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行(一):沃日官寨·梭坡古碉群·米亚罗古尔沟藏碉
作者:banjin
|
|||||
川西行(一) 沃日官寨 近日看CCTV9的节目讲大小金川之役,派出的记者拿着乾隆爷命未到过现场的宫廷画师按照战报描述图画的“大小金川之役”的图画去寻找原始位置,那位女编导居然肯定地说:找到了!
想起来我曾经拍过一些沃日官寨的照片,翻找出来,在网上搜到了沃日的资料,一并贴在这里。资料引自旭途网有关介绍四姑娘山的章节下面:网址:http://siguniangshan.xutour.com/woriguanzhaicheng.htm
嘉绒逋祖古城(今沃日官寨城)位于四川省小金县沃日乡,地处“人与生物园”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交汇处,相距三大风景区20公里。逋祖古城自西汉开始建立,以石碉为城,从东到西建有大小石碉360座,石碉将逋祖古城划分为三横九纵街道,溪水绕街而行,形成了独特的碉水之乡。逋祖庙位于城中心,站在西边龙灯碉古战场上远眺,石碉与城中的溪水形成了九宫护身铜镜图。以此推断逋祖国深受河图、洛书和吐蕃文化的影响。
石碉是嘉绒民族的象征,是嘉绒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嘉绒民族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嘉绒先民早期为了防范野兽、外族的侵犯,创立了石碉作为居住生活的房屋,这是这个民族独特而智慧的特性。《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冉人“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说明逋祖古城的石碉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历史记载逋祖古城最高的石碉为逋祖碉,位于逋祖庙前,高50米,九角形,坐西向东,九角作攒尖顶耸方,顶部突出檐0.5米,内木架无存。平面呈长方形,整体由下往上收分,木石结构整体呈台锥形,共28层,南北边长8.5米,东西边长10米,石墙厚1.5米。以逋祖石碉为中心,360座石碉分层围绕,形成碉中之城,城中之碉的奇观. 嘉绒逋祖古城以碉为城,以水为街,突出了嘉民族战争与生活并存的生活习性.逋祖古城大小石碉360座,有12角碉10座,9角碉13座,6角碉29座,其余为4角碉.逋祖石碉古城中碉与房屋连成一片,九条溪水穿城而过,碉与碉之间石桥相连.益州街、长安街、逻些街为三条横向主街,街绕碉转,浑然一体。石碉与13座经楼相互依存,充分体现了汉唐建筑与嘉绒建筑的完美结合。由于石碉为街,街道纵深幽静,深邃迷茫。历史记载最早的一座石碉大概在秦汉时期,此碉为圆底四角碉,现在位于逋祖古城西边龙灯碉寺院附近。从龙灯碉寺庙往东形成了山与碉城相连的防控系统,寺庙在城中,城中有寺庙。逻些街为逋祖古城集市的标志性街道,其位置在逋祖古城的中央,按藏族的九宫护身铜镜图设计,用彩色花岗石板铺设成一个呈铜镜形约1000平方米的露天集市广场。由此形成以逻些街为中心,四周店铺客栈民居环绕,石碉沿街逐层外延的莲花格局,古老的集市形同如初。九纵街中洋人街、红军街、嘉绒民居街、宁玛佛教街、本波玄秘街最有特色。在嘉绒街你可以吃到最原始的嘉绒美味、山间野菜、野菌和野果,欣赏嘉绒歌舞,亲自绘制唐卡画。嘉绒逋祖古城是藏彝走廊上重要的商贸城市,这里集中了汉、藏、羌、彝、回等民族的商品,是康藏地区主要的出川之关隘。也是红一方面军、四方面军集居的主要城堡,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条红军街。 晨曦的阳光普照这寂静的嘉绒逋祖古碉城,绿树依偎在碉旁边,溪水在城中欢笑的流淌,嘉绒姑娘花枝招展,在晨风中感悟自然的沐浴,显得格外妖娆。穿行在逋祖古城石碉中,恬静、悠闲、纯朴扑面而来。逋祖古城的石碉给人一种安全、依靠的感觉,成群的石碉让人忘记了战争,石碉文化震撼了城市族烦燥的心灵,让许多人一去不复返。 更多相关图片请移步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4815d0100rbuh.html
梭坡古碉群 丹巴素有“千碉之国”称誉,全县都有碉楼分布,且主要集中在河谷两岸。或三五座一群,或独立于山头,碉与碉之间相互呼应,依山成势,集中的地方,目力所及,数十座碉楼连绵起伏,形成蔚为壮观的碉楼群。 梭坡乡的古碉群在丹巴很出名,丹巴的古碉均为石木结构建筑,外形美观,墙体坚实。古碉大多与民居寨楼相依相连,也有单独筑立于平地、山谷之中的。现存的古碉最早建于汉代,距今2000余年,至迟为清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时所建。
