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行(二):梦回桃坪 ·羌寨碉楼·秀巴千年古碉
作者:banjin
|
|||||
川西行(二): 梦回桃坪 今天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见到龙小琼在接受采访,桃坪羌寨灾后恢复工作中将修建新寨供居民居住,保留老寨开发震后旅游。 桃坪羌寨-一个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大山深处,当今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羌族古寨,被专家学者称之为神秘的“东方古堡”。 据史料记载,桃坪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虽历经战乱但终于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远望呈八卦形布局,结构严谨,屋屋相连,户户相通,浑然一体。如今寨子里仍然居住着98户“格尔麦阿嘎”,在羌语里是“古巷人家”的意思。 勤劳、善良、纯朴的羌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砌石修房技艺精湛而闻名于世。过去羌族村寨的建筑无一例外都是用当地的片石和粘土修砌而成。由于片石和粘土都含钾元素,所以粘合得很紧密,虽历经了千百年的风雨剥蚀建筑却几乎完好无损。汶川大地震,使羌寨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但是没有死伤人员,这不能不说是先民建筑智慧的荫泽。 桃坪羌寨依山而建,寨内的地底下,挖掘了众多的引水暗渠,上盖石板和土,一定距离间,留有活动石板,揭开即可取水。这些水渠方便、保密,在寨内编织成流经每栋碉楼的水网,为战时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桃坪神奇的路网、水网、房顶,组成了羌寨内地上、地下、空中三种立体交叉的道路网络和防御系统,这也是桃坪羌寨建筑的奇特之处。 俺2003和2004年曾经三次造访桃坪,住过一晚,认识了龙小琼,杨小丽和达达,今天CCTV的报道使俺回忆起那段愉快的时光,也遥祝羌寨儿女重建顺利事业发达。将当时的一些照片上传到相册,用“生成游记”功能写成此篇看图说话式的游记与诸位共享。谁知俺对此新功能掌握不够,顺序有些乱。不调了,就叫“梦回桃坪”吧。反正梦就是这样“东一扫帚西一耙子”的么…… 嘉木在碉房顶上找到一柄“重剑”,看她的姿势就知道够重。面对那这种“剑比人重”的态势俺装一把英雄。
杨小丽的母亲。勤劳善良,能歌善舞,吃饭时一曲羌族酒歌嘹亮震撼绕梁三日…… 杨小丽给我们讲,想娶羌家女儿要过三关:其一就是要能开她家的门锁。这种木制的锁机关各异,没有她家女儿的指点一般难以打开。另两个么,一个是上山为她家放一年羊,其间不得下山。要不是女孩给他送饭,也难以坚持。这第三么。。。俺忘了。“羌”字拆开来就是羊和人,羌族就是赶着羊游牧的族群,那一定也是和羊有关吧? 俺的羌装像。为嘛背着手?袖子太短了么,谁见过半袖袍子?晚上参加锅庄前,杨小丽的妈妈一边拿出一堆羌袍给大家换装。一边笑着对俺说:你就穿件背心吧。俺佯装强烈不满,她解释说:你太高么,没有合身的。。。最终俺还是得了一件袍子,倒扯上身后,大家笑成一团。 杨小丽在为地下水兄讲解错综复杂的羌寨8个出入口,它们以13个甬道织成四通八达的路网,便于防御。寨内人进出自如,而外来人却如入八卦阵迷宫,没本寨人指引,肯定迷路。 通过引领,我们终于“得见天日”从底层来到了阳光明媚的居住层。 二访桃坪的留影。这次俺没进寨,和地下水在寨门口的地摊上买纪念品,挂在脖子上那颗野猪牙就是收获。地下水看中了一个铜脸盆,卖货的那小青年说过是他姥姥家柴房里翻腾出来的。铜盆上的刻的是“我大清”某位皇帝爷的年号,侃价到一半儿,俺见出寨的旅游团中有数人拎着一模一样的盆。。。作罢。 MM的羌族名字叫“达达”,羌话是“娃娃”的意思。龙小琼的妹妹,姓了爸爸的姓,大号叫“贾一洋”。现在是姐姐龙小琼的好帮手。(龙小琼姓奶奶的姓,弟弟姓杨是妈妈的姓) 更多相关图片欣赏请移步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4815d0100pbnv.html
