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草原
——在北京知识青年与蒙族朋友联欢会上的祝酒词
原作:那仁
汉语编译:海宽
海宽按:
1967年11月16日,一批北京知识青年从天安门广场出发到内蒙牧区插队落户。2004年11月16日在北京南城的一家蒙古餐馆,部分37年前到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草原下乡的北京知识青年和在京蒙古族朋友举行了题为“身在京城、情系草原”的联欢活动。来宾中包括当年的“草原歌王”拉苏荣和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建。
餐馆老板那仁女士献上了一首热情洋溢、文采飞扬的蒙语祝酒词。译者是当年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在牧区的生活中以及后来与蒙族朋友的交往中,蒙文丰富、优美的表达能力和普通牧民们惊人的语言能力,给译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译者希望通过那仁女士的祝酒词,使不懂蒙文的朋友们能多少体会到一些自己的感受和惊讶。很难以直译的方式保持原文的风格,只好“意译”,尽量体现原文的韵律和意境。保持了原来4句一段的结构。为了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有些句子的翻译与原文有较大距离。
那仁的蒙文祝酒辞:
欢迎你们,
当年的知识青年,
欢迎你们,
来到蒙古可汗餐馆。
斗转星移,
光阴荏苒,
37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37年前的今天,
响应伟大领袖的召唤,
肩负祖国赋予的使命,
你们来到美丽的内蒙草原。
美丽的乌珠穆沁草原,
迎接了来自北京的青年。
善良的牧民群众,
拥抱了来自远方的伙伴。
从南方走来了,
朝气蓬勃的青年。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燃烧起青春的火焰。
从城市走来了,
胸怀大志的青年。
在吉祥乌珠穆沁的怀抱里,
展现出生命的矫健。
从这个时候开始,
爱上了乌珠穆沁的绿水青山。
从这个时候开始,
迷恋上蒙古包中的奶茶香甜。
从这个时候开始,
走进了蒙古文化的圣殿。
从这个时候开始,
理解了蒙古历史的悠远。
在大地复苏的新春,
这是奔波放牧的十年。
在百花开放的盛夏,
这是欢歌笑语的十年。
在萧瑟肃杀的悲秋,
这是苦苦思考的十年。
在白雪皑皑的严冬,
这是卓绝奋斗的十年。
在汗乌拉山坡上,
这是放牧集体羊群的十年
在额吉淖尔湖畔,
这是策马扬鞭的十年。
在狂暴烈马的脊背上,
把男儿的雄风展现。
在为哥哥精心缝制的皮袍中,
寄托着姑娘的深情一片。
眨眼间,
已经度过了10个夏暖冬寒
终于,
要告别这依依难舍的美丽草原。
在洁白的蒙古包中,
留下了你们当年的照片。
在知青的睡梦中,
留下了额吉慈祥的笑脸。
乌珠穆沁缤纷的绿野,
成为你们永远的眷恋。
锡林郭勒奔腾的河水,
牵动着你们无尽的思念。
雄伟的汗乌拉山,
挥手对你说一声再见。
神圣的白音敖包,
请接受我最虔诚的祝愿。
沙麦草原的山山水水,
让我再看你一眼。
额仁高比的父老乡亲,
感谢你们恩重如山。
对慈祥额吉的祝愿,
在心中祈祷了一遍又一遍。
对亲如手足的牧民兄弟,
在梦中寻访了一遍又一遍。
额和宝力格的泉水,
永远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田。
草原牧民宽广的胸怀,
永远支撑着我们向善的信念。
步履蹣跚的阿爸呀,
每每想到你我就思绪绵绵。
白发苍苍的额吉呀,
每每想到你我就热泪涟涟。
“我为蒙古人感到骄傲,
乌珠穆沁是我美丽的家园”。
对于草原的养育之恩,
毕生期待着报以涌泉。
我为你无限自豪,
乌珠穆沁草原。
我向你顶礼膜拜,
白音乌拉圣山。
盛满甜美的鲜奶,
手捧闪光的金碗,
高举圣洁的哈达,
向最尊贵的客人敬献。
捧出醇香的美酒,
备好待客的盛宴,
奏响迎宾的乐曲,
与最亲密的朋友们狂欢。
来自东西南北的朋友,
让我们共同把难忘的过去纪念,
来自四面八方的亲人,
让我们共同享受这美好的情感。
开怀畅饮吧,
就好像又回到激情燃烧的当年。
尽情欢乐吧,
就好像又回到美丽辽阔的草原。
(2005年2月1日译)
2010年8月,当年在东乌珠穆沁旗额仁高比公社和满都宝力格牧场下乡的北京知青集资捐献了骏马石雕。知青们跋涉2千余里将这25吨重的石雕送到草原,安放在满都宝力格镇。骏马石雕已经成为“北疆草原第一镇”的一个景点。这匹饱含北京知青对草原感恩之情的骏马为发展草原旅游产业助了一臂之力。
海宽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0