梭坡是丹巴的古碉核心区,上图是梭坡的古碉核心区 古碉的外形,一般为高状方柱体:有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十二角碉、十三角碉,尤以四角碉为最常见。高度一般不低于10米,多在30米左右,高者可达50到60米。从用途上看,大体分为家碉和寨碉两类。家碉以户为单位,依房而建,有土司官寨碉、平民的家碉、甚至生了个男孩有时也会修座碉楼;寨碉以村或部落为单位,一般建于道路要塞、山梁高处。寨碉又根据其作用可分为烽火碉、要隘碉、界碉、风水碉、伏魔碉和战碉等。 这些古碉均由乱石堆砌而成,棱角分明、墙面光洁、下宽上窄,并随高度增加内收。古碉内一般有10余层至20余层,每层皆有小巧的了望射击孔。千百年来,这些古碉经受了战争的洗礼、风雨的剥蚀和地震的考验,至今仍岿然屹立在荒野里、村寨中。 丹巴的古碉尤以梭坡古碉群(84座)、中路古碉群(21座)、蒲角顶古碉群(29座)三地为最。 梭坡乡莫洛村是高碉分布的核心区,这里最有特色的是一座八角碉和两座四角碉的组合。紧挨着四角碉的民居主人就是在《去丹巴,看古碉,藏寨和美人》中所提到的格留翁都汉名邓平模,虽然他只有小学文化,但他对古碉有很深的情结,曾即兴抒发“残年向谁哀,历尽风霜雪,挺直如天柱,谁晓古碉情”的诗句,引起了游客的极大兴趣。
横贯梭坡的是大渡河,莫洛乡对岸的蒲角顶山寨的最高处,有一座隐约可见的古碉,便是享有“嘉绒碉王”之称的十三角碉。相传在嘉绒藏区,历史上仅修筑过三座十三角高碉,在丹巴县境内有两座。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蒲角顶山寨的那一座,可以说这是十三角高碉的绝品。最近几年,法国芙瑞塔女士先后四次来丹巴考察高碉建筑;专程两次在蒲角顶考察十三角碉,并将碉墙中的筋木碎屑带到美国化验,证明该碉的建筑历史下限为580—630年,大约元末明初所建。 最早把梭坡古碉群介绍给世界的是法国人斯廉艾先生,20世纪初的一天他沿大渡河溯源而上,突然,大渡河对岸梭坡大寨一座座林立的古碉映入眼帘,就象当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一样高呼:“奇迹!这是东方新大陆!”随后他不停地按照相机快门,拍摄了一幅幅古碉照片,他的古碉摄影作品在法国里昂参展,一时在法兰西引起轰动。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藏学家任乃强先生前来丹巴考察古碉后,在他的史学名著《四川上古史新探》中这样描述梭坡古碉:“在一山弯的斜坡上,依山临江,外人不易至。隔江望去,有数十高碉参天,恰似上海浦东工厂烟囱林,为一大奇观。” 可能大家会问,梭坡究竟有多少高碉?据最新统计,梭坡全乡有高碉116座,其中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有82座。可以这样说,梭坡是我国西部藏羌地区高碉分布最密集的乡村。
米亚罗古尔沟藏碉 米亚罗是个赏红叶的好地方,却并不是观藏碉的地方,因此可能并不是每个来米亚罗的游客都会看到藏碉,特别是我在这里介绍的这个藏碉。 这个藏碉在古尔沟温泉区也是看不到的。那天我们到了古尔沟,找不到住宿的旅店,正好又带了帐篷,就商量着在藏族老乡刚刚起了土豆的地里搭帐篷。正好被一家旅店的藏族女经理听见了,她说:你们要是不嫌弃可以去我公公家住,当然也可以在他家院子里搭帐篷。 在她的带领下,我们下了公路,沿着乡间小路和一条小河蜿蜒前行,很多地方轿车都要小心翼翼才不会托底。她带我们来到了一座带碉楼的“土司官寨”,院子里的土豆也刚刚收获了,土地很松软,很适合扎帐篷,很快三座帐篷就扎下了,我们感到艰难的行程是值得的。安顿好了之后,在官寨里我们自己下厨做了顿晚饭,呵呵,还吃到了野白菜、野葱、野菜。。。当晚我们还在藏民自己用的很原始的露天浴池内泡了温泉,还和主人家的年轻人围着篝火烤土豆喝啤酒聊藏寨、藏碉和他当土司的老爷爷的往事,他们家的老人还品评了案带来的藏刀,呵呵,很其乐融融。 原来这里是有一架软梯,进入碉楼防御时,将软梯收进去,敌人是很难攻入的。 下面是鹧鸪山脚下靠近米亚罗的一座废弃了的藏碉,和上面的不是同一个哦。
更多相关图片请移步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4815d0100rf8o.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