羌寨碉楼 这座碉楼是羌族的,见过它的人恐怕比见过俺的人要多的多的多,它太有名了,它是桃坪羌寨那两座碉楼。俺的房东说过,还有比它高得多的碉楼在大山里,没办法,藏在深山无认识啊。
川西一带羌族住在山上的居多,藏族住在山下的居多。按照羌民的说法:藏民不会种地,多是羌民租了藏民的地来种。川西的这种山可不是一般的山,那是大山,往往一上一下就要一天。俺曾经在汶川姜维城山上遇见过一位羌族老太太,据她说:一辈子没下过山,没到汶川县城里去“耍过”。其实县城就在她脚下,“鸡犬之声相闻”的地方…… 羌寨的建筑很有特色,集生活和防御于一体。寨中所有的房屋都有暗道联通,水源也流经各家各户,“碉”和“楼”是一体的,底层是牲畜,上面住人,阳台晾晒谷物,碉楼抵御来犯者。。。 羌族有白石崇拜,所以建筑凸显的位置上都供奉着白石。
碉楼在平时还有一个储藏室的作用,多用来贮藏“肥膘肉”,也是一个家族富裕的体现。 碉楼内部有独木梯,这种梯子就是在一根原木上砍出“L”型的踏脚,要抱着这根木头往上爬。。。这类的碉楼有比较大的“窗”,看来羌民当年的战事远比藏民来的要少?
更多相关图片欣赏请移步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4815d0100rgqp.html
秀巴千年古碉
《百度百科》说:秀巴千年古堡相传是1000多年前松赞干布在征战中,为方便军队之间的联络以及屯兵和防御,修筑了具有统治标志的古堡群。古堡也叫戎堡,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烽火台,在工布江达县境内有多处古堡群,而秀巴古堡群是其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经专家的实地考证,证实古堡始建于唐朝后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后来古堡经常驻扎军队,如今已被荒废。古堡群由5个高低不同的堡垒组成,间距大约为30至50米,各个堡垒相互呼应,互为犄角。
对于秀巴古碉建于唐末的“专家说”也有“业余历史爱好者”说:唐朝是十世纪初灭亡的,修建碉楼的时候中原应该是五代十国,最晚北宋。其时吐蕃已经灭亡,古格王朝正在崛起,秀巴也远未成为阿沛家的领地,这些碉楼该是支贡赞普的后裔,大约哪一代的工布土王建的吧。而在秀巴古碉现场有一块记事碑,碑文上说可能是格萨尔王征战取胜后为示威所建,而唐王朝的年代(618年—907年)和史诗英雄格萨尔王(1038—1119)是“不搭界”的,因此“记事碑说”也与“专家说”有悖。 秀巴村小到地图上很难找到它,但是“秀巴千年古堡”却在所有的旅游地图或者手册上都能找到。秀巴在工布江达地区,照理说这里应该属于安多藏族地区,可是据俺所见,工布江达人在服饰上和我们心目中传统的藏民差异还是很大的。阿沛·阿旺晋美家族就是工布江达地区的望族,要是他都对于将他的民族划为藏族没啥意见,俺还能有啥说的呢?不过心底里还是有些嘀咕……因为阿沛家族也是工布地区的“外来户“么。 秀巴千年古碉群的碉楼用石块或石片砌筑,目测高度在二三十米不等。碉楼十二面柱状,也就是所谓的“十二角碉”。这些碉楼源自何时?原有多少?用于什么?只有一块记事碑上敷衍了几句,不甚了了。碑上说共有七座,现存比较完好的还有五坐,其中的三座较集中,成倚角之势,极富军事功能。
俺自八一镇修车之后,拉上专程自拉萨为俺送配件的皮皮驴恨不得立马赶到拉萨以便进行下一步阿里之行,途径秀巴古碉还是禁不住诱惑,一打方向盘就拐上了路边小径,加足了马力一直冲到古碉脚下的平坦儿上,途中看见正在建设的收费站,看来今后是要收费参观了。 比起之前见过的丹巴、米亚罗等康藏地区的古碉,秀巴古碉楼多是十二角碉没有四角碉,从工程角度看更结实也更耗时耗料,因此它们应该不是“家碉”而是“官碉”或者“寨碉”,主要用于部落军事目的。 更多相关图片欣赏请移步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4815d0100rfqx.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