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居十记
作者:为之60
|
|||||
乡居十记 四十三前的今天是大批成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日子。 由此开始几乎维持了十年之久的那场运动,可以说就是城市里的一代年轻人身不由己地被荒唐政治抛到一个陌生环境中生活了一段时间的短暂历史过程,如此而已。那是一段“蹉跎岁月”(1),没有什么“岁月甘泉”(2),“青春无悔”(3)更是打肿脸充胖子,顾影自怜也不可取。 注: 1、《蹉跎岁月》:上海知青作家叶辛发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反映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并据此拍摄同名电视连续剧。 2、《岁月甘泉》:旅美华人中有知青背景的人士创作并于最近演出的交响叙事合唱,也被称为“中国知青组歌”。 3、《青春无悔》: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知青回忆录,作者均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四川知青。
知青某,眼镜,有文人风度。适逢友人二十大寿,应邀赴邻村小酌。某欲有所馈赠,环顾蓬室竟无一物可作赠品。无奈,欲途中顺手捉一鸡鸭,聊作贺礼。行二、三里,未见禽类影踪。某始觉蹊跷,后方悟近日正值小麦下种之时,禁敞放鸡鸭,免祸及庄稼。邻村将至,某两手空空,心绪索然。忽眼前一亮:一黄毛母鸡恰踯躅田中,宛然金鸡独立。某喜不自胜,小心逼近,突作鱼跃。母鸡无声无息即被其压在身下,顿时气绝。某提鸡至友人处,自是神采照人,谈笑风生。 又一知青至,开口即愤然骂贼: “......他妈的偷鸡偷到知青头上来了!......” 及细问,方知其本欲将自养之唯一母鸡捉来助兴,不料转眼之间便踪迹杳无。某窘极。好在此时鸡已入碗入盘。众举筷如林,无暇深究鸡之来历,亦无人留心某之窘态也。 附记: 小麦下种后乡下历来有禁敞放鸡鸭的规定,但有时对知青喂养的一、二只鸡也就网开一面。于是闹出这场“大水冲了龙王庙”的喜剧来。
知青多无细软,手表更是稀罕。一日,某君由省城返乡,腕上多一计时之物。此物虽系家传,然年久失修,运转之中步履维艰,常有劳逸结合之举。一知青偶对某君问以时刻。某君先开窗,伸头仰望天空之日,复回首,低眉俯视腕上之珍,面有愧色,乃答曰: “下午了。” 问者啼笑皆非。
知青某,高且壮,嗓音尤佳。每展歌喉,其声低沉浑厚,圆润自如,且声震屋瓦。友人皆哀其生不逢时。有女知青久闻其名,未闻其声。一日偶过某所居茅舍,时正值黄昏,野旷山空,万籁俱寂,忽闻暮雾中有男低音飘然而至: “只有一碗啰嗦?”(1) 其声美妙,果如所传。听者赞叹之余,哑然失笑。 注: 1、啰嗦:表示反问的成都方言,含有失望和埋怨的意思。比如成都人说“你就走啰嗦?”那就是对“你”要离开表示不满。本文中之场景显然是“某”还没有吃饱但锅里所余饭已不多,这句话意思就是“怎么就只剩一碗饭了?”
