帘的场景。当时有几位早一天回来的战友,正在门口锻炼,把杠玲也搬到了门口,练举重。练得性起,一位壮汉说一句:“看我劲有多大!我表演一个鲁智深倒拨垂杨柳!”把水渠边刚种下没多久的一根梧桐树苗给撅断了,围观的伙伴们“哈哈”笑了一阵。无聊,所以常有这样的恶作剧。 门口那口方塘,是我们秋天收了水稻以后开挖的,说是用来养鱼的。当时为了挖这口塘吃了不少苦。天已经凉了,我们打了赤脚,卷起裤腿,由坑底把烂泥巴抬上来。麻袋四角由麻绳系了,就成为泥兜,一次能装二百斤左右。大家分了工,有负责往兜里装泥的,有专门抬泥的。抬泥要吃力一些,体力好,身体壮一些的就负责把泥由坑底抬到岸上去。站在稀泥之中,把担子扛在肩上,往起里一站,只觉得腰间一股冷气,下边腿一软,半只脚陷入到了泥里边。两腿发着颤,差一点儿就蹲在地上起不来了。有句话说“十七、十八力不全”,可是年青人不知道害怕,还是咬紧牙关站起来,硬着头皮接着干。还有一次曾经听到后脊梁背上传来“卡啪”一声清脆的响声,还以为是腰骨断了。幸好并没有断,想想就只有庆幸的份儿了。当时就是拼命三郎,年纪青青,懵懵怔怔,甚么也不懂,不是不要命! 两个男排的中间,还有一个女排。叫“男女搭配,干活儿不累!”连长大概是要极大调动男战士们的干劲儿,后来又安排女战士加入到男战士们这里来装泥,其实是来给男战士们加油来了。那个干劲儿,真叫兴奋,谁也不愿意落后,抬起来一溜小跑,干得热火朝天。 水塘挖好了以后,并没有真的养鱼。塘里面渐渐积满了水,清彻见底。有一群一群的小野鱼在水底窜来窜去,成为大家饭后闲来观赏的一道风景。有时把一点馒头屑撒下去,会引来鱼们蜂拥而来,在水面上翻着花,搅乱一池清水,给无聊的生活带来一点生气。 再后来,不断有涮碗水倒下去,水渐渐浑浊,成了污水池了。拼了老命挖出来的“鱼塘”,无声无息地从视野里淡出了。
这就是当年我们开挖的鱼塘,现在有一块被填平了,边上盖了职工宿舍。后面原来有两排平房,是我们的宿舍,我们就在后面的那一排住了两年。 如今再到旧地,心中竟然激动不已,不由就想到当年生活情形,差点还流下激动的泪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