知青某,高且瘦(1),腿长善跳跃,曾在市级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跳高比赛中夺冠。下乡务农后,其特长无以发挥,论挑抬均在农民之下。及至评工分(2),农民众口一词谓其不行,仅给八分。某不服。忽见田边立一水牛,遂计上心来道: “你们得行(3),能跳过牛背么?” 众皆曰不能。某故作得意状道: “我能!” 众不信。某道: “如能跳过,评十分如何?” 众视牛背高耸,实难逾越,乃允诺。但见某倒退数丈,正对牛背疾步如飞,腾身跃起。待众人惊呼声起,某已越过牛背矣。自此农民刮目相看,某身价倍增,评十分自不在话下。 注: 1、农民对体型瘦高的人往往不屑,因为做农活还是矮壮的人有优势。他们有调侃之语道:人长肋巴稀,不是好东西。想来有趣,高个子的“肋巴”数量当然同样多,肋巴之间的间隙确实要大一些。 2、当年农民的工作按日以工分计量,年终结算。男性全劳力出工一天计十分,女性计八分。 3、得行:方言,能干、能力强的意思。
某君所贮玉米保管不善,为虫所蛀,人无法食用。惜之再三,乃养一小猪,用此玉米饲之,以免暴殄天物。二月余,玉米将尽。其猪一貌堂堂,油光水滑,且善解人意,可人如猫狗;常独步田野,亦深明大义,竟秋毫无犯。某君欲售其猪。知情乡邻皆谓此猪食精哙细,非猪草豆杆所能喂养,何人敢问津?某君遂远行他乡集市,方售出。 附记: 当年养猪无专门的饲料,须先以猪草豆杆等粗料喂养,使之只长骨架不长肉,俗称“吊架子”,待其长到一定尺寸,方可用玉米等精料“催肥”,则投资最少。
某君执教村小,各科兼授。一日于音乐课中谓众小童道: “请第一组同学先唱一遍。” 然“第一组”小童置若罔闻,目光似显惶惑。某君不悦,乃手指第一组为首小童重复道: “第一组,先唱!” 小童惶恐,手指邻座一光头小童道: “老师,我不是地主,他才是地主!” 某君始而不解,继而恍然大悟。此地方言,“一”不读“yi”而读“ye”,“主”、“组”皆为平舌音。方才连读“第一”,其音与“地”无异。“第一组”即成“地主”。复观“地主”,不过七、八岁,憨态可掬。后方知其祖父乃地主是也。
知青某,入学初中三年,即有二年投身“革命”,文化程度实只初一水平。忽接通知到村小代课。某惧之,恐不能胜任;又向往无日晒雨淋之新生活,遂欣然前往。所幸语文课无非诵读《毛主席语录》及英模事迹录,作文则由学生照抄《人民日报》社论且随报常新。即使算术课讲应用题,亦须先读大段语录及政治高论,教来倒也省心。友人问其心得,某喟然长息曰: “人误我青春,我误人子弟。”
某知青兄妹下乡幸处富庶之地,近靠场镇,交通便利,年终分粮标准亦高,远近闻名,令人欣羡。其居所为公房,远较一般农舍为高;四周围墙由硕大厚重之土砖砌成,兼得几分冬暖夏凉。兄妹二人皆勤劳,善持家。自留地一片葱茏。居室内外洒扫尘除。窗前檐下常有野花灿烂,生趣盎然。有知青过往,驻足小憩,兄妹每以茶饭款待。 一日,兄妹二人欲调整房内布置,唯紧靠外墙之大床沉重异常,难以移动。其兄倚墙而立,用力拉动床沿,岂料土砖墙竟轰然倒下,顿时将其活埋于砖堆之中。待众乡邻闻其妹呼救声赶来,急将土砖一一搬开,为时已晚。 知青们闻此噩耗,纷纷赶到,立于昔日颇具生机、而今已成颓壁之公房前,默然无语;环顾四周,只见竹影瑟瑟,微风斜阳,不禁悲从中来。
知青某,幼时患肝炎,后痊愈。下乡后勤奋努力,挑抬犁耙无所不通,下田插秧更不输老农。其事迹曾载省级报刊。两年后,招工组接踵而至。人皆言首批返城者非某莫属。岂知众知青批批应招务工,某却次次榜上无名。然某乐天知命,谈笑如常。下田劳作,一如既往。一日忽感肝区剧痛。求医验血之后,方知肝功能异常,乃返家医治调养。 二月余,自感复原大半,仍回乡下,后入村小代课。然每晨醒来,右上腹必隐隐作痛。服赤脚医生处之木香、元胡等等舒肝理气中药,又访名医、寻偏方,皆无好转。如是者又二年。家人多方设法,某终入城市某小厂工作。自此上腹晨痛之顽疾竟不治而愈。
一九七七年末,“高考”于中断十一年之后恢复。乡居多年之众知青无不雀跃。某语文考场座无虚席,老知青竟占十之三、四。见此众多沧桑面孔,监考教师亦暗中感叹。忽有人低声哼一悠扬之曲,众皆耳熟能详,是为领袖大作《蝶恋花·答李淑一》所配之曲。歌词正是要求默写之考题。监考教师蹙额四顾,那如泣如诉之声竟此伏彼起。监考教师欲言又止,双手缓缓下压,如乐队指挥。哼曲之声渐弱,若有若无,几不可辨。有顷,其声又起,是曲末之最高潮: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此乃领袖当年对历史巨变之艺术概括,气壮山河。 2012-01